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课堂如何实现师生的情感交流?管建刚

 清源渭水 2022-08-02 发布于山东

      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有口头语言、有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我们需要了解哪一种“交流”的价值最大,从而最大化地发挥“这一种”交流。

      口头语言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的辐射面并不多,课堂上的口头语言主要是用来交流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感,如不满或高兴,一般也不是通过口头语言,而是通过肢体语言,如高兴时的微笑,生气时的翻白眼、气鼓鼓等。课堂上,学生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多情况下会被老师视为不遵守纪律、不尊重老师,比如,心情好的时候大笑和大叫,生气的时候在座位上敲桌子或吼叫,估计老师都不会放过这样的学生。

      在“课堂”这个特殊场景下,梅拉宾法则是对的:肢体语言可以传递出55%的信息,语调可以传递出38%的信息,语言只能传递出7%的信息。即,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的,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肢体语言。

      那么肢体语言中表达的意思最丰富的是什么?是手?是脚?是嘴角?还是眼睛?当然是眼睛。老师靠什么获取学生的肢体语言信息的呢?也是眼睛。所以,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最经常、最重要的交流,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眼神的交流。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四眼相对,什么话也不说,然而千言万语可以在那一瞬间直抵对方的心灵。很多时候不是老师看到学生开小差而生气,而是提醒他后,看到他满不在乎的眼神而大受刺激,不能自抑。

      “二战”期间,美国有一个小伙子与一个姑娘热恋了,可惜好景不长,美国正式宣战,小伙子入伍远赴战场。此后,无论是在战斗间隙还是战壕静守,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一有时间,小伙子便给姑娘写信,遥寄相思之苦。几年后,战争结束了,小伙子荣归故里,姑娘准备好当新娘,但新郎不是小伙子,而是天天给姑娘送信的邮递员。

      这是营销上经常讲到的一个故事。它告诉我们,千万无语都不如惊鸿一瞥。眼神是如此的重要。课堂上的眼神的交流是最好的情感交流,也是每一分钟、每一秒都可以进行的情感交流,是可以跟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任何一句教学语言同步的情感交流。什么是看见学生?习课堂认为,看见学生的眼睛,看懂学生眼神里的基本意思,那就是真正的看见学生。我们时常喊“课堂要以生为本”,其前提是“看见学生”,而“看见学生”的基本表现是看见学生的眼睛。看不见学生眼睛的老师,你只是看见学生的躯壳,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发现不了学生的需求,因为课堂上这个学生不可能说“我要怎样”“我想怎样”、那个学生说“我要怎样”“我想怎样”,老师最主要获得信息、甄别信息的渠道是学生的眼睛。

      有一次听一节公开课。上课到一半,学生呕吐了。老师马上停止上课,嘘寒问暖,派伙伴送去医务室。这个看起来温暖的一幕,背后是老师的眼睛里没有学生。此话怎讲?学生难受到呕吐,那么呕吐前一定有种种的反应,一定有比较大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学生的眼神一定会投射出“痛苦”“难受”“我受不了”等诸多意思,但老师没有看见,因为很多老师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是口头语言。不是的,在课堂这个特殊场景下,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是眼睛。看见学生的眼睛才是真正看见了学生。一堂课下来,你的脑子里闪现出几双学生的眼睛,这几个才是你课堂上真正“看见”的学生。有的老师上完课,不知道学生穿了一件新衣服,不知道学生理了一个新发型,不知道学生掉了一颗门牙,这样的课堂,说再多的话,又哪来什么真正的交流呢?

      习课堂认为,看见学生的眼睛才算是看见学生。习课堂最崇尚的课堂情感交流:看见学生那一双双说着千言万语的眼睛。你要看见学生的眼睛,学生也要看见你的眼睛。老师在课堂上的交流基本功是会说话的眼睛。习课堂强调课堂亲和力,其中之一就是蹲下来,蹲下来老师可以看见学生的眼睛,学生可以看见老师的眼睛。四目相对的一刹那,情感交流就完成了。结婚时间越长,两口子的话越少,这就对了。眼睛才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而不是语言。看不懂眼睛也就是看不懂心灵,看不懂心灵,才需要张嘴说话。跟久别重逢的人在一起的话往往比较多,因为你们不能经常看到眼睛啊。用好了眼睛,老师的话可以更少,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教学时间,然而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

      课堂上的情感交流,还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习课堂强调课堂激励,要求自由读后,老师马上表扬做得好的;齐读后,老师马上表扬做得好的;任务二后,老师马上表扬做得好的。可以说,每一个小任务、大任务完成后,老师马上表扬,这个表扬就是师生的情感交流。习课堂激励印章是课堂标配。习课堂把70%的时间还给每一个学生读、写、背,老师也就腾出时间、精力来盖激励章,一堂课下来,习课堂要求80%以上的学生都要得到激励。

      说完了习课堂的情感交流,我也请大家反思一下,以往的课堂你怎么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无非“一问一答”。我们太看重老师的“说”了,好像“不说”什么也干不了了,好像“说了”就有情感交流了。实际上,以“一问一答”为中心展开的课堂,很少有能关注到学生的心灵的,因为教师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问”和学生的“答”上。即便有,也不过是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的一句表扬。而在“表扬”这件事上,习课堂做到了最优。再有,“一问一答”的课堂,主要集中在那么几个学生身上,由“一问一答”延伸出来的情感激励也集中在那几个学生身上,课堂的每一分钟是属于每一个学生,这本质上就是教育不公平,而这样的教育不公平几乎每一天、每一节都在上演。效率和公平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越公平效率越高。

摘自家常课2022.8.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