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宇嘉:城中村发展保租房,这个路径好!

 司马健哲学讲堂 2022-08-01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对于珠三角来说,要大规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能撇开城中村。

毕竟,像广州和深圳这样的“2000万+”人口级别的城市,70%左右的人群租住在城中村,60%左右的房源是城中村出租屋。而且,城中村“小户型、低租金、区位优”的特征,刚好满足新市民的租赁需求。

保租房的筹集量很大,5年之内广深分别要筹集60万套、40万套保租房,占新增住房供应的40%,主要从存量用地和存量房源中盘活,还要实现“职住平衡”。于是,广州和深圳都将城中村出租屋综合整治、统租运营作为保租房的重要渠道。但是,根据我们的调研来看,这种筹集渠道面临很大的障碍,暂先抛开产权上的瑕疵,各方的意愿就很难达成共识。

2008年启动拆迁为主的三旧改造以来,城中村一直秉承商品房开发,借助地产化获取可观的一次性红利,村民看不上保租房那点蝇头小利。所以,村民村集体主观上不会拿物业做收益较低的长租房或保租房,也担心纳入政府主导的保租房,会泄露信息、强制拆迁或征房产税。

图片

近年来,广州房价的快速上涨更强化了这种认识。

如果发展租赁市场,也更倾向于租金水平高的酒店、创意办公等。另外,如果单单是要搞长租房、保租房经营的话,本单位、本村、本村民即可自己操作,也一直在这么干,何劳政府主导?政府很积极,是否有所图谋?

显然,村民、村集体对政府主导的事情,有点不信任,甚至是排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追根溯源,还在于早期征地补偿标准过低,接受补偿的村民、村集体,错过了这些年地价、房价快速上涨带来的红利;另外,这些年查处违法建筑、流动人口管理,有的部门做法简单。

甚至,伤害了村民的感情。

图片

那么,这个局该怎么破呢?

近期,团队到广州市海珠区北山村官洲街道调研,发现这里的案例值得学习。海珠区是广州中心四区之一,内有琶洲数字经济试验区,靠近珠江新城CBD和大学城、连接越秀老城区,为广州新市民、年轻人愿意租住的区域,但出租屋供给有点儿畸形。

图片

一方面,作为老城区,房改商品房多,但多数为两房及以上户型、或者是老破大,租金总价高、体验感差,也不受新市民喜欢;

另一方面,新房、次新房已豪宅化了,买不起也租不起。于是,这个街道5600多栋出租屋,就成了发展保租房,改善租住大环境的最佳选择了。

广州在新时期推进“老城市、新活力”的城市发展战略,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征地拆迁。所以,商品房开发的一次性红利,这个念头就甭想了。未来以规模化、机构化租赁为切入点,打造“集中改造、围院管理、公寓配套、智能支撑、市场运营、多方共赢”的高品质居住区。

这么做的一个契机,就是近期大范围的对自建房、城中村出租屋“三合一”和“三小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和违规检查,让村民、村集体认识到,目前低水平的楼宇经济模式,既不安全(长沙案例),也不可持续,更不符合90后、00后新市民的租住需求,需要改变。

怎么改呢?

首先是建立或修复信任关系。街道、村社、企业(国企)三方联动,街道党工委、联社党委、社区党委齐抓,认真细致开展思想动员,告诉村民、村集体现有楼宇模式的危害性、不可持续性。而且,如果存在安全隐患的“二合一”、三合一”,就要拆掉的,这是从上到下的部署。

切入的措施是,推动村民、村集体与国有租赁平台(建信)签订整租运营和连片改造的协议。

要签协议,最关键的是让村民、村集体认识到,新模式比旧模式要好。怎么做呢?以当前的市场租金(每月700-800元/间),将全村70栋房源(3600套)整租过来,租金每3年递增3%,租期为15年;建信投入数千万进行外立面整治、安全加固、消防升级、补足配套等改造。

