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灭亡时九大末代总督是谁?清朝灭亡后他们最终的下场又如何?

 李平东方明珠 2022-08-02 发布于上海

总督是清朝级别最高的地方官吏,除了管漕运的漕运总督和管水务的河道总督之外,其他总督都掌握着一到两省甚至三省的军政大权,可以说是封疆大吏。

不过清朝的历史时期不同,总督管理的辖区也不一样。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共有九位在职的地方总督,他们没能干到退休,因为没过几年大清就亡了。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九位末代总督下岗之后又将何去何从。

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侄子。由于李鸿章领导了洋务运动,被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的人。早年李经羲就靠着二伯李鸿章的关系入朝为官,后来官至贵州巡抚。宣统元年(1909年)李经羲升任云贵总督,但此时距离清朝灭亡只剩下3年了。

受到二伯李鸿章的影响,李经羲思想也比较开明,他积极支持洋务运动,在云贵总督任上创办了云南讲武堂。

云南讲武堂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共招收学员十九期,培养了近万名学员。后来云南讲武堂的学员受到革命意识的洗礼和熏陶,孕育出很多革命党人。李经羲知道后并没有放弃云南讲武堂,他曾对学员们说过:“云贵总督可以不干,但是云南讲武堂绝对不可以不做。”

李经羲非常爱才惜才,他培养提携了很多爱国进步青年,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爱国名将蔡锷和新中国的开国元帅朱德。

朱德出生在四川一个佃农家庭,听闻云南兴办了讲武堂,20多岁的朱德怀揣满腔报国之情去报名。由于家境不富裕,他只能徒步从老家四川仪陇县一路走到昆明。山高路远,赶到昆明的时候报名日期已经截止了,但朱德不甘心,于是在门口和警卫争执起来。

李经羲当时正好到讲武堂巡视,听朱德讲述了事情经过。李经羲看到这年轻人是个好苗子,于是破格批准朱德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朱德在这里学习生活了两年多就提前毕业,参加起义,支援反清斗争。后来回到云南讲武堂(此时已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担任军事教官。三年后朱德继续参加革命活动,率领部队进行武装斗争。

李经羲对蔡锷更是如师如父。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不久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任职。当时云南讲武堂有大批同盟会会员和从日本回国的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频繁活动,策划和组织反清斗争。

蔡锷虽然没有参加同盟会,却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协助革命党开展活动,与爱国进步人士李根源在云南讲武堂秘密进行革命宣传。后来有人向李经羲告密,李经羲反而告诉蔡锷要谨慎行事。在蔡锷经济窘迫时,李经羲还资助了他500两银子。后来李经羲还顶住压力让蔡锷出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而蔡锷作为李经羲的门生,得到了恩师的极大帮助和保护。最终蔡锷和李根源领导发动了云南“重九起义”,攻占了云贵总督府。蔡锷命令革命党人不得伤害李经羲,并请李经羲出任中华云南都督府都督,对外公开宣布云南脱离清政府,拥护共和。

不过李经羲最终还是选择拥护清政府,他以家族世代深受皇恩为由不肯“犯上作乱”。蔡锷无奈,只好退而求其次,劝李经羲写信给蒙自总兵,以清政府云贵总督的名义命令蒙自总兵放弃抵抗,向革命军投降,避免战争冲突。

李经羲体会到蔡锷的一片苦心,也明白清政府大势已去,于是亲笔写信给蒙自总兵劝其放弃抵抗。蔡锷就以这个理由在革命党人面前为李经羲开脱,说李经羲对革命尚有功劳。最终革命党人放过李经羲和他的家人,只是强行剪掉了李经羲的辫子。在蔡锷的保护下李经羲携家带口乘火车离开昆明,避居上海,后来又安居青岛。

1917年李经羲接受大总统黎元洪的邀请,短暂替代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随着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引发了张勋复辟,才当了5天总理的李经羲就被迫下台了。此后李经羲对政治心灰意冷,再次隐居上海,没有再出山。只含饴弄孙,过着惬意富足的生活,直到1925年在上海去世。

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幼年父母早丧,于光绪十年(1884年)在长沙参军入伍,由于骁勇善战被调到北京当了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扈从。

宣统元年(1909年)溥仪继位后,张勋奉命镇守南京。后来爆发了武昌起义,张勋被清政府任命为两江总督,抵抗革命军。

当时各地革命情绪都十分高涨,江南地区也不例外,而张勋统军极严,坚决主张使用武力镇压革命军。最终在袁世凯的劝说下,张勋被迫放弃抵抗,拥护共和。

1915年袁世凯称帝,封张勋为一等公爵,但张勋心里还是一心一意维护清廷。他本人及所部都留着辫子,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辫帅”,称他率领的定武军为“辫子军”。

