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虎汤应用的客观指征

 中医经典分享 2022-08-01 发布于北京

导读:

白虎汤是一张常用经方,临床中,热邪停于中焦,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消谷善饥、面红等症状,不一而足。不过,这些症状也可以表现在许多其他方证中,如何才能把握准确应用此方的客观依据?具体应用以脉证合参为方法。

白虎汤(清法)


方药组成: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机:实热证(中焦)


阴阳盛衰:阳盛。


方解:


方中重用石膏为君药,《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膏辛而微寒,因于石膏味辛,故有医家认为此药具有发汗之效,进而认为白虎汤是一张发汗之方,这实为错误的认识。


石膏为矿物,质地很重,此方重用石膏一斤,是应用石膏的重镇降气的力量,故实为下法,配以足量苦寒的知母,共奏降下热邪之效,针对属于阳盛的实热证。


另外,方中配以甘平的甘草、粳米,以图顾护胃气并缓和药性,并把下热之力“挽留”作用于中焦,以避免质重兼苦寒的石膏、知母直接作用于下焦,导致不但中焦的热邪未能清除,反而出现腹泻的不良后果。


临床中,合理应用白虎汤后,患者确实可以表现为症状得除而汗出,这是邪气得除之后,气血恢复正常循行的表现。


方证:热、烦、多汗等。


方证解读:


仲景书中对此方证的病机表述为“里有热”,具体就是中焦实热证。


实热停于中焦,正邪交争,患者可以出现发热的症状;热邪上扰,可以出现心烦;热邪蒸腾向上,可以令人体出现多汗的症状。临床中,热邪停于中焦,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消谷善饥、面红等症状,不一而足。不过,这些症状也可以表现在许多其他方证中,难以作为准确应用此方的客观依据,具体应用以脉证合参为方法。


脉证图


图30   白虎汤

来源《经方脉证图解


脉证特征:右手太过脉(滑数),以右手关部中位最为有力。


脉证解读:


实热停于中焦,所以在对应的关部的中位出现太过脉,表现为脉动有力,后世医家对其脉象表述为滑数;正邪交争于中焦,而人体正气欲通过降下的方向,将邪气祛除,所以太过脉表现在右手。


白虎汤证中,人体的正气充足,同时邪气也盛,正邪交争剧烈,所以相较于正常健康人,右手的寸关尺均表现为太过脉,但仍以右手关部的中位最为有力为此方脉证的重要特征。如果是同样的脉诊表现,却仅仅表现在左手,就不是此方脉证。


需要说明的是,白虎汤的脉证往往在左右手都会出现应指有力的情况,但以右手脉更为有力为必有条件。


在此需要强调,由于此方脉证应指非常明显,特别是在浮位即可触及有力的脉动,并且仲景书中也表述会出现“脉浮”,这导致我们会认为白虎汤证的脉象就是浮脉,如果据此,则一定会在临床中误用此方。仲景书中对此方脉证“脉浮”的表述,仅为提示此方脉证即使是在浮位也非常容易触及,但实际上进一步向深处触压,就会发现中位会更加有力,只有如此才是白虎汤脉证。


通过认识此方脉证,我们也能够发现,虽然医圣张仲景给我们明确指出了脉证这个方向,但是由于在仲景时代,在脉象的表述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我们如果以后世界定的脉象来认识仲景书中的脉诊信息,往往容易出现对临床的误导,这也是本书虽然重在解读脉证,但仍旧对重要脉象进行了界定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学习脉学和中医经典时,一定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不能先入为主、生搬硬套。中医经典凝聚着古代得道先人的高超智慧,我们应当领会、应用、借鉴、融会贯通甚至发展,但是,没有根基地、天马行空地想象和发挥,是错误的。凡是与中医经典完全吻合的就都是正确的,凡是与中医经典稍有出入者就都是错误的,这种治学的方法,同样也是错误的。我们应当“思求经旨,演其所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将中医经典传承好、应用好、发展好。


这里举一个例子,在中医逐步形成完善的战国时代,对于中医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论,甚至是不同的视角,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在这些中医前贤们所处的时代,他们实际上处于不同的诸侯国,他们之间甚至文字、度量衡都是不一样的,互相之间的交通与交流也远远没有我们今天这样便利,他们各有所长,有一些观点不一样,有一些概念有所不同,是可以理解的。受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到了汉代,出现一些中医观点不一样、概念不统一的现象,也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我们刻意按照今天基本统一的一些观念,来认识古人当时并未统一规范的记录,这会使得我们中医的学习非常困难,具体到仲景脉法上,更是如此。


脉证鉴别:


白虎加人参汤为此方加人参而成,由于热邪留滞可以伤津,故加人参以生津养液。从方证角度,如果在白虎汤证的基础上,兼有口渴等津液耗损比较明显的症状,就可以选白虎加人参汤。从脉证的角度,白虎加人参汤的左手脉会更细些,临证可以鉴别应用。


均为治疗实热证,临床白虎汤应与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等进行鉴别。从太过脉的部位进行鉴别,白虎汤证的浮位、中位更为应指有力,而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脉证的最强脉动更偏于沉位,并且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脉证的太过脉更偏于尺部。


此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脉证的鉴别点,注意右手脉应指有力的范围,相对来说,白虎汤证右手脉三部均应指有力,而大黄黄连泻心汤更多局限于关部。


仲景阴阳脉法应用口诀

 《经方脉证图解》陈建国

脉候太过与不及,两者并称为独异;

总体太过查太过,总体不及探不及。

阴津血盛左太过,治用升法汗与吐;

右手阳气盛太过,苦寒降法下之愈。

阴津血虚左不及,甘寒降法治补益;

阳气不足右不及,甘温升法治阳虚。

左手候得太过脉,统属阴盛用升法;

太过突出见右手,均为阳盛降无疑。

气血虚衰存邪气,不及中寻最有力;

左用降法右用升,祛邪扶正并相宜。

左见寸部右见尺,总体正常独不及;

左升右降为定法,鼓舞津血敛阳气。

文章转载:古真书院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