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题目探讨记

 桃李庭芳 2022-08-02 发布于河南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题目探讨记
——学生做周清试题时出现的问题写小记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 李茹
在对中考题型的研读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题记
“李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看看咱下午要做的这套试题中《鞋带儿》的第8题,该如何去指导学生答题?”小徐(秀娟)老师从二楼跑到三楼与我交流她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以前做过类似的题目,答案与这次所给的答案不一样。
到底该如何给孩子们指导,这不仅是我两人探讨的问题,最终演变成我们备课组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两个研究了半天也没有弄清到底该如何指导。对于学生呢,更是如此,也不出我们所料,在下午周清的时候,学生们出错最多的就是这道题。于是我们备课组在教研活动的时候就认真进行了研究,最终还是有点迷糊,直到我与熟悉的一个编辑交流,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这到底是一道什么样的题目呢?现在揭晓谜底。题目的内容为:请品读下面的语句,揣摩“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那一刻,我害怕且伤心,我害了鞋带儿。
对于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题目,我们河南省中考题目中也经常出现,比如2018年《父亲的长笛》一文中的第9题,请品读下面的语句,揣摩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可以说,这个题目与我们这次所做的阅读中的题目大体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揣摩“心理活动”,一个是揣摩“心理”。再看一下答案,也是完全不同的。所做的试卷的答案为: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拆开鞋带儿让老师给我系了,上次老师不太高兴,这次我还把鞋带儿系成了死结,老师如果真用剪剪鞋带儿,鞋带儿就太可怜了,都怪我太笨,害了鞋带儿,系带儿太难了。这是对人物心理的描摹。而中考题目的答案为: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这是对人物心理的分析。
再比如我们做过的《归位》中的一个练习:根据括号内的要求揣摩文中画横线的句子。[A]看到车子修好了,孙子从大门后旮旯儿里快速走上前,又不敢靠得太近,便藏在喜子身后探出半个脑袋窥视。(揣摩孙子的心理所给的答案为:[A]示例:既有想骑车的急切心情,又有怕被爷爷打的畏惧心理。
看到这,我就在想,是不是揣摩人物心理的题目就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写出什么样的心理就行,而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题目,就需要描摹人物的心理。可是当我与有丰富经验的中考模拟命题的小编交流后,得到的答案却是这样的:老师好,两个题的指向其实是一样的。“鞋带儿”那个题根据给出的句子来看,心理已经给出来了,也就是说这个题目意在要求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心理活动,即回答原因。“归位”那个题,其实从给出的句子来看,这个句子中唯一表心理的词语就是不敢,其实也是要求分析“不敢”的原因是什么,只是答案的呈现好像是写出“是什么”。揣摩人物心理的题目,看着是要求答心理是什么,其实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所以学生如果分析了为什么,也是应该相应给分的。对于前面的内容解释,我觉得还是比较认同,因为本次所做的《鞋带儿》这个语段中的题目的句子中已经给出了心理活动的词语“害怕”与“伤心”,如果再按照《归位》或者《父亲的长笛》中的题目的答案形式来写,感觉就有点画蛇添足了,因此只能是描摹人物的心理活动。

这也提醒大家,一定要结合题目的要求来进行解答,题目怎样问,我们就怎么答,同时还要结合题目的特点来进行。
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题目,除了揣摩人物的心理之外,还有补写人物的心理这种题型。不过对于这种题型,在补写的时候一般要用第一人称“我”来进行。比如,2019年昆明《园中虫思》第17题,选文第⑤段中写道:“它惊呆了……此刻,这只蚂蚁会想些什么?请用第一人称描写蚂蚁当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这个时候,就需要把自己当作蚂蚁,然后从蚂蚁的角度进行考虑,答案示例:啊! 怎么回事?刚才还是平坦大路,怎么突然出现一座小山挡在面前呢?我还要赶快抬刚才发现的面包呢!我必须爬过去!
别处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描写”“想象”等词语,一般就是需要描述性的语言来展示心理活动,而不是直接写出什么样的心理。
关于心理活动的题目大致有以下几种问法:
1. 文章是怎样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我”这个人物的?
2. 品读文中的关键句,揣摩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3. 结合所给的句子,结合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作者的心情发生的变化;
4. 结合所给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人物此刻的心情描述出来;
5. 细读文章中的画线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的心理?
答题的技巧:在揣摩人物心理的时候,一般从人物描写、关键词语两个方面来进行,对于人物描写,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心理的句子,分析人物的心理;对于关键词词,可以抓住动词和形容词等,结合情节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抓住修饰、限制词语,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题的格式为:事件+心理活动
经过这一番周折,虽然对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这个考点,有了点眉目,不过还是需要一定的题目进行练习与巩固。加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