分享

这么干,业务部门终于承认:其实我很需要你

 万里潮涌 2022-08-01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处于巨变市场环境下的企业,遭遇黑天鹅、灰犀牛等不确定性事件的概率不断增大,给企业有序运营及持续发展带来持续的影响,但企业经营所追求的目标是唯一确定的:业务的绩效,即业绩,业绩是否达成战略规划的目标是判断企业运营效益的核心指标。

一般而言,企业经营的业绩来自于实物资源(例如土地、厂房、原材料、机器等)、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的效率与效益。在新环境中,作为整合三类资源的重要角色——企业HR,为提升资源效能,需要崭新的角色定位、价值追求、行动策略。

具体是怎样的?如何落地执行?看看《培训》杂志融媒体特约作者闫涛老师的观点、方法吧~

图片

图片

为什么企业需要业务贡献型HR?

企业家、组织和员工的价值追求分别是什么?

董事长、CEO等企业家,秉持“冒险”的原则,不甘于当下与过去的成功,充满想象力,关注市场中的各种未来机遇,持续地尝试各类新机会,从而推动企业扩大规模,走向新的业绩高峰。

随着人员不断扩展、业务不断丰富,组织结构日益复杂,组织开始变得笨重,“组织”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策略、组织设计,提升组织灵活性,减少掣肘,支持公司业绩的产生,什么样的组织才是最有效的,需要根据业务发展的规划进行针对性设计,能否支持公司产出预期的业务成果是核心判断标准,即“组织跟随战略”。

员工关注自身的付出是否得到公正的、客观的评判并及时获得公平的薪酬回报。日常企业运营中,员工对于绩效薪酬制度的负面反馈,主要来自于判断标准的主观化,比如年中考核时,每位员工的绩效成果如何,主要取决于主管的主观评定,缺乏客观的事实依据。基于员工的客观业务绩效成果,进行评判,是员工的内在追求,也是提升员工成就感的关键。

从企业家、组织和员工价值追求分析结论看,存在一个共同聚焦点:业务的绩效。为响应和契合三个群体的共同需求,本文提出企业HR的新角色定位:业务贡献型HR。

图片

业务贡献型HR VS. 职能服务型HR

所谓“业务贡献型HR”,是指从业务战略与目标出发,洞察业务落地过程中的机会与问题,帮助业务共识解决方案,匹配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干预措施(如组织策略、薪酬绩效机制、关键人才发展等),并全程参战,通过现场陪伴与观察,提供“行动中的反应”,激活团队能量,扩展业务落地途径的多元化, 从而支持业务的落地,对业务目标与成果的达成,提供第三方“专业”的贡献。


在业务贡献型HR眼中,HR与业务好比“狙击手与观察员”的关系,“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与业务贡献型HR对应的是职能服务型HR,从HR的专业出发,响应各部门的事务性工作需求,制定各类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推动各部门遵守、执行。对于业务的战场和战斗较为生疏,参与不多。

下面通过一个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来展示业务贡献型HR与职能服务型HR的不同做法,我将过程分解为7个场景——

  • 场景1:某公司在异地设立子公司,负责某类产品的研发任务,成立3年后,年初的时候,公司主管找到人力资源部一名COE专家,提出子公司存在一些问题,期望得到协助。

  • 场景2:COE专家投入2周时间,采用面谈、焦点小组、对标研究、现场观察等方式进行诊断,分别在业务、产品、组织、文化、人员等维度提出诊断结论、问题解决方案建议。

  • 场景3:向公司主管汇报调研结论时,主管反馈解决方案比较系统,但较为复杂,并提出他的诉求:用行动学习的方式,推动三个业务的问题解决。

  • 场景4:汇报完后,COE专家在异地组织公司主管、业务骨干,围绕业务规划、组织规划、人员规划进行群策群力;经过本次工作坊,公司主管意识到主要问题出现在“组织规划”,推动业务落地的核心关键不是三个行动学习课题,而是科学的组织设计,包括角色设定、信息传递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惩罚机制等。

