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架山下中医院(上)

 新用户7261osYC 2022-08-02 发布于陕西

编者按:今天转载《馨的天空:笔架山下中医院》,作者王馨对陕北清涧县中医院故人旧事的摹写。斯人已远,风采依然,在作者克制而不失情感的行文里,我们得以窥见上世纪初、中叶,中国西北小城传统医学的的发展轨迹,流风余韵,也从一个侧面观察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世情百态,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迁。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也勾起了老五届、老三届、新三届年代的人儿时的记忆。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

十几岁之前,我生活的空间很简单,除了家和学校,就是医院。

医院坐落于笔架山下的秀延河畔,就在我家门口的石板街对面。

现在回想起来,跟我之后见过的大大小小的医院相比,它实在不像一座医院。

那是一座洒满阳光的院落,干净而温暖,永远弥漫着时浓时淡的药香。午后或者傍晚时分,求医问药的人们散去了,像退潮之后的大海一样,整个院落变得非常安静,可以听见堆放在院中的药材在被阳光蒸腾之后发出的干燥的吱吱的声音。

临街的第一排窑洞是中药房,门窗向着院内,其中一间开着小窗口,窗口前经常排着队,人不多,一般也就五六个,问诊后拿着处方来取药,一个一个松散地向前移动,并不拥挤,也不喧哗。遇到熟人,先来的,后到的,都会打打招呼,寒暄几句。

再往前走几步,隔了几孔窑洞,就是堆满了各种中药材的库房。这是几间砖木结构的起脊平房,窗户很老旧了,糊窗纸上开着裂口,贴近裂口,可以看见里面码放得整整齐齐的药材大包。

从库房折向里走就是第二排窑洞,位于院子中央,门窗与第一排相对而开,是诊疗室或宿舍,每一间里都坐着一位穿着白大褂的老者。这排窑洞南起第一孔是针灸室,而靠北的第一孔就是祖父的宿舍,窑洞里常年飘着水烟的香味。

第三排窑洞是最高大的,其中一孔是院长的办公室,这里相对更安静一些,与中间一排窑洞的间距也更宽敞一些,是一个平平展展的石板院,经常用来晾晒药材。

七十年代的小学有一门武术课,周日或节假日的午后,院长门前的石板院空旷安静,平整光洁的青石板上铺满了阳光,我和几个住在附近的小姐妹经常在这里做操练功,有两个本家妹妹甚至会空手翻,前翻侧翻都舒展漂亮,可以连续翻好几个,劈叉之类就不消说了。

在第三排窑洞的北角、正对着医院大门的地方,有一个石砌的拱门,穿过拱门就是医院的后院。先是几间破败的旧房子,房檐上长满了肥肥的瓦莲,墙根摇曳着我们叫做“猫咪咪”的狗尾巴草。再往里走是一盘石磨,一盘石碾子,这是用来制中成药的,不过医院周围的人家,要压豆钱钱、蒸糕或者做豆腐的话,也会来这里推米碾豆子,尤其是临近春节的时候,得提前来排队等候。我也曾经帮家里占过位子,祖父还借了城里唯一一个豆腐坊的毛驴来拉碾子。

后院其实就是城墙,站在边上往下看,可以看到下面高高的石头城墙,还有绕着城墙流过的秀延河。

三排窑洞的两侧也有两排窑洞,门窗开口略小一些,把整个院子围了起来,方方正正的。

栅栏式大门开在院子的东北角,方形门柱上挂了块白底黑字的竖木牌:清涧县中医院。

这是一所成立于1958年秋冬的中医医院,由公私合营的保健药社和私营的大众合作诊疗所合并而成。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报到,不仅仅是因为生病,还因为,我们之间渊源颇深。

清涧县中医联合医院成立纪念1958.9.1

一、医者

医院最大的特色是有一批白发白须慈眉善目的老者,他们大多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保健药社或大众合作诊疗所的老人,随着中医院的成立而加入,是医院的创始者。

他们穿着整洁的衣服,外罩飘逸的白大褂,或者坐在挂着白门帘的诊室里把着病人垫着小枕头的手腕号脉,或者站在屋檐下双手插在白大褂的口袋里与病人交谈,他们有着迷人的笑容,举手投足里散发出温暖安宁的光芒,这些都成为记忆中如同无声电影一样的美好画面。

我认识他们中的每一位,不止是我,小城里所有的居民都应该认识他们。那些祖父一辈的白发白须的老者,那些父亲一辈的勤勉长者,都鲜活在我们共同的记忆中。

其中一位专事针灸的白胡子老爷爷姓王名洛书,他本来跟祖父一起是大众合疗所的人,因为想拜小城最有名的针灸大夫刘登洲为师,就调到保健药社去学习。另外一位针灸大夫姓闫名宏范,是刘登洲的外孙,从小跟着外祖父学习针灸,所以,中医院的两位针灸大夫虽然不是同辈,却同出一门,师从一人。

闫叔叔与父亲年龄相仿,是曾经的同事和朋友。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莫名其妙地头痛,因为找不到原因,父亲让我到闫叔叔诊室扎针,于是每天中午上学前,先去闫叔叔的诊室报到。因为去的早,还没有病人,我就主动找活儿干,经常扫地,倒垃圾,表现的格外勤快。闫叔叔夸我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其实我在家里从来不扫地,也不干活,因为从小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已经被全家人娇惯成了一只小懒虫。

