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柿饼(2)——逼出来的投机倒把

 新用户7261osYC 2022-08-02 发布于陕西

义忠眼见平日里和善的四妈发怒了,已吓得魂不附体,六神无主,直愣愣地站在那里看着四妈在院子里追打相民哥。

“你妈的脚,我看你还不回来吃饭咧?!等着!”怒气未消的四妈摇着头、咬着牙,左手提笤帚指着相民,右手扶着大门框上气不接下气地从牙缝里挤出话语,朝相民喊着。

一对“三寸金莲”无论如何是追不上一双大脚片子的。

相民当兵的事肯定从此是黄了。

农村穷到这样了,谁不想跳出农门呀。出路在何方?

多少年后,义忠深深地理解了四妈的举动:这个家族对“当兵”是有伤痕记忆的!

义忠听家中父辈说,他的大伯就是被国民党抓壮丁,在中条山抗日阵前被日本人的毒气弹伤了眼睛牺牲的。

国民政府虽然在1933年颁布了“兵役制度”,但是由于战事连败,政府腐败,社会糜烂,国民党政府大小官员,趁征兵压迫劳苦大众,榨取人民血汗,无所不用其极。征兵这一御敌灭寇的功能已经完全演变为一些权势巧取豪夺、鱼肉百姓、勒索乡民的手段。基层役政人员徇私舞弊,虐待壮丁、买卖壮丁时有出现。

那个壮丁的份子当时就像一把罪恶的魔剑时刻悬在义忠家人的头顶。每每听到“出丁了”(乡公所为国民党招募兵源)的消息,一家人就心惊胆战,栩栩若捕,寝食不安。为了那个壮丁的份子,纯朴老实憨厚的义忠家人曾经先后数次买兵顶替,试图能躲过那一劫。孰料那卖兵的主儿(靠名义上替人当兵,获得银两),都不是平地里走的,没有一个善茬,尽是日鬼捣棒槌的街溜子。拿了你的买兵银两,在队伍里混上两三个月,或者买通关节,或者时机开溜,总就又能逃回到老家。来年再出丁,家里又得去买,年复一年,家里连炕上的被褥都拿去卖了,直至家徒壁立、一贫如洗,再无买兵之力。

丁又来了。乡公所下午组织丁户们抽签决定谁家出丁。义忠的大伯幸运抽得“免”字签。持“免”字签的大伯进的家门一家人高兴至极,指望着今年可以放心了。

孰料一夜过后,乡保传话硬说昨天的签出错了,要义忠的大伯去乡公所“重新抽签”。不知就里的大伯自恃有理,拿着“免”字签只身到乡公所论理,便被不由分说关进窑洞,只听见“今年的丁就是你了”乡保的一句话。

兵事突变,骤不提防,一家人诚惶诚恐却又束手无策。

国民党暗无天日何来公理!

无权无势,贫困潦倒之下,惊恐的家人,体薄汉小、诚实谨慎、勤奋持家的大伯,无奈地屈服了淫权。他托人作保,回到家里告知他的父母(义忠的爷爷奶奶):我们被人讹了,明晃晃一个“免”字签,交到他们手里就变成人家的了!现在咱们找人没门,买兵没钱,一家老小还要过活。如今大弟新婚,小弟年少,我已娶妻生子,只得让我去了。

家人千般不舍、万般无奈地看着大伯入伍操练,看着大伯被绳绑右臂,五人一伍,戒送到县上。

短短数月,大伯临行前留给家人“我走了你们就安然的过日子,再不会有“丁”扰咱的日子了,你们甭等我”的话语尚在家人们的心脑萦绕,忽就接回了大伯的遗体。

一群“陕西愣娃”用热血生命在黄河岸边中条山上抗日一役中写下了血色辉煌一页。

国民党和乡保对大伯的牺牲没有任何说辞,就连埋葬的坟茔也是家人四处打探获知。

大伯的牺牲,唯有义忠爷爷的无期愤恨,奶奶的数日不食,义忠大妈与时年仅五岁的孤子以泪洗面和一家人的万分悲哀。

义忠大伯终究用他的身家性命,换得了这个已经穷得不能再穷的农户的些许安稳。

由此,义忠家族中老一辈人的脑回里,当兵与屈辱、与贫困、与性命建起了十分机敏地神经关联。

深刻的、戳心的伤痕代际相传不容触碰。机敏的联想一触即发。父辈的苦难记忆难以磨灭,在新中国尚没有来得及被完全覆盖。

那一笼一笼的荠荠菜,起码能缓解眼前无粮的窘迫,能安抚那如火燎般的饥肠饿肚。

吃的没粮,花的没钱。鸡屁股就是银行。母鸡责任重大。天明刚出鸡窝,就被家庭主妇抱起来在屁股摸了又摸,希望提早探知到即将降临的“元宝”——鸡蛋。有时候因为没有探测到或者害怕技不如人,中午时分又会请来高手,在那产生希望的“门户”再次探了又探,渴望扑捉到姗姗来迟的宝贝。曾经有人戏说,某一天黄昏他听到母鸡的声讨:牠宁可一天下十个蛋,只希望能保证它的鸡格尊严!

贫穷催发人的智慧。饥饿提增人的胆略。

有本事的人就要想点办法,偷偷摸摸搞一点“投机倒把”,靠调剂余缺,弄回来一些粮食过日子、度春荒。

“投机倒把”原意指看准时机行情,转手倒卖,以攫取利益的行为。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市场发育不良,物资交换缺乏和不足,此类活动较多,但多是偷偷摸摸,常常被否定。

中国史上的“投机倒把”概念、含义笼统,边界模糊,尺度盈缩无常。一个简单地判定是:在本地出售自产的物资不构成投机倒把,拿自产的物资到异地售卖,或者把别人的物资拿来再卖就构成了投机倒把行为,这样的人被称为“投机倒把分子”要受到处罚;赢取暴利的还会构成“投机倒把罪”,这样的人称为“投机倒把犯”要被判刑入狱。

市场经济体制中,这类行为被视为“调剂市场余缺”“搞活市场”“搞活经济”而受到肯定。

农民想用柿饼换点粮食维系日子。

于是,寒冬腊月,把家乡较多的柿饼弄到距离家里120里外的大荔县黄河滩去换粮食,就成了义忠家当地有本事人数九寒天偷偷摸摸要做的一件事情。

这便是大家俗称的:“换柿饼”。

(待续3——寒夜遇“劫匪”)


难忘的岁月  视频来源:抖音号:sa1357396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