  • 场景5:工作坊后,COE专家每月参与子公司业务月度会议,围绕业务规划,结合前期诊断结论,给出建议。

  • 场景6:年中组织关键项目的复盘,年终组织了全年复盘及第二年的战略规划。

  • 场景7:将全年陪伴业务一起作战的过程,进行了梳理、萃取,整合出“业务发展不同阶段,有效团队管理的工具与方法”,连同过程资料,分享给公司主管、业务骨干,以便在COE专家离开项目后,在以后的业务发展中,借鉴使用,从而实现项目的全年闭环。


在这个过程中,场景3中,公司主管提出关键诉求是行动学习的时候,是一个关键节点,此时此刻,COE专家有两个选择:

一是按照主管的想法推动行动学习,属于职能服务型HR的做法;

二是没有直接反驳公司主管的想法,结合前提调研的结论,通过一次精心设计的工作坊,让公司主管、业务主管看到系统的全貌,看到根本问题在哪里,从而获得公司主管的信任。后续每个月参加业务会议,参与关键战役的组织和推动,赋能核心管理者,设计团队凝聚活动,有力地支持业务、组织与人才的协同发展,这是业务贡献型HR的做法。

在公司人力资源团队中,业务贡献型HR与职能服务型HR都会存在,给企业带来不同的价值和贡献,两者在客户群体、认识/理念、行动/策略、结果/贡献等方面,抱有不同的偏好。


HR类型

客户群体

认知/理念

行动/策略

结果/贡献

业务

贡献型HR

外部:市场环境、行业、竞争者

内部:业务、组织、人才

1.业务的成功比HR的专业更重要

1.70%的时间在业务现场、市场一线,诊断、洞察问题、需求与机会

1.助力业务目标的达成

2.业务完全具备通过行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但HR过程中的“行动反应”可以带来加速度、高质量

2.主动参与业务关键必赢之战,提出个人观点,提供专业研讨支持

2.HR业务敏感度提升,成为业务发展不可或缺的伙伴

3.用业务牵引组织与人才,而不是相反,是HR工作产生成效的黄金原则

3.用业务的视角和逻辑,而非HR视角与逻辑,设计和推动组织策略、人才体系经营

3.实现业务-组织-人才的协同发展

职能服务型

HR

内部:公司领导、业务主管、员工

1.HR的工作是通过制定各类人力资源规章制度、流程等体现价值

1.95%的时间在办公室,通过面对面、电话访谈获取信息

1.建立起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2.业务落地是业务的职责,HR很难体现价值

2.收集、借鉴各种外部企业制度、规章,编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HR与业务界限较为清晰,各自为战,有时候会彼此抱怨

3.主管、员工的感受、体验好坏是HR工作质量的关键指标

3.响应业务需求,按照业务的期待开展HR工作

3.主管、员工体验会升级,对HR的满意度提升

业务贡献型HR与职能服务型HR的特点分析

图片

业务贡献型HR胜任力模型

一个咨询顾问对于职场人士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级,由低到高,分为三个段位——
  • 技能&态度输出者,是指依靠不断增长的专业技能、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工作的人士,例如初入职场的新大学生,其中包括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士;

  • 方法论锻造者,不仅能够完成现有的工作,而且总结其中的方法和规律,找出“方法中的方法”,形成方法论,从而提高工作产出的效率和效益;

  • 商业规律洞悉者,不仅高质量完成工作,还去积极的观察、思考行业趋势、商业获胜、竞争对手策略,并应用到工作中,不只解决今天的问题,也创造明天的机会。


图片
职场人三段位模型

职能服务型HR处于第一段位,追求成为业务贡献型HR须要进入第二段位、第三段位。业务贡献型HR需要具备哪些胜任力行为?

