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洸府河及明鲁王府修建的四座桥

 日月存心 2022-08-02 发布于山东

洸府河及明鲁王府修建的四座桥

郭景华

一、洸府河

兖州境内的河道,主要是泗河与洸河。泗河流过城东及县东南靠近邹城、济宁的地方,流域面积不大。洸府河是县内最主要的河道,流域面积占县境的近 70%。它是兖州大地的母亲河,孕育积淀了滋阳文化、桑丘城文化,形成沿洸河南北文物带,它还是金元时代的古运河,南北漕运发挥了重要作用。1964 年发大水之后,于 1965 年洸府河全流域治理,把三河 ( 洸河、漕河、楊家河 ) 及三沟 ( 上元沟、中元沟、下元沟 )和府河,取直改道,合并连结一体,新名洸府河,原来的河名是名存实亡了。
1、洸河。它是汶河的支流,在宁阳县北部奉符里堽城坝,汶河分水为源头,经宁阳县城西的徐家桥,进入兖州境内的歇马亭,又南流高吴桥五孔大桥,东顿村大石桥,又经河湾、袁庄、翟村,在屯头南的老河口进入济宁境内,流入南四湖。洸河流过歇马亭后两边地势低洼,长期淤积形成地上河,每逢夏秋大雨河水暴涨,河水向两堤外溢流,形成水患淹没田地和村庄。东岸溢水,在漕河由东转南的水口处流入漕河 ;西岸外溢水流入中元沟,在高吴桥村北形成沟头,南流到屯头,在河口入洸河。漕河及上元沟、杨家河汇流后,在翟村南流进洸河。兖州府河,古代称丰兖渠,引泗河水,穿绕府城西南流,从城西南流到黄屯,在济宁地并入洸河,合二为一,称洸府河了。
2、漕河。它是洸河的支流,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大雨过后积水,形成水道,造成水涝灾害。 漕河的主干道,由漕河埠到甄家桥,再西南流过铁板桥,到高吴桥村东水口处转南流,( 洸河东岸溢水流进 ),再南流 2 里到永济桥 ( 南新桥 ),再往南流翟村桥后入老河口并入洸河。
漕河上游支流两条。小泥河,在漕河铺村西,由宁阳城南赵家庄发源,在后官庄北入县境,到漕河村西汇入河流。罗河,在漕河铺村东,由宁阳南的蛇泉眼,经附城入兖州地,过大厂、过漕河西南汇流。
3、汉马河。它是漕河支流,又有南北两条组成。汉马河北支流,发源于宁阳东北的凤凰山,山北流称白马河,山南流称汉河,在宁阳徐家庄合流,称汉马河。它入兖州境经朱家屯、官庄、垛庄、罗家店,这一段当地人又叫官庄河,而后又经沈罗屯村到蔡家桥 ( 古称济众桥 ),又转西北入甄家桥。汉马河南支流,又叫小泥河,由曲阜姚村南的变巧泉为源头,过麻厂村后进入兖州的白家店、白家楼,又流经房家庄的汤家小桥到谷村,经夏家庄后并入汉马河。
4、杨家河。它是洸河之流,上游为马家沟和大安沟合成,称为上元沟,到大徐村南合流,汇入郭家潭、杨家潭,合流后人们称为杨家河,在济宁地入洸河。马家沟源头在谷村以东,汉马河南溢水形成,经蔡家桥之南,过宫村、张家楼之北到马家庙村东,又南流到西北店村东,过大徐村汇入杨家河的郭家潭。大安沟是大安村东的转坡水形成,雨季积水汇流到大徐村东,又南流入郭家潭并流杨家河。郭家潭老鳖精的故事流传广泛,家喻户晓。
5、中元沟。它是洸河支流,由洸河西梅家营破石桥始,雨季转坡水南流,再加入洸河西堤涨潮水外溢,由田地里南涌流,在高吴桥村北形成了沟头,过后老桥小石桥形成了坑连坑的大水塘,常年满水,再南流小何村、茶棚、前闫楼到东顿村、堰头,过故县村的通济桥、翟村尹家桥、屯头三村马家桥,在老河口汇入洸河。
6、下元沟。它是进入济宁地之后洸河支流,由宁阳县的赵王河故道上石梁桥,入兖州河庄,又西南流到张家王子村东大石桥、刘函丈小石桥、王府庄东石桥、范窑村东卢家桥、到姜村、郭村、袁家村东头大石桥,沟在此处多弯,过马楼村后向东,这里沟名九龙湾,又东流到后寺村,过凤仪桥、月牙湖上三孔桥,转南邢堂村的普度桥,到郗村的丁家桥,又过张刘村、蒿庙、南马家楼,进入济宁地汇入洸府河。

