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一位七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行礼拜师

 金玉满堂书馆 2022-08-02 发布于安徽

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这般刁难苛刻的问题,七岁孩童会如何解答?孔子乃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人皆称他为至圣先师,春秋时期游历六国,见多识广学问渊博,其弟子遍布天下。诲人不倦的孔子为何会拜一位七岁孩童为师?

七岁便成为“孔子之师”的鲁国神童——项橐,被后世称为“圣公”,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各诸侯国相互讨伐,南征北战,意图消灭其他势力,扩张领土谋求统一六国。各国君主礼贤下士,招贤纳士、求贤若渴,争先恐后地挖掘人才,一时“养士”之风盛行,管仲、商鞅和张仪等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

    项橐凭借“孔子之师”的称号名扬六国。各国君王为了一睹他的风采,都愿意花重金请他辅佐朝政,他们也想看看七岁就成为“孔子之师”的人,是何等的聪明?

    俗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项橐从遇到孔子的那一刻,他这一生的祸福与孔子紧紧绑在一起,年少成名,也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齐国君王曾多次派人来请项橐出山,金银细软、封侯拜相都不在话下,却次次被项橐拒之门外。

     鲁国君王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齐国挖走自己国家的人才,也派人多次登门拜访,请项橐入朝为官,保证项橐将来能衣锦还乡。项橐以不想为国事所累为借口,婉拒了鲁国君主的好意。鲁国君王只好派人暗中监视项橐一举一动,防止项橐与别国有来往。

     齐国探子查出鲁国暗中监视项橐,误以为项橐和鲁国早有暗中勾结,齐国秉着“得不到就毁掉”的观念,为避免项橐以后为鲁国所用,对齐国统一霸业造成威胁。

      齐王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将项橐骗到荒无人烟的山林,将其杀害后大卸八块,抛尸荒野。齐国为了项橐不被别国所重用,不惜将其杀害,项橐到底有多聪明,会让齐国如此忌惮?

     项橐的母亲魏氏怀胎九月时,与姑姑和嫂子二人,前往城北西北角的荒野里采摘药材,不料途中腹痛难忍,魏氏在荒野中生下项橐,项橐的哭声极大,响彻整个山谷。

    项橐从小机智过人,他的聪明是与生俱来的,他爱思考,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也有异于常人的毅力。项橐问的问题,学富五车的同乡老者也不能为其解惑。

    有一次,在酷夏一个炎热的午后,项橐正在门厅避阳,天空忽然乌云滚滚,闪电和雷声接踵而至,不一会儿,大雨便下了起来。一家人在屋檐下躲雨,项橐双手托着脑袋,盯着天空发呆,父亲问他为何如此入神,是否发现什么异常,项橐轻轻点头后摇头。

    项橐仰头问父亲:“为何夏天下雨会有闪电和雷声?”父亲并未细思他的问题,只是吓唬他说,那是老天爷在施法,打雷是在轰击妖怪和那些不听话的小孩。

     项橐并未被父亲的回答哄到,而是反问父亲:“为什么只有夏天会有电闪雷鸣,难道小孩只在夏天不听话吗?冬天就听话了吗?

    项橐一句话将父亲问得哑口无言,不知从何回答。类似的事情此后发生了很多次,每次项橐都将父亲问得张口结舌。无独有偶,一位官差路过项橐家,早先对项橐的机智聪颖有所了解,便想亲眼见证一番。官差到达项家,以路途劳顿为由,想要在项家蹭顿饭。项家人不敢得罪官府,便将官差的马拉去喂些草料,边喂马边询问官差想吃些什么。

    官差头脑一转,便饶有兴致地说:“白米饭便可以,但要二十样菜。”项橐父母听后面露难色,要知道,项橐家不算富裕,不过是一介平民,二十个菜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有些为难。嬉闹回家的项橐听闻官差的事后,思索一会儿对母亲说:“不用担心!烙个大饼用大蒜和酱拌生、熟两盘韭菜就行了。”

    母亲疑惑不解,这并没有二十个菜,如何满足官差的要求呢?但是母亲一时也想不到其它办法,只好忐忑地按照项橐的意思烙了饼、炒了菜。等到母亲将摊好的大饼端上桌后,官差并没有生气,只是会心一笑,吃完便骑马离开了。

     母亲疑惑地问其中的缘由,项橐笑着说:“生韭、熟韭不同,二韭(九)一十八,再加上蒜和酱,正好二十样。”母亲恍然大悟,心中对项橐很欣慰,她也常在人前人后夸赞项橐,这让年仅七岁的项橐在乡里小有名气。

     机智过人的项橐在聪明绝顶的孔大圣人的帮助下,名声大振,在机缘巧合下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个七岁孩童,有怎样的胆量和才识能让孔圣人对他另眼相看,并与他“约战”呢?孔子与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宣讲儒家思想,在途经鲁国时,听闻鲁国东南海有个纪障城的地方,百姓淳朴好学。

     于是,孔子决定前往纪障城,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去往纪障城的途中,风景秀丽、地势平坦,孔子一路上与弟子尽情观赏,纵情山水、交谈甚欢。突然,车夫勒紧缰绳,长吁一声,马车被迫停下,孔子与一众弟子险些跌下马车。弟子子贡下车查看情况。原来是以项橐为首的几个小孩在前方不远处玩耍,马车过来时,孩子们纷纷避让到大路一侧,唯独项橐纹丝不动。

   孔子饶有兴致地询问项橐:“无知顽童为何挡住我们去路?”项橐不喜欢马车上这个不苟言笑的老头,便指了指脚边用泥沙与石头堆起来的城池,说道:“自古以来,车子遇到城池都要绕开走,哪有撞上去的道理?城池在这里,你们的车马怎么能从这里过去呢?”