图片

业务贡献型HR胜任力模型


上图可见,该胜任力模型主要包括“精诊断、创解法、保落地”三个维度。

“精诊断”:发现并确定问题

精诊断是指通过科学的诊断工具,对于人与事,进行信息搜集,从而精准的确定问题、发现机会,包括事实搜集力、问题判断力、概念构造力三个具体行为。
  • 事实搜集力是指系统的、全面地搜集各类外部、内部数据、信息、知识等,从而拥有整体的视野,包括一对一访谈、现场观察、焦点小组、文献资料查询等;
  • 问题判断力,透过各类信息,能够抓出真正的关键问题,并捕捉、洞察机会;
  • 概念构造力,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对问题和机会进行综合,提出具有穿透力的概念,以深刻的呈现问题。
“创解法”:与业务共创解决方案

创解法是指与业务一起分享诊断结论,并与业务一起共创解决方案,形成行动计划。包括引导共创力、商业规律洞悉力与前景构造力三个具体行为。

  • 引导共创力是指设计工作坊,创造场域,引导业务骨干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的过程,其中最具挑战的是如何引导参与者走出“昨天成功”,形成创新性的策略,做出不同的选择和行动;

  • 商业规律洞悉力,是指构建系统的视野,了解商业历史、行业趋势、竞争对手的策略,从而掌握基本的商业逻辑,例如企业的增长来源一般包括哪三个途径;

  • 前景构想力,具备快速的学习力,可以走出舒适区,对未来充满想象力,并乐于思考、设计、推动未来。


“保落地”:实现预定的目标

这里的目标是指预定的商业目标,例如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利润率、现金利用率等,全过程参与,参与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的落地,通过“行动反映”和“过程咨询”,支持业务真实发生,包括组织激活力、行动反应力、迭代进化力三个具体行为。

  • 组织激活力,是通过外部招聘、组织设计、绩效薪酬机制设计、团队建设活动等动作,提升团队能量,形成“一场仗、一盘棋、一条心”高涨士气;

  • 行动反映力,是通过左右栏案例法、行动研究等方法,提升业务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 迭代进化力,是指根据情势的变化,随时支持业务变换打法,不断调整节奏和策略,而不是囿于固定的解决方案,确保个体、团队、组织学习改变的速度快于外部环境、技术等的改变速度。


图片

如何进行过程咨询与组织诊断?

业务贡献型HR在掌握人力资源专业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两类方法来推动工作:过程咨询与“行动中的反应”

过程咨询

管理学大师埃德加·沙因总结其为企业咨询的实践,出版《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过程咨询课Ⅰ》《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过程咨询Ⅱ》等书籍,提出过程咨询的概念及操作方法。过程咨询是指第三方顾问(内部或外部)协助客户认识、剖析现状,并陪伴客户采取干预措施、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

过程咨询理论有两个前提假设:客户遇到问题,并且以后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顾问陪同客户解决问题,但从未真正接管它,全过程秉持客户的自主性。

过程咨询给企业带来两方面的价值和贡献:第一,支持客户解决问题、实现预期业务目标;第二,客户获得咨询技巧、多元化视角、视野的扩展等。

吉恩与阿吉里斯两位组织学习专家提出“反映的实践者”“行动中反映”的理论与方法论。在解决业务问题的过程中,包括行动与个体的自省两个部分,在行动的同时,进行自省,在自省的同时,进行行动,行动和自省融合为一体。顾问在进行反馈时,运用行动理论(名义理论、应用理论及二者的转化)、左右栏案例法、双环学习、组织探询等方法、工具,支持个体和组织,打破习惯性防御、组织防卫,从而提升行动效率、组织效能,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在人力资源实践中,过程咨询包括两种方式,即简易方式和标准方式。

图片

过程咨询流程与步骤


  • 简易方式即为行动学习项目的方式,按照问题界定、方案共创、方案优化和实践复盘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适合较为简约、不复杂的业务或者规模不大的团队,例如攻克某个技术难题、组织某类产品销售战役等。标准方式包括诊断、赋能、提效和沉淀四个环节,适合比较复杂的、创造价值高的业务,或者团队规模较大的产品事业部、地区事业部,例如年度战略子主题、年度关键必赢之战等。

