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碧海群帆》看傅抱石过渡期山水画风演变

 王亚民书画研习 2022-08-02 发布于河南

傅抱石(1904-1965)

我心目中的一幅画,是一个有机的体。——傅抱石

傅抱石 1904-1965 碧海群帆

立轴 设色纸本

127×50 cm 约5.7平尺

【题识】隔岸桃花迷野寺,乱颿争卷夕阳来。抱石写。

在《碧海群帆》中,傅抱石以「桃花、松树、寺庙、飞帆」为主要元素,充分发挥水墨逸趣,图解石涛诗之意境。全图由近景、中景和远景三部分构成,呈「S」形,由近及远地描摹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其右下角着力刻画突兀山峰、遒劲的松枝;中间是莽莽苍苍的逶迤群山、湍急的江流和片片征帆,两岸丛林茂密,桃花点点,庙宇数椽,寺塔耸立,形象地再现出「隔岸桃花迷野寺」之景;最远处,山峦与浩荡的江水在朦胧的天际处交接又渐渐隐去,构图稳重,意境深远,在墨色交融的光影里,群山与江流巧妙地构成山水的虚与实、明与暗、动与静的对比,雄浑多姿。

碧海群帆 局部

而江流中的片片征帆,则是图画刻画的重点,成群结队,自远而来,似有「万舸争流」之意,描绘相当精工细微,不仅突出了江流与群山的脉络而倍增生机,也与山石形成一种对比的趣味。《碧海群帆》借由山势的错落放置、山间的烟岚效果,用墨的浓淡轻重,以突显景象远近的关系,以使全图更为合乎自然界的实质空间。

石涛《隔岸归帆》

傅抱石的《碧海群帆》毫无例外地从石涛作品中获得灵感,并汲取梅清缥缈法、龚贤积墨法的长处,偏重于「拖泥带水皴」,并结合其他皴法交替互用,肆意挥洒,营造出水墨氲氤、墨彩交融的风格。同时,他还适当运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的横山大观、竹内栖凤等人的日本画法,以大块体积分配画面.配合色彩的浓淡变化,表现山体的层次,并造足空气感。

碧海群帆 局部

主山的描写又因为笔触与形态组织之单纯粗疏,难以识别其彼此的空间远近和层次关系,这种浑融感与压缩的空间表现,便是傅抱石入蜀后绘画变革的主要特征之一。尤其是江水波涛干皴轻染之法,为傅抱石独创,富有表现力。江水不用层层排列的曲弧线条勾勒,而是以散锋淡黑,轻擦横扫,再用蓝色渲染,远处及中间留出空白,于是白波翻滚,无边无际的空阔水面顿时毕现。而千帆意发,鼓风而下,轻快迅疾,极有速度感。为了突出江面及其帆船,近景的几棵巨松画法粗放,只求整体效果,抛弃了细部,剪影明确,表现逆光下的情状;松下有许多墨点,其间夹杂着点点红叶,表现出“隔岸桃花迷野寺的意境。画法用浓墨淡染,使墨彩交融,自然地画出明暗和立体感,明显迥异于传统的画法,实乃创新。

碧海群帆 局部

理所当然,我们能从《碧海群帆》中得以窥见傅抱石风格变化的真实痕迹。考察《碧海群帆》,所谓「林木繁茂」「山骨嶙峋」、「点染结合」、「虚实相生」等诸要素,傅抱石在画面中都一一予以充分体现。总而言之,作为同一题材最早的作品,《碧海群帆》真实地印证了傅抱石过渡期的演变风格和创新历程,成为傅抱石绘画研究较为重要的早期作品之一,其价值自不待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