1916年袁世凯去世,黎元洪当上大总统,但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爆发了“府院之争”,二人都想拉拢张勋,可张勋却另有打算。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率辫子军北上调停,实际上是想坐收渔翁之利,暗中策划复辟大清。他带着康有为等前清遗老进京,以武力迫使黎元洪解散国会。

1917年7月1日凌晨,张勋穿上蓝纱袍和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翎,率领众人进宫,对清末帝溥仪行三拜九叩大礼,表示拥立溥仪复位,史称“张勋复辟”。不过短短12天之后,张勋就被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击败,逃到荷兰大使馆,复辟闹剧也落幕了。

第二年,北洋政府对张勋实行了特赦,但张勋再也没有回归政坛,他蛰居在天津寓所,把心思都用来经商,投资经营了70多家企业,涵盖了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钱庄、金店、工厂、商店等。张勋很有生意头脑,后来他的资产达到五六千万元,从此过上了专心花钱的闲适生活。他家里雇佣了花匠、木匠、厨子、司机、丫鬟、仆人等上百名佣人,门口还有英租界工部局派来的警察站岗。

张勋虽然退出政坛,但心里始终惦记清政府,他到晚年也一直留着长辫子。有朋友劝他要识时务,把辫子剪掉。张勋手捏辫梢唱起京剧念白:“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对此孙中山先生十分敬佩张勋的忠诚,曾说过: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奉系军阀张作霖也很欣赏张勋,非要与他结成儿女亲家。张作霖曾派人拿着四个女儿的照片到张勋家,让他挑选一个。因张勋的长子张梦潮与张作霖的四女儿年纪相仿,就定下了亲事。

江西老家的乡亲们也非常敬重张勋,因为他对老乡非常关照。他发迹之后给同村的老乡每家盖了一座大瓦房。民国时期在北京求学的江西籍学子,每人都能领到张勋给的奖学金,他还资助不少在京的江西籍学生和贫苦人士。

1923年,张勋在天津的家中去世,享年69岁。溥仪赐他谥号为“忠武”。张勋灵柩几经周折运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无数江西百姓自发相送,轰动一时。

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姓博尔济吉特氏,他是蒙古八旗人,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瑞澄的祖父是把香港割让给英国的两广总督琦善,父亲恭镗是黑龙江将军。由于后台硬,瑞澄少年时非常纨绔,与劳子乔、岑春煊并称“京城三恶少”。后来靠着家族荫蔽成为贡生,做了刑部主事,后升任户部员外郎。

瑞澄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吃了,受成长环境影响,他非常善于交际,在清政府的权贵阶层很吃得开,连外国公使也都跟他有交情。后来瑞澄外放到地方,四年时间从道台做到升任为湖广总督。瑞澄升职加薪速度快其实也不全靠祖荫,他官声很好,在辖区内推行新政,禁绝鸦片,兴建警察部队,剿灭水匪,兴办学校等。

但是瑞澄任湖广总督不久,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清政府命瑞澄从武汉调出大量兵力入川帮助镇压保路运动,这就导致武昌兵力空虚。1911年瑞澄得到一份武昌新军中革命党人名单,湖北布政使陈树屏认为现在兵力空虚,而且名单牵连太广,不能立刻捕杀。他建议瑞澄销毁名单,以安军心。

但是瑞澄并没有听陈树屏的话,他采纳了师爷张梅生的建议,马上下令捕杀革命党人,这一举动激起了新军哗变,第二天武昌起义就爆发了。

起义爆发后,瑞澄才真正体会到自己辖区兵力空虚的事实,他根本控制不住局面,吓得改装易容弃官逃到上海。到上海以后瑞澄听说清政府要将他治罪,又从上海逃往日本。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没收了瑞澄账户里的存款。他从日本回国,此后隐居上海,1915年去世,终年53岁。

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曾说革命的成功还多亏了瑞澄,如果不是瑞澄胆小懦弱弃官逃跑,武昌起义能否成功还不一定,所以说他的逃跑对清朝来说是掘墓者,对民国来说却是有功者。

直隶总督张镇芳

张镇芳祖上耕读传家,藏书万卷,他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他学习成绩很好,21岁时参加秋闱乡试,得了第一名举人,也就是解元,相当于现在的省状元。29岁中进士,被分配到户部任职。

