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挑巧选“觅”材料

 桃李庭芳 2022-08-02 发布于河南
精挑巧选“觅”材料
——指导学生作文“怎样选材”小记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 李茹
“作文写的好,七分在材料”,面对生活中纷繁众多的材料,我们不能一股脑地都搬到自己的文章中,要学会取舍。
——题记
导入语:
有人说,“作文写的好,七分在材料”;也有人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还有人说:“言之有物,而这个物就是内容,即材料”……这些话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示“材料的重要性”。
那什么是材料呢?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了某一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比如,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时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可以称为“直接材料”;而我们读过的书籍、文章等也可以成为写作时的材料,我们称之为“间接材料”。面对生活中纷繁众多的材料,我们不能一股脑地都搬到自己的文章中,要学会取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话题:怎样选材。
所谓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产生最好的效果。材料选的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精心选材是写好文章关键。
以“母爱”为例,我们来谈一下如何选材——
选材:(1)家里贫穷,母亲宁可自己省吃俭用,受苦受累,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不受外人的歧视。
(2)母亲不但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还要关心自己的子女,即便是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只要孩子需要购买学习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时,她从不说一个“不”字。有时连自己添置棉袄的钱也省下来,为孩子配置英语学习机。
(3) 把老师比作母亲,通过老师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来表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4)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开始出现了叛逆的心理,与母亲有了隔阂,产生了“代沟”,一天到晚总觉得母亲的教诲与约束使自己不能自由,与母亲大吵一架,离家出走。最终有一天孩子发现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强烈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温馨与伟大”。
(5)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两副担子。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海宁;粗笨的手捏起了针钱为孩子钉纽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
(6)母亲是老师,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
分析:通过阅读上面的六则材料,不难发现,前五项材料都符合题意,但略作分析,可见其高低。材料(1)中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比较平淡肤浅,这样爱孩子,不会让孩子有什么大出息,可以说是“连母鸡也会”的母爱,难以打动人。
与之相比,材料(2)较为生动典型,但有似曾相识之感,不会让人耳目一新,产生振奋之感。写滥了的材料,再生动,其感染力总会有所降低。要想用这一类的材料写好文章,必须变换角度,挖出新意,必须有真挚浓厚的感情,有较高的表达技巧,方可收到好的效果。
材料(5)也比较感人,比较生动,把常用的“带孩子看病”“为孩子准备活动物品”“为孩子洗衣做饭”等事例放在了父亲的身上,这样就把题目翻出了新意来,但是这个材料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不是人人都可用的材料,也不是人人所希望看到的一个母爱的材料。
材料(3)把老师比作母亲,写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把老师的爱比作母爱,突出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呵护,虽然点出了“母爱”,但是读后还是感觉有点背离主题的,可供选择的材料虽多,但是如无突出的材料就不要再写了,这样不但会写得平淡,还会让人感觉有脱离主题之嫌。
相比较,材料(4)是最典型的一个材料,理由之一,是抓住了学生的年龄段特点,紧跟时代的步伐,具有时代感;理由之二,这个材料写起来比较有波澜,可以较曲折地表现出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这个材料使文章的感染力得以增强。
材料(6)重点表现的是母亲的敬业精神,不合本文的主题。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选材的方法——
首先,围绕中心来选材。同学们,生活中的材料很多,我们首先要学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择。正如例子中所示,中心是表达母爱的,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就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来选择,像材料六表现的是母亲的敬业精神,根本不符合本文的主题,这样的材料我们一定要删除。再比如材料三这种“擦边球”式的材料,我们尽量还是不用为妙。
在此大家还需要了解中心与材料的关系,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中心要从材料中去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只有中心或只有材料都是不行的。有了中心,没有材料,文章就像一个空架子;有了材料,没有主旨,也只不过是一堆没有用的东西。这就是要掌握的一点,材料要围绕中心,围绕着中心来选材。
切记:选材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不可与中心相游离、相悖谬。 
其次,选材要真实。真实,是指选择的材料应该是自己亲历的事情,而不是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不要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很单调,没什么可写,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有意义的材料,为自己所用。比如一个同学写“父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感冒了,只是有点鼻塞、咳嗽,可是父亲却因为照顾我,累得生病住了一个星期的院。大家看一下,这样的事例能让人相信是真的吗?显然有点太夸其实了,让人反而觉得是假的了。
第三,选材要新颖。新颖,是指新而别致,与众不同,不落俗套。新颖的材料应该是别人未使用过的,或者虽然已经有人用过,但自己又有新的感悟和体验。如果只是拾人牙慧,搬用老一套的事例、言论等来拼凑应付,写出来的文章必然缺少新意,也不会打动人。
大家看下面四则材料——
材料一:一次早读课上,课前因有几个同学在玩纸飞机,没有来得及把掉在地上的纸飞机拾起来丢进垃圾箱,语文老师走到教室之后,一一拾起,丢进废纸篓。
材料二:在课堂上,“我”没有认真听讲,在桌子下面偷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并没收了手机,下课后,我战战兢兢地来到了老师办公室,本想着挨一顿,出乎意料的是,老师见到“我”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平静耐心地开导“我”,对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材料三:一次写人的作文讲评课上,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改掉写人时“千人一面”的毛病,竟然找了三位同学上讲台当“模特儿”,让同学们仅就这三个“模特儿”的眼睛进行仔细地观察,然后以“三双眼睛”为题写了一个片段练习。
材料四:夏日的教室,像火炉一样,虽然风扇在头顶不停地转动,但是丝毫抵挡不住身体内的汗液往外冒。你看,班主任老师刚上完课,竟然顾不得自己已汗流浃背,打来几盆凉水泼洒在教室地上帮助同学们降温。
分析:通过阅读这三则材料,不难看出,这三则材料都是来表现老师的言传身教、爱生如子、教学有方等精神品质,相比之下,材料一与材料二材料陈旧,缺乏新意,又有编造、套用之嫌。而材料三与材料四则不同,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两个材料既有学习上的启发指导,又有生活上的关心,真是既典型又精当,写出一个“教书育人”“润物细无声”的好老师的形象,比较有深度。
类似的选材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选材要小巧”“选材要深刻”“选材要符合生活逻辑”“选材要积极,写正面的内容”等,在此就不一一赘叙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一点: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蕴含着材料的丰富多彩,对于所选择的材料一定要经过认真筛选,要经过这样“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同时对于多个材料要注意做到所选择的材料的详略安排要恰当。以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来进行说明。这篇文章的中心是:阿长虽然有愚昧、可笑之处,但她对“我”的无私关怀,让“我”永远感念。作者选取的材料有:(1)阿长名字的由来;(2)阿长喜欢切切察察;(3)阿长睡觉摆“大”字;(4)阿长正月初一早晨让“我”吃福橘;(5)阿长讲“长毛”的故事;(6)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在这六个材料里面,前五个可以说都是略写,惟有第六个写得最详,原因就是文章的中心是来表现阿长对“我”的无私关怀,让“我”永远感激念。至于她的那些坏毛病只不过是起一个陪衬的作用,也达到了一个“欲扬先抑”的效果,再加上文章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暗示着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个故事情节要详写。正是作者这样安排材料详略得当,才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地突出。
结束语:选材就像蜜蜂采花一样,不是所有的花都能酿蜜,只有精心挑选、精心酿制,才有甘甜可口的蜂蜜。因此,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
(此文刊登在2020年第37期《学习方法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