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重阳云游记(187):暮色淇河谷

 华豫之林 2022-08-02 发布于河南

汪重阳云游记

(187)

暮色淇河谷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是千古名文《醉翁亭记》中的一段文字,作者欧阳修在文中营造出的优美意境让一代代读者向往不已,包括我在内。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此情此景,竟突然跨越时空,从南方滁州城西南的琅琊山,来到了北方鹤壁城西北的淇河谷,实景再现了。
时为深秋一个周末的傍晚。
其实,我是冲着淇河谷内的桑园小镇去的。近两年,桑园小镇因为成功开发了乡村民俗旅游而闻名遐迩,成为了旅游界的新宠。但我这个声称爱好云游的人,却对邻市这个旅游界新宠始终抱有戒意,并未去过。原因无他,只因这里太过热闹了。我怕到那里后,又是堵车,又是喧嚣,反而清净不了。
不过,这深秋季节,天气变凉,出门游玩的高峰已过,桑园也该恢复宁静了吧?于是,在朋友邀约同行桑园时,我就愉快地答应了。
半下午时分,我们才赶到桑园附近的一个村庄白龙庙,并在这里停了车,步游起来。到这里才明白,桑园小镇位于幽深宁静的淇河谷中。淇河是著名的诗河,《诗经》中就有多处写到淇河。而今,生活在淇河两岸的百姓,把淇河当作母亲一样敬奉着,也把淇河当做女儿一样打扮着,让淇河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吸引人。
先不说那清澈的河水,单就两岸矮山上的斑斓秋色,就让人流连忘返。
山真的不高,抬腿就能迈上半腰。山坡上的灌木丛里,这里一片金黄,那里一簇火红,把已经颓势明显的草木们最后的生机全部展现了出来,给人以一种温暖的感动。真的,这是逐渐走向清冷、寒冷的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可很多叶子在落地前都会突然拼上一把,将融合了风霜的慷慨气势展现出来,以或火红或金黄的着装,向世人昭示一种不甘没落、灿烂到底的风骨,怎会不让人深受激励,充满暖暖的感动呢?

享受完山坡的绚烂秋色后,我们才下到河边,进入了桑园小镇内。古朴的石头房子散落在河边的平地上,都已经装饰成了民俗店铺。淡季之时,游人稀少,我们也没停留,而是穿过民俗商业街,往村后的峡谷中走去。
峡谷中的秋色依然很浓,特别是数量众多的高大的杨树的叶子,已经全部演变为了金色。尽管没有太阳,这叶子的光芒却比山坡上低矮灌木丛里的秋色更显打眼。当然,打眼并不刺眼,因为这金黄是叶子经风历霜修炼出的一种圆融,是叶子落幕前对世界的一种无声告白。这种圆融与告白中,充满了款款深情,就像即将落山的夕阳一样,虽然光芒万丈,却无比柔情。
而滋养了这些高大树木的淇河水,却一点也不张扬,一直在默默无闻地流逝着,顶多有点细细的泠泠声。深秋,水落而石出,浅浅的河水中,裸露的河滩上,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随意而卧,暗含美学法则,让人能直接感受到它们身在温柔乡里的惬意与知足。
看到淇河水,我就会想起《诗经》里的诗句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你看,一位淇河边长大的女子远嫁后,又回来了。淇河荡荡流右边,泉源汩汩流左边。嫣然一笑皓齿露,身佩美玉赛天仙。而今,清清河水仍在流淌,美女却已不知何方。我们可以仔细看看文学史深处,伊人是否还在回望?
也许,淇水中,那一颗颗晶莹的卵石,就是那女子身佩的美玉化成的吧?不然,这些卵石们为何会那样灵性具足呢?
一阵凉风吹过,把遐思中的我吹回了现实中。四下里,暮色已经茫茫;淇水中,蒹葭俱已苍苍。而那苍苍茫茫中,晚归的鸟儿们高兴起了,叽叽,喳喳,啾啾,喈喈。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叫啥,却能感受到它们频率一致的幸福心情。
此时,远山隐隐,静寂无声,天地之间,唯留鸟鸣。让人不由就想起了,《醉翁亭记》中,欧阳醉翁笔下的美丽意境……
(本文写于2019.11.04

END


作者简介:


   汪重阳,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华传统文化义工,安阳市龙安区第三届、四届政协委员,安阳市作协会员,2015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

【华豫之林】文化资讯平台

  本期作者:汪重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