就这样张镇芳当了八年京官,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带着光绪跑路。张镇芳当时休完丧假刚回京,没跟上大部队,只好在后面追赶圣驾。没跑多远就看见逃难的人纷纷返回,说前面有兵匪拦路抢劫。张镇芳又凑了点路费改道走,历尽艰辛追到潼关,才勉强赶上了慈禧一行,鞍前马后地效劳。圣驾回京后他被提拔为四品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也跟着发达了,因为他是袁世凯的嫂子的弟弟,算是袁世凯姻亲。后来溥仪继位,袁世凯受到溥仪生父摄政王载沣的排斥,载沣说他腿脚不好让他回家养病。袁世凯为了保住势力,买通庆亲王奕劻,让张镇芳出任直隶总督。

张镇芳坚决服从袁世凯的领导,革命爆发后他也很快赞同共和。后来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张镇芳跟随袁世凯在北洋政府出任河南都督一职。这可给他牛坏了,在省城开封搞白色恐怖,大肆捕杀革命党,不少无辜百姓跟着遭殃。袁世凯迫于舆论压力以“剿匪无方、乱杀青年”之名将张镇芳撤职。

后来张镇芳就经商去了,直到张勋复辟,溥仪复位后大肆封官授爵,张镇芳被封为议政大臣。才过了12天,张勋复辟失败,张镇芳以内乱罪被捕,被判无期徒刑。但他能量很大,只坐了3个月牢就办理了保外就医。重获自由后张镇芳专心经商,不再过问政治。

1933年张镇芳在天津去世,享年70岁。值得一提的是张镇芳的两个子女早殇,只好过继了他亲弟弟的儿子为养子,养子长大成材后就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和四川总督赵尔丰

清末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和四川总督赵尔丰是亲兄弟,哥俩是东北人,祖籍铁岭,出身官宦世家,属汉军正蓝旗。

赵尔巽30岁考中进士,59岁主政湖南,在任期间推行新政,如废除书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裁撤绿营、编练新军等。溥仪继位后,赵尔巽总督东三省。

这个东三省总督其实是清朝新设立的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的三个清朝传统主管东北军政的职务被裁撤,改为总督东北三省。赵尔巽就出任了东三省总督,但是没多久,武昌起义就爆发了。赵尔巽是清朝的坚决拥护者,他十分反对共和,派张作霖调集重兵对革命党人进行了残酷镇压。

溥仪宣布退位后,赵尔巽被迫赞成共和,交出东北三省军政大权,隐居青岛。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袁世凯曾多次邀请赵尔巽出山都遭到拒绝,最终赵尔巽只答应为民国修撰《清史稿》。民国三年袁世凯下令成立清史馆,聘请赵尔巽为馆长。但当时军阀混战,政府资金紧张,清史馆经费常常不到位。赵尔巽满怀对前清的眷恋,节约开支、努力筹款,到1927年历时13年,终于将《清史稿》修撰完成,同年赵尔巽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赵尔巽的弟弟四川总督赵尔丰起点比较低,赵家本是四兄弟,可是老大赵尔震、老二赵尔巽、老四赵尔萃三兄弟先后考中进士,只有老三赵尔丰屡试不第,只好捐了个官,从知县做起。幸亏受到山西巡抚锡良的赏识,又因平定西藏巴塘叛乱有功,升任四川总督。

因为赵尔丰在任期间残酷镇压参加“保路运动”,还杀害了很多为革命志士请命的无辜群众,制造了“成都血案”。血案发生后,川军不愿继续听命于赵尔丰,局势眼看就要控制不住。

于是清政府将赵尔丰撤职,改派岑春煊出任四川总督。但岑春煊并没有赴任,清政府又派端方出任四川总督。可是端方刚一入川,就在资州被当地新军杀害,也没能到任。于是赵尔丰就成了末代四川总督。

后来新军攻入四川总督府,宣布四川独立。赵尔丰当时虽然已经下台,但他还掌控着川边地区三千军队。不久四川又发生新军哗变,四川军政部长尹昌衡怀疑是赵尔丰在幕后唆使,于是指挥手下抓捕赵尔丰,并召开公审大会,当众斥责赵尔丰的罪行,将赵尔丰当场处决于皇城“明远楼”。《清史稿》记载,赵尔丰临死前“骂不绝口”。这一年赵尔丰67岁。后来查明军队哗变与赵尔丰无关。

