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实境是精神超脱本我回归真我

 艺术观止 2022-08-02 发布于河南

十八、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情性:真实的性格与情感。

泠然:清和至妙。《庄子·逍遥游》中有“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希音:《道德经》中有“听之不闻名曰希”,又有“大音希声”。

实境之中既有真实认知的一面,其所对应的是性;又有情感感性的一面,其所对应的是情,性情是道之一体两面,所以实境也是对于两个方面的同时抵达,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构不成实境。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山雨欲来风满楼”,它们既表达出了一种真实的理性认知,又有具体的感性形象,在其背后又隐藏着某种精神和情感,因为这两句诗所表达出的实境合乎于道,所以能够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想象,并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场景。

但诗句的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未必是先知其妙而后得妙句,如果这样便难免有一种安排和刻意在里面,只有情感和认知自然而然的表达,才能达到不求其妙而妙用无穷的效果。此即为“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实境所体现出的凭着感悟和直觉达到某种真实对于人而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即使是在以推理计算为基础的科学领域,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最初也来自于科学家想象中的和谐美感,而和谐与美是道的一大特性。再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分析,同样的一个道理可能既合乎哲学又合乎科学,还合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但在不同的领域之间却并没有形式逻辑的道路相通,此时想象力的发挥、灵感的闪现和类比性的启发便成了人们取得认识突破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即为“遇之自天”

艺术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美感和享受,其根本原因也是如此,道本身是和谐的,精神则是由道产生的,所以当精神感悟到了道的时候就是精神超脱本我的束缚而于迷途中找寻到了真我,回归了本性,所以会自然生出一种“泠然”喜悦之情。

实境中有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收敛的,是对于委曲细腻情感的一种抽象,从而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更为广阔和更高层面的情感,就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又化育万物无有止息,所以天地无情而有情,至情似无情,无所不言又似无言,这就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即为“泠然希音”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实境是艺术作品所达到的真实艺术层次

「二十四品新解」典雅的最高境界,即世间而能出世,以出世心入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