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梅县太白镇史话

 流响文学社 2022-08-02 发布于广西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您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网友交流群
人们都知道黄梅县有个太白湖,但在当代人中,知道黄梅县还有个太白镇的人却不多。

过去黄梅县流传有一首《三十六镇歌》:“什村杨穴太白原,张林刘塘走停前。项桥小溪流濯港,白湖段塘进考田。东山新开黄花景,清江塘穴孔垅边。下新鱼儿莲中戏,三十六镇都说全。”

这太白原说的就是太白镇,在县西太白湖边,以太白湖得名,古十景有“太白渔歌”。乾隆和光绪《黄梅县志》建置志均载,梅有四乡三十六镇以辖。太白镇辖新兴村,湖圹村,西安村,钱万村,东安村。民国成立后,仍按清末四乡三十六镇制无变更。1955年下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划黄梅县之柏树林、枫树林、向垸,直至太白湖西岸的水府庙一带属广济县,太白镇仅留车路口村仍属黄梅。此次黄广两县辖区变更,距今已过一个甲子有余。
太白镇有个沙罗嘴,在县西南四十里,自古就是湖区鱼市。乾隆《黄梅县志》载有於升平《沙罗嘴晚眺》诗:

‍排列诸峰接水涯,平生纵迹伴蒹葭。
渔人结网还成市,野客乘舟便作家。
林隐寒烟微带雨,山含晚照远飞霞。
十年莫食寻幽兴,历飞迢遙石径斜。


太白镇在太白湖边,是黄梅县十八水镇之一,光绪《黄梅县志》有石灿《太白湖晚渡》诗:

波光如镜接遙天,极目平湖万顷连。
断续渔歌随岸转,清闲鸥鸟聚沙圆。
淡烟斜抹舒城柳。夕照频催濯港船。
更有隔江山色好,几回搔首水云边。


自黄梅县建县始至1955年,太白镇一直隶属黄梅境。在太白镇西庙儿咀上的水府庙,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几迁几废。现存光绪卅年寺序一篇,序中云:太白湖滨水府古刹者,东晋宋公飞仙来梅驻锡之始地也,飞仙去后,乡人修以祀之,盖二千余年。旧址残垣中,发现元朝皇庆年间断碑一块,碑身残缺,字迹斑驳,仿佛能辨认隋开皇庙儿咀、青莲庵等字样。
又据前清《黄梅县志》载:唐武德九年,诏沙罗咀建庙。足见梅邑水府古刹建立之久,实属道教圣地。郑公塔残碑也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湖西北沙路咀就建有寺庙,专供梅山福主,后在唐初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曾下诏在沙路咀窑下墩重建庙堂,仍供梅山福主。

太白湖方圆几十里,鱼肥莲茂,资源丰富,在封建时代,湖面由沿湖十三姓管理,水府庙乃十三姓之公庙。到清光绪卅年,两岸沿湖的群众(同属黄梅太白镇)集议于沙罗咀东垸,决定重修水府寺,把东西二寺合并一起。在湖南面龟山头上,破土动工,建起前后两栋万字垛大佛殿,座山临湖。拥有田园柴山数十亩,僧徒十数人,还铸造一口四百斤的大钟,二百斤的铁签筒。为福主神像出游,特铸一乘三百六十斤的大铁轿。自此,香火日盛,名振黄广。

清末民初,水府庙就是太白湖渔业的议事厅。解放后,湖山大改造,龟山寺院改建为捕鱼指挥部。一九五五年黄冈地区建太白湖养殖场时就住在水府庙里。
坐落在这里的郑公塔,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1年),明成化三年(1467年)10月重修。1992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系砖木结构,由石基、砖身、铜顶三部分组成,用10余种型号的砖块和9种不同式样的瓦筑成。七层八角,层层设檐,间置门窗,底层周长18.58米,墙厚1.05米,高3米,对角内空3.8米,成锥体形。

内有三层木楼至顶,二至七层间,每层每面均有一佛龛,造像威武凝重,古朴大方。外墙正壁嵌有古朴花纹图案,各层由不同式样的琉璃青瓦铺盖,顶部为葫芦形三级铜铸塔顶,并由八条铜链系至八角,每角有吊铃。郑公塔塔身与地面有约20度的倾斜,因此有鄂东“比萨斜塔”之称。

郑公塔街上,是距我家两三公里远的小集镇,在没有自行车的时代,我们经常走过去买些东西。小时候听大人讲郑公塔来历的故事,说是当年四祖与鲁班比赛神通,四祖建昆卢塔,鲁班建鲁班亭,议定天黑动工,鸡鸣完成,先建成者胜。届时,鲁班立即行动,破土运石。四祖飞往西天,于雷音寺拗回一座现成的塔,回时途中在太白湖边休息。眼见天色不早,慌忙拗塔赶路,不慎塔的下部沉下半截,即沉塔。
当四祖塔到,安好塔身,鸡犹未叫。鲁班见四祖塔已建成,便遵守诺言停工认输,至今还有一角没有完工。年深日久,四祖拗来的沉塔也已经不在。现在我们看到的塔是元末明初重修的,也许重建者真的姓郑,且郑与沉谐音,故将改建后的塔称为郑公塔。