连片托管改造,就可以实现围院式管理、公寓化配置,产品体系可以丰富起来,并能打造成租赁社区。对这种大手术、大动作,有三方联动、各级党委齐抓,有国企投入,信任就初步建立。更重要的是,村民、村集体看到自己的物业旧貌变新颜,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总的来说,就要让村民、村集体认识到,什么是健康的楼宇经济模式

图片
图片

本质上,三方联动、各级党委齐抓,建信这样的国有资本投入,目的就是修复和建立信任关系。真正的运营,其实是完全市场化导向的长租公寓,他们知道打造什么样的租赁社区、供给什么样的产品(年轻人需求多样,比如宠物公寓等)、客户在哪里等。这样,才能盈利。

当然,政府该做的事情,一样都不能少。

主要就是,把过去的欠账补上来。过去,政府层面推动的城市化,就是国有土地上的“高大上”公共建筑、价格咋舌的商品房、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的地铁。对于村集体、村民自发推动的城市化,应有的公共设施,客观上被忽视了。

现在,区一级和街道要同步推进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包括“四标四实”,即标准作业图、标准地址库、标准建筑物编码、标准基础网格和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和实有设施。特别是,把断头路接上,村内部道路与外部链接好,把物业引进来,幼儿园要普惠化等。

这样,就打造出了规模化租赁的示范项目。实实在在的项目摆在那里,清清楚楚的账能算得出来,比天天开会、喊喇叭、搞动员、讲道理强千倍万倍。于是,隔壁村就会来参观,看到房子有了新面貌,看到公交车进来了,篮球场、图书馆建起来了,咖啡馆这种时髦的业态也有生意。

图片

还有社区物联网平台,用水用电缴费、公寓管理等,全部智慧化、智能化,智能门禁清晰地监控整个楼宇,也实现了物业管理全覆盖、专业化、规范化,保证出租屋、商铺店面人员流动动态适时监测。流动人口管理、疫情防控、消防检查、综合治理等,这些工作也很好开展了。

多说一句,过去城中村出租模式下,一旦租赁关系发生后,村民、村集体一般不管租客在干嘛,有没有违规行为(比如,黄赌毒、搞生产经营等),甚至丢给二房东,只要定期收到租金就行了。这种模式下,街道想要搞人口管理、疫情防控等,很难得到配合,只能敲门。现在完全不同了,从拓展租客、租约签订,到管家服务,退租等,投资方和长租公寓对此很清晰。

因此,这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革命性变化。

图片

口口相传,信任关系进一步加固。

一开始,村民、村集体只愿意统租15年,建信和长租公寓还不乐意。现在想想,信任关系不稳固,期限不可能很长,这是为过去欠账买单不得不承受的。不能急,慢慢来,就像马拉松恋爱一样,博得对方的信任是情投意合的第一步。一旦信任关系建立了,一切合作水到渠成。

不能着急,不能搞运动,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资金安全也很关键。过去,收租模式很原始,从挨家敲门到微信转账。现在,在建设银行建立建信、运营企业共管账户,通过一站式房屋租赁平台,实现租户按约定向共管账户缴存租金。业主、运营企业、建信按约定定期分享收益。信息看得到,有担保、有平台,风险为零。

15年的整租到期以后,一定会形成示范效应并驱动村民、村集体愿意将项目再次托管给长租企业,实现“我愿意参与,而不是要我参与”的效应。估计,这一次一定会比15年要长,做到30年也是有保证的,这是信任关系的体现,也是实现从短租到长租的重要过渡阶段。

因势利导,将这一批长租房纳入到保租房,并让村民村集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消除顾虑。其实,长租房也好、保租房也好,都是政策鼓励的方向,都是“租购并举”。做长租房,还是保租房,市场会做出合理选择,只要能实现村民村集体、新市民、运营方和投资方多方共赢即可。

下一步,继续巩固拓展新项目,并引导村民、村集体以土地或房屋作价入股,引入长租企业管理,实现“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的效应,就达到了我们要推进保租房的终极目的。一旦成了股东,这就是事业了,村民、村集体就会往更长期的打算走,多方共赢的格局更稳固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