扎针的时候,能听到银针刺进皮肤“铮铮”的声音,闫叔叔手指纤长,动作飞快,用不了一分钟就在我的头发里扎满了针,额头上再来一排三根,两边太阳穴各一根,总共有二十几根吧。针扎在头皮上,只在进针时有一点点疼,时间长了,痛感反而不明显。最疼的是太阳穴,不止疼,还酸困,而且不能张嘴说话,稍稍一动针就往进钻一样,但我不敢喊疼,安静地一动不动地坐在凳子上,用实际行动印证着长辈们挂在嘴上的夸赞,只在心里默默地数着数,等待着闫叔叔的一声赦令。

就在去年春天,父亲苦于腰椎疾患无良方可医,想到了中医针灸。他不愿意去我们推荐的医院,执拗地自己一个人坐车回了老家,专程找闫叔叔针灸。在老家的十多天,父亲天天去闫叔叔家里,两个年近八旬的老友一边针灸一边聊天,回来后病情果然缓解。

医院里有两位盲人大夫,高个子的姓薛名战新,矮一点的姓王名宝厚,他俩都是从省城的专门学校毕业分配到这里,是特别好的推拿大夫。小县城不管有谁不小心扭伤了筋骨,只要去找两位大夫,一般一两次就可以活动正常了。我也体验过。放学时崴了脚,等慢慢挪回家时,脚已经肿的厉害,那次真是见识了大夫的厉害,手劲好大,我忍不住惨叫起来,王叔叔一边哄我“好了,已经好了”,一边又按了几下。果然像祖母告诉我的一样,第二天就消肿,很快就又能欢蹦了。

那时候医生是经常出诊的,尤其是负责急诊的大夫。住在北关南头拐弯处一座小院的刘润祥叔叔就是常年出诊的大夫,经常能见到他穿着白大褂,背着有红十字标志的棕色药箱,急急忙忙地穿街而过。他是一位中西医结合的大夫,用西医的听诊器,会打针,会静脉注射。那时候医院病房少,需要打吊瓶的时候,刘叔叔就背着药箱到病人家里,为躺在炕头的病人挂上吊瓶。小城的人家,没有他没去过的吧,和我一样大的孩子,都曾被他逮住打过针吧。经常见到小孩子在他怀里挣扎着一边嚎叫一边咬他,他也不生气,笑着直甩手:这狗牙还厉害哩!

祖父宿舍旁边是四爷的诊室。我那时一年里总有一小半时间请假在家养病,有时病好一些,就天天在医院溜达。祖父看我无聊,让我跟着四爷抄处方,我就坐在四爷的诊室里,看他给人把脉,抄录他的处方,再就是背汤头歌,感觉新鲜有趣。等病好了,就又去上学,并没有坚持。

我很喜欢跟爷爷们相处,他们与病人交谈时和颜悦色如话家常,即便是面对一些不怎么配合治疗的病人,为了强调医嘱的重要性,在加重语气的同时,仍然不失风趣幽默。

比如我因为肚子痛去问诊,四爷一边开药方,一边跟我说话:“小瓜可好吃了吧?凉粉可好吃了吧?”不等我回答,突然抬起头从镜框上睁大眼睛瞪我一眼:“这几天不准吃了!”我羞愧地低下了头,一边慌乱地应着,一边讨要了药方落荒而逃。

四爷姓师名乐天,是祖母的姨表弟,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都是城里霍家的女儿。四爷是那个年代小城里最洋气的人,四六分的浓密银发一丝不乱,上唇的一字短须也早已雪白,下巴刮得很干净,鼻梁上架着金边方框近视眼镜,这样一个人物已经足够引人瞩目,然而四爷还觉得不够,他是那个年代小城里唯一西装革履的人,冬天的毛呢大衣西服领里,还露出花格子围巾,有时还拄着手杖。我见过他年轻时的照片,居然还戴着礼帽。听一个本家叔叔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清涧中学排演话剧需要借一套西服,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四爷。那个年代,除了他,没有人有那样打扮的条件,更没有他的洒脱和胆量。听说他年轻时曾经在西安重庆等地做生意,是个阅历丰富的人。

有很长一段时间,县照相馆的橱窗里,都挂着四爷的黑白大照片。

四爷虽然一副西式装扮,却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医,他的老师,就是他和我祖母共同的嫡亲舅舅,大名鼎鼎的霍静堂。

(未完待续)

作家王馨简介


王馨,陕西清涧县人,1988年毕业于榆林学院中文专业,1998年被分配至清涧石咀驿中学教书,1990年调任至府谷县委工作,2001年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在全县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并担任统战部副部长,2003年被调至榆林市政协办公室,2007年担任榆林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担任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至今。曾在《中国作家》《延河》《延安文学》等刊物发表数万字散文作品。2010年出版散文集《秋在室杂记》。2016年由陕师大出版社策划出版散文集《故城故人-一个陕北县城里的家族记忆》,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被认为是“填补了陕北城市文学的空白”,该书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二届丝路散文奖,被榆林市委宣传部评为文化精品工程一等奖。

2016春晚《丰收道情》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陕北婚俗   视频来源:抖音号931256178  徐文龙作品

邓丽君演唱《小城故事》  视频来源:好看视频

精彩回顾:

1、西北革命第一枪——清涧起义

2、棉花深度冷知识——棉花为什么不是花?

3、王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涧河》(下)

4、那城那水那绵绵的雨——雨

5、睡眠意象治疗如何快速缓解抑郁症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