   孔子笑着问道,项橐建的这样小的城池,能够用来抵挡什么呢?项橐却一脸正经回答:“城池再小,也是用来抵御车马军兵的。”孔子有些不解地说道:“要是车马从这里过了,又能怎么样呢?”项橐淡定地说了一句:“如果城墙牢固,门一关,你们怎么能过?难不成城池还要躲避车马了?”

     孔子一时语塞,心甘情愿地绕“城”而走。孔子的弟子子贡深感被项橐这个无知顽童戏弄,一路上愤愤不平。正巧,子贡看见路边正在挥锄头的农夫的面容,与刚才无理孩童有几分相似,便有意戏弄地问:“老人家,看你忙忙碌碌的,可知一天手里的锄头要挥多少下呢?”

      农夫不解地看着车上坐的一群陌生人,不知如何作答,挠头憨笑,子贡在一旁沾沾自喜。谁知身后传来稚嫩孩童的声音:“我爹年年都锄地,当然心里都有数。我看先生出行必有马车,想必是知道马儿的蹄子一天抬几次吧?”说话的正是项橐,周围正在锄地的百姓都停下手里的农活,向马车这边投来好奇的目光,子贡被问得面红耳赤。

    孔子见识过项橐的聪慧,也有几分佩服他的胆识,便与项橐商议:“我看你这小儿才智过人,不如我们各自出题考考对方,赢了的人就拜对方为老师,怎么样?童叟无欺。”项橐抬起稚嫩的脸庞,说道:“一言为定!”学富五车的孔子和初出茅庐的七岁毛童项橐“约战”,这场精彩的辩论,谁会更胜一筹?

在周围百姓的见证下,孔子与项橐的“战局”便开场了!

第一局,项橐问孔子“请教夫子什么地方的水中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思索片刻,顿觉得项橐在戏弄他,出的题目不合常理,便略带怒气地说道:

“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根本长成不了树,没有枝又哪里还会有花呢?”项橐摇摇头,笑着说道:“井水无鱼,萤火无烟,枯树无叶,雪花无枝。

    孔子皱了皱眉,细想每个答案,又觉得十分在理,尴尬地捋了捋胡须。项橐又接着问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无犊儿?什么马无驹儿?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什么是不足?什么是有余?什么城无市?什么人无字?”孔子被一连串的问题问住了,呆呆在楞在原地,看了看弟子们都摊手表示疑惑。周围的百姓更是面面相觑,不知此题何解。孔子思索无果后,拱手询问项橐。

项橐扬扬得意地回答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贤为君子,愚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余,皇城无市,小人无字。”

孔子恍然大悟,心里又有几分佩服这个七岁孩童,抚须问项橐:

   “你可知道天地纲纪,阴阳始终,什么是父?什么是母?什么是夫?什么是妇?什么是左?什么是右?什么是表?什么是里?风从何来?雨从何至?云从何出?雾从何起?天地相去几千万里?”项橐听完孔子的问题,不假思索地回答:

“九九八十一,是天地之纲纪;八九七十二,是阴阳之始终;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东为左,西为右;外为表,内为里;风从苍梧,雨从郊市;云从山出,雾从地起;天地相去,有千千万万里,东西南北,皆有方向。”

    孔子见项橐难不倒,便想起前几日爱徒子贡,都未曾回答出来的问题,问项橐:“人在世上,都要依靠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能养育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又有多少五谷呢?”按理说,此题询问项橐,实是为难这个七岁孩童,但项橐却没想多久,便答到:“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周围的百姓看项橐回答得如此自信,都齐声为项橐鼓掌,称赞项橐机智聪慧,孔子陷入沉思,一时不知该问什么。项橐抓住机会,又向孔子发难:“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为什么能鸣叫,松柏为什么能冬夏常青。”

    孔子窃喜地回答道:“由于鹅和鸭的脚掌是方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鸿雁是因为有长颈,所以能鸣叫,松柏由于内心坚定,所以能冬夏常青。”

    项橐摇摇头,表示不赞同孔子的回答,反驳道:“鱼鳖的脚掌不是方形的,但是却能浮在水面上,蛤蟆亦能鸣叫,但是却没有大雁那般的长颈,竹子也是冬夏常青,难道也是因为内心坚定吗?”孔子听完项橐的话,自惭形秽,想到自己传教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是,孔子转头向身后的弟子说:“此孩童聪慧异常,可以做我的老师。”

    孔子走到项橐身边,正要拜师,项橐却摆摆手转身跳入河中,边游边嬉笑地告诉孔子,自古拜师都需要先沐浴更衣,如此才算正式拜师。孔子对项橐佩服的五体投地,等项橐上岸后,非常诚恳地向项橐作揖,正式拜这位七岁孩童为师

    身后的一众弟子看着学识渊博的老师,心甘情愿地向七岁孩童拜师,这种言传身教的感染力是最深刻的,弟子们对孔子的敬意更增添几分。

结语

     孔子作为中国的至圣先师,尚且能为悟得道理、学得知识而不耻下问,甘心拜七岁孩童为师,可见孔子有豁达之心。项橐也因成为“孔子之师”,一时声名大噪,树大招风,最后不得善终,如此结局,实在令人惋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适当掩盖锋芒才是乱世中保命的护身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