  • 在标准方式中,诊断是第一步,也关键一步,是定位机会和问题的部分;赋能是根据诊断结论,进行针对性的赋能,包括管理者发展、技术人才培育、销售技能培养等,赋能的思路、方法可以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高大上的领导者培养项目停一停,先让管理层下个凡》;提效是过程咨询最难的步骤,也是产生业务成果的部分;沉淀是最后一个步骤,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固化为流程和机制,以便不断提升效率。


组织诊断

组织诊断是一个专业度高的工作,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障碍,例如选择了模型工具,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各种会议的现场观察,接下来就是提炼诊断问题了,怎么确定这个诊断是准确的。这个困惑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 问题1:如何判断组织诊断结论的有效性?


对此,有四点方面的标准可以参考:

第一,诊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次诊断就可以确定。受制于当前及过往成功的经历,发起人和相关人、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经验导向”,基于“眼前”看“眼前”。由此,随着项目的深入,是不断地诊断、不断地重新定义问题。这个过程是发起人的认知和眼界,不断扩展的过程。

第二,诊断的主要目的,是与业务发起人和团队,看清现状,共同确定要解决哪个问题,没有正确不正确之分。

第三,要用业务成果来验证。通过过程的介入和干预后,最终是用业务成果来“判断”最初的诊断是否有效。

第四,外部客户的视角。从外部客户的角度来看,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是他们关注的,是否可以带给他们价值。

总之,在诊断的过程中,我们的“眼界”和“视野”是站在什么位置很重要,因为不同位置,看到的问题也不同。三种站位:站在业务前面(牵引)、和有义务并行(配合)、站在业务后面(迎合),不同的HR段位,决定不同的位置。

  • 问题2:各种组织诊断方式的有效性如何?


为提升诊断的有效性,充足的诊断是基础,各种组织诊断方式的有效性是不同的,按照有效性,先高后低排序并描述如下:

第一,焦点小组。将相关业务人员,聚焦到一起,进行工作坊,可以参照GE的WORKOUT流程。比如做技术新人的培养项目,分为三组:主管一组、导师一组、新毕业的大学生一组,各自总结过去三个月,各自在技术新人成长过程的动作,结果是三组都认为自己做得够多、够到位;当把三个组的动作,放到一面墙上的时候,发现了巨大的“GAP”,这种“供-需”分析,可以有效的定位到真正的问题。焦点小组的好处:用业务的语言、思维,描述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二,一起打一场仗。进入项目小组,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一起攻克一个山峰。过程中,会较为清晰地看到各类挑战和问题。做过一个保险业绩增长项目,在一线卖了2个月的保险,虽然一单也没成交,但是找到场景和增长的“引爆点”,从而引发业绩的增长。

第三,现场观察。进入业务现场,研发群体,在他工位边上,找个工位;销售的,和他一起去客户那里;参加他们各类会议;什么也不需要说,待上10天以上,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观察和思考。

第四,研究经典文献、理论、外部标杆。对于同类课题,相关的经典理论、外部企业最佳实践的深度、广泛的研究,是我们走在业务前面的基础,这也是我们价值的所在,用这些研究和案例可以牵引业务打开眼界。自己揪着自己头发,是站不起来的,外界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去。

第五,访谈。面对面的交流,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发问的姿势和追问更是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区分“名义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就他们说的和做的,往往不一致。访谈过程中的“行为观察”更是挑战。

第六,问卷调查。样本量和问卷内容设计是关键,如何对问卷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是对我们较大的挑战。

回顾全文,提出业务贡献型HR的新概念,围绕成为业务贡献HR的必要性(Why)、内涵(What)、落地方法(How)三个话题进行描述,提出业务贡献型HR与职能服务型HR的特点,建立了业务贡献型HR的胜任力模型,重点讲述了过程咨询和组织诊断两种实操方法。当然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人力资源岗位,践行业务贡献型HR的做法也是不同的。以下模型是我过往实践的框架,供您参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