郑公塔之所在,山峦拥后,湖水绕前,风景优美。清人兰士绻有诗赞曰:

一塔犹今古,孤危耐雨风。
湖山环锁外,烟月影笼中。
渔唱闻归艇,闲行数落鸿。
何年藏舍利,长此梵王宫。
二梅绕胜迹,塔影晃虚空。
阅历经唐晋,周围半桧松。
晓钟飞宿羽,清磬破愁容。
野老浑忘事,犹然识郑公。


太白湖襟连长江,上通江汉,下连皖、浙,商船军艘频繁不绝。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旧时大别山一带的山货,米粮多由线车装运至太白湖码头上船,走水路出口。从山镇大河铺至太白湖水码头,有一条千年线车古道(线车即木制独轮车),於姓在此路旁建居,故有车路口於家之地名。解放后,这里就以车路口为生产大队和行政村命名至今。
太白镇一带山清水秀,历来是宜人居住之处。黄梅的四大土著姓氏梅、王、於,项中,就有项姓和於姓先人很早就居于此。如项姓家谱记载,唐末由项瑞源自浙江临海迁入,至梅邑太白湖畔葫芦塘(1955年划归广济县),见湖光山色,美不胜收,遂与妻周氏定居于此繁衍生息,分支十七户。

黄梅著名的采茶戏艺人项雅颂就是其后裔,因其家族世有太白渔歌基因遗传,酷爱黄梅调儿。他先后演出过六十多出采茶戏,回忆抄录传统剧目112本,被《中国文化报》以《黄梅戏活档案》为题对他进行报导。

明代以后,江西填湖广,特别是永乐年间之后,许多人从江南迁到江北,在各地寻觅定居点。太白湖开始被许多姓族看中,便有了沿湖十三大姓。

有一阙水调歌头,写这里湖乡胜景:黄广相交处,万顷水茫茫。旖旎湖光山色,秀美媲苏杭。几点扁舟远逝,数阵轻鸥翔集,汀岸绕垂杨。文曲黄梅调,渔唱韵幽长。云天外,风浪里,打鱼郎。夕阳归棹,鳜鲂虾蟹满船舱。生态自然放养,绿色健康无害,声誉五洲扬。李白若重到,会佐酒千觞。
这里山歌黄梅调,渔唱韵幽长,经久不衰。沿湖乡民百姓田间生产时爱唱秧歌,如:日头当顶正当空,情姐送饭到田中。郎问情姐么事菜,一碗韭菜两碗葱。油煎豆腐两面红。日头落山往下栽,情姐挑桶下湖来。多情大哥挑担水,一担水来一双鞋。外带荷包萝丝带。

哥在湖中唱船歌,如:哥在湖中驾艘船,姐在岸上喊搭船。别人船费三五吊,情姐搭船不要钱。顺风顺水带姣莲。

妹放黄牛唱牧歌,如:妹在湖边放黄牛,郎在后面丢石头。石头打在黄牛背,牛不抬头人抬头。有情有意两心钩。

采茶采桑唱山歌,如:麻汾细雨洒洋洋,小姑后园去采桑。去时梳个蟠龙髻,回来头发乱了须。背上黄泥哪来的。嫂子说话好蹊跷,后园桑树有多高。脚踏枯桠掉在地,头毛挂树乱了须。背上黄泥跌来的。

谈情说爱唱情歌,如:姐在湖边洗菜苔,郎在湖中撑竹排。郎把竹蒿打姐水,姐把罗裙两分开。爱玩大哥上岸来。姐在湖边洗白纱,清水照见芙蓉花。鲶鱼看到双摆尾,和尚看到笑哈哈。悔不当初出了家。
联姐不联湖那边,过去过来要船钱。早上过来一斗米,晚上过去一斤盐。豆腐盘成肉价钱。七条手巾七尺长,情哥带它下长江。手巾在手哥擦汗,船上闷热热难当。当个扇子扇风凉。

县志记载有: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的"太白渔歌" 咏赞。这些渔歌小调渐渐也以座唱的形式出现,后来艺人们将它配以莲湘、花鼓演唱。年长月久,逐步又形成了“黄梅调儿戏”这种艺术形式。艺人们在求乞生涯中,一面提高演唱技艺,丰富曲调,一面不断壮大表演队伍,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十人,结成戏班。你拉琴,我打鼓,他敲梆,分出角色进行演唱。

经过不断地锤练和发展,慢慢形成了几种固定的唱腔,如"文词""花腔""叠断桥"等,基本上形成了黄梅戏、文曲戏的雏形。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后来,黄梅戏流传于大江南北,广济县也将文曲作为广济地方剧种,确定这一带为文曲的发源地。

“太白湖水波连波,太白野鸭舞婆娑,太白湖景美如画,太白渔歌飞心窝……这里,一望无际的湖水,碧波荡漾,像一幅幅水墨山水画,把湖乡打扮得丽质天成。来这里,迎着清凉的风,听悠远辽阔的歌声,聊太白镇千年史话。尽情享受太白湖淳淳的古韵和水乡的清凉,可以让长久积累的疲惫和烦恼一扫而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