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诗歌中的禅宗思想赏析,有趣味的学术论文

 本钟 2022-08-02 发布于云南

佛教自印度东传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更为深远。历代的诗人因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常常会在其诗歌作品中阐述佛教的教义,并借以弘扬佛法。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孟浩然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次年赋诗秘省,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但却不幸落第。

孟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没有入过仕途,在他生活的前期,得到的是来自家庭的儒家思想影响。后期,孟浩然在先后几次赴洛阳和长安应举求仕不成之后,明显表现出佛家出世思想。如他在《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中说: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在长安落第之后写的,寄给名叫远的僧人,报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诗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开头写自己之所欲,但苦于“无资”,想从仕,又非所愿,于是记怀“东林”、“我师”。壮志不能实现,自然就衰颓,于是对凉风、蝉声,就要“益悲”了。这种不加润色的白描手法,抒发了内心悲苦,读来觉得明朗直爽。诗中,诗人流露出对举业的失望以及寻求出世的念头。

孟浩然在四十岁以后,因求仕无门,最终还是归隐于鹿门山。在吟咏山水田园诗的同时,他开始与僧人往来。从僧人那里得到许多佛法的教益。另一方面他还与僧人相互酬唱应答,互致诗赋。这种山林之乐使孟浩然从举业失败的忧郁中得到情绪的释放,从而使他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考场的失意。

他的《还山贻湛法师》诗云: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些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得活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落连冬春。

平石藉琴砚,落泉洒衣中。

欲知黑灭意,朝夕海鸥驯。

在诗中可见诗人于湛然法师处得到开示,自己在俗世中所遭受的人生失意的郁闷,方才得以释怀。在诗人的心中,湛然法师就像晋代高僧支遁一样博学多闻、多才多艺,既能够以佛法慑服人心,又能老僧入定,进入禅境。同时,还能够泼墨挥毫,吟诗作画。在湛然法师那里,诗人既可以谈玄论道,又可观赏景物、填词作赋,诗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似乎都可以得到满足。

在禅僧那里,孟浩然除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之外,更多的是他能从禅僧那里得到佛法的润泽,最终皈依了佛门。他的很多诗歌涉及与僧人的往来,在诗中他不仅描述了对佛教的信仰,而且还赞颂了禅僧的高超道行及禅法的高妙。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这首诗开门见山地描写了西山的形象性状,除了写景生动,渲染了兰若所处的环境之外,也暗示了对明禅师禅法的赞叹。紧接着的两句,表面上是写从早到晚景物的变化,实则说明了诗人一整天流连于此,乐而忘返,见出其地所具有的吸引力。所以下面就明写吸引力的来由——来自”禅坐证无生“的明禅师。接着,诗人又转入了对明禅师生活的描写。

首先是居处,见出其追求罕无人迹的幽静。其次是活动,见出其环境虽然幽静但并不寂寞,同时也将其度世心肠和高深禅法并作一笔表出。

”说法与山精“一句引自”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说是的僧人竺道生初至苏州,不被了解,故对着顽石说法,竟使顽石感动得连连点头,可见其法理之精。在作者的心目中,明禅师显然也是如此。

最后归结到自己:一天游观完毕,将要归去。这里又有一点独特之处:一般人写离开寺院,都或多或少有点又入红尘的遗憾,而诗人却并不这么认为。他在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是由禅院到田园的和谐,因为他当时隐居在襄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世之人。

由于具有这种心境,使得他把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场景也融入了诗中,禅境中遂带着几分田园之气。在本诗中,诗人对禅师精进禅坐的赞叹和说法的高妙的折服,以及内心对佛教的浑厚感情尽在不言中。

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孟浩然对景物的描写都是淡淡着笔,怡然自得,情思悠远。诗人在下面提到东晋名僧慧远,表示了对”尘外踪“的向慕之情。诗人用”永怀“二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时空的交织:过去之永怀和今日之亲临在”始见“的同时,得到了统一。

而正在这里,隐隐听到了阵阵钟声,乃知东林寺就在近旁。但是否去拜谒,却也不说出来。全诗到此轻轻收住,情思正如寺钟,余音袅袅,启人回味。在四十个字中,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而又全不费力,一片神行,正是孟诗的高境。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孟浩然是很讲究隐居生活的闲逸和愉悦的人。不断出入寺院,就是他寄情山水乐趣的反映。诗人认为,禅的清净境界就是摆脱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而寄情于山水之间,这与他对山居生活的嗜好和寻山游水的兴致相符。他是在从寻师访道游历寺院中来感受生活情趣的。

孟浩然受佛教的影响,表现在他观察自然的独特方式。从常人习见的事物中,诗人总会有细致的观察和特别的感受。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这首千古传颂的名诗中,透出了诗人从自然时节的变化体悟到的沉思。

又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歌表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其中蕴涵着一种清远的意境。从这些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到诗人所受佛教的陶冶。

综上所述,孟浩然在隐居期间,通过与高僧的交往而接触并了解了佛教。他经常与禅僧谈诗论道、互酬赠诗,并信奉了佛教。他将对佛教的理解和对高僧的崇敬之情通过诗歌表现出来,并籍此宣扬佛教。他还将自己禅修的感悟运用到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形成了孟诗之清新自然的风格特色。由此可见,佛教对孟浩然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