二、兖州明朝鲁王府修建的四座大石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三年封其十子朱檀为鲁,十八年就藩王兖州府,其辖四州、二十三县。其南京到北京的国道从兖州境内穿过,在过国道的河流上都修建了大石桥,使南北变通途。在泗水河上建了泗水桥,即南大桥 ;在洸河上重修高吴桥 ; 在漕河上建了永济桥即南新桥和铁板桥。
1、泗水桥。
鲁王府为了使国道通过泗河,天堑变通途。在府城东南的泗河上花巨资建了长石桥。明朝鲁江人黄克瓒、进士、工刑二部尚书、太子太师,作了《创修泗水石桥记》载,鲁王问桥设计者,王曰:此桥费几何 ?,曰:以岁入之禄之计,捐二十年事办矣!鲁王命中官臧之凤、专董其役,令典杖史焕等佐之。役始万历甲辰 (1604年 ) 之春,成于己酉 (1609 年 ) 之夏。名泗水桥,桥之坊曰鲁国石虹。泗水桥,兖州人称呼为泗河南大桥,距今已有 421 年,清朝后又几次修建成为今天的模样。
2、高吴桥。
它是洸河上元朝时建成的第一座大石桥,处在明代南京一北京的国道上,又是清朝广州一南京一北京的国道,又名使节路。高吴桥大桥,是元朝至元年间 (1264 一 1295 年 ),高吴镇人王八翁与其子王翌修建造,出土桥碑记载距今 770 年。
明朝万历十八年 (1590 年 ) 高吴桥重修,是兖州鲁王府护卫镇抚司翟应诏,捐资重修,有桥碑石所证,距今 430 年,重修桥比建泗水桥早 19 年。
高吴桥是水陆交汇中心,河道码头。洸河是大运河中间的一段,南起济宁南四湖,北到汶河的宁阳堽城坝,再由汶河入东平湖,进入大清河入海,到天津达北京。金、元朝时,少数民族入侵中原,都通过这条水路坐船到淮河侵占中原的。元朝至元二十年,洸河全程清淤保证水上漕运,有利维护统治。
2017 年 1 月 26 曰,高吴桥古桥被济宁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接着新驿镇政府和一村村委又投资重修高吴桥古桥。2018 年 8 月 25 日,镇政府组织专家解读了,万历十八年桥碑,即《重修高吴桥记》并复制、立碑保护。
3、永济桥。
它又俗称南新桥,是漕河上的第一桥,又是国道上的重要桥梁。明鲁王府出资,建于弘治庚戍 (1490 年 ) 之秋。《滋阳县志》清康熙十一年 (1672 年版 )卷一,第 56 页记:永济桥去高吴桥 ( 东南 ) 二里,跨溪水 ( 漕河 ),建于弘治庚戍之秋,俗号新桥。山东参议长安萧谦有记。高吴桥村人称为南新桥,距今 531 年,早于泗河南大桥 114 年。
重修永济桥。明鲁王府新建永济桥,经过 113 年后,又一次重修漕河上的桥。《重修永济桥碑上记载:大明万历三十年 (1603 年 ) 鲁府重修,仲冬之吉立。这次重修距今 418 年,比重修高吴桥晚 12 年,保证了国道的畅通。
《兖州府志》明万历二十四年 (1596) 于慎行编,卷二,第 96 页记:滋阳县桥梁,曰高吴桥,在城西北三十里,曰永济桥,在高吴桥东 ( 南 ) 二里,跨洸水 ( 应是漕河 )。将军当沔 ( 鲁王四代孙 ) 为记。
1965 年洸府河流城治理,洸河取直新道,漕河道废止,永济桥被拆除。( 存重修桥碑照 )。
4、铁板桥。
它是漕河上的第二座大石桥,在永济桥漕河上游东北 5 里、前邴村与张家楼两村地界处。据老人们说,明朝中后期鲁王府与谢家楼谢氏七代孙谢振联姻,娶郡主为妻,女婿被封赠中奉大夫、宗人府仪宾,又盖了郡主楼,村名由西邴村改为谢家楼。鲁王为了郡主省亲方便,在漕河上建了大石桥,桥面石板又用了四个大铁扣,扣紧石板不松动,像铁板一样,人们把新建的石桥称为铁板桥了。
《兖州县地名志》第 179 页记:据村中庙碑记载,明末的鲁王府姑娘嫁与谢家,在此盖了楼房,故名谢家楼。相传,本村建于元朝,初名叫宋堂,明朝叫西邴村。
始祖谢首基来此落户,至清康熙为十七代。铁板桥碑被丢失,建桥无有了证据。
以上四座桥都是鲁王府出资建桥、修桥的,名垂青史。兖州这四桥最早的是元朝建高吴桥,第二是永济桥,第三是泗水桥,第四是铁板桥。桥的规格是泗水桥,又长又宽又高又亮,成为兖州最光辉的一景,兖州的骄傲。

——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十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