赵尔丰这个人很有争议,在出任四川总督之前,他曾担任驻藏大臣,当时英国策划煽动西藏叛乱,赵尔丰率军入藏平叛,粉碎了英国人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版图统一。之后赵尔丰在川边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改革农奴制度,扼制宗教势力,兴办汉学,对西藏的发展贡献很大。但他武力镇压“保路”志士,伤及无辜百姓,当时人称“屠伯”。

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祖上原是宋朝臣民,被赐为赵姓。元明时期被迁移到叶赫河边,清朝时被赐姓“伊尔根觉罗”,收编到满洲正黄旗。太平天国时期,长庚的10个亲哥哥都被太平军所杀,只有长庚带着母亲逃了出来。

清政府曾任命长庚为伊犁副都统,后来因母丧回家丁忧。但当时西北动荡,许多大臣举荐长庚,于是慈禧太后亲自召见他,问他有何良策。长庚向慈禧太后献上亲手绘制的西北舆图,奏陈边疆事宜,条理清晰,可行性高,由此名动京师。慈禧太后也非常赏识他,提拔他为伊犁将军,长期负责西北防务工作。他在任期间收回了被俄国强租了10年的巴尔鲁克山,极力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

溥仪继位后,长庚调任陕甘总督。没干两三年,武昌起义就爆发了。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西安等地也先后爆发起义,长庚疲于应对。1912年溥仪退位后,长庚看出清朝大势已去了,于是不再镇压起义,他主动把陕甘总督的官印交给甘肃布政使赵惟熙,不久赵惟熙宣布陕甘地区独立并接受共和。

交权之后,长庚隐居北京。1914年去世,享年71岁,谥号为“恭厚”。

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姓氏为佟佳氏。他的出身十分高贵,其家族就是康熙皇帝的母家,松寿是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的族人,不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而是康熙老丈人兼舅舅佟国维的嫡系子孙。松寿靠祖荫步入仕途。

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地区革命情绪也十分高涨,当时有人劝松寿主动交出军政大权,接受共和。但是松寿出身满清贵族,坚决抵制共和。

最终福建新军协统许崇智率领新军发动了“福州起义”,松寿组织旗兵拼死抵抗。经过一夜激战,八旗军被革命军击溃。松寿兵败后吞金自杀,享年63岁。因其为清王朝殉葬了,清政府给他上谥号为“忠节”。

两广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是末代九大总督中最年轻的,1910年35岁的他就任两广总督。最初张鸣岐是前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幕僚,由于情商高会办事得到岑春煊器重。

这个张鸣岐特别善于钻营。后来岑春煊与袁世凯、奕劻等人争权失败被迫病退,岑春煊这棵大树一倒,张鸣岐立刻转投袁世凯门下。后来他又重金贿赂奕劻,才获得了两广总督之职。

而且张鸣岐还是个墙头草。当时广州地区也掀起革命浪潮,张鸣岐意识到清王朝大势已去,就对革命党人表示自己愿意拥护共和。但是“黄花岗起义”爆发后,张鸣岐却又听清政府的命令,残酷镇压起义,并杀害了以林觉民为首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义成功后,张鸣岐又害怕了,他又主动宣布接受共和。之后清政府给张鸣岐发电报,要求他维护好广州地方秩序。张鸣岐又觉得清政府好像还有戏,他又反悔了,不同意接受共和。

张鸣岐如此出尔反尔引发了广州人民的抗议,官员罢工、商家罢市,社会动荡不安。这时候张鸣岐又听到京城失守的消息,他觉得清政府这次肯定要垮台,于是再次宣布接受共和。

但是张鸣岐担心将来革命党人跟他清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血债,因此他找机会携带巨款举家从广州逃到香港,又逃往日本。

后来袁世凯要称帝,张鸣岐从日本回来,表示拥护袁世凯政权。袁世凯死后,张鸣岐又搭上张勋,表示支持张勋复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鸣岐又开始勾搭日本人,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鸣岐彻底沦为汉奸,供职于日伪政权。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在即,张鸣岐还开法会为日本祈祷。日本投降后,张鸣岐整天担心自己被追究叛国之罪,最终在天津忧惧而死,享年70岁。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清朝末代九大总督虽然一生跌宕起伏,但最终都算是平稳着陆,除了闽浙总督松寿吞金自杀、四川总督赵尔丰被杀之外,其余都是低调的老死。但他们身后名声各不相同,有的被人敬服,有的充满争议,甚至有的成了汉奸。

发布于:河北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