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 读透 读深

 桃李庭芳 2022-08-02 发布于河南
读懂读透读深
——近期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梳理小记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 李茹
以前的考题是把文章读懂,读透,通过近段时间所做的题目,我觉得现在的考题,不但要把文章读懂,读透,还要向深处扩展。这也是我们在复习时应该关注的一个点。
——题记
随着中考的越来越近,我们课堂上做题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凡是连排时间几乎都是安排成套的试卷进行模拟测试。
本着做一套题要让学生有一套题的收获的原则,我们会精选模拟试题,会把每次做的试题中的易错题及难题作为重点来进行讲解,甚至有时候让成绩比较优秀的或者做出来的同学给全体同学讲。为了能更好地掌握这些试题的情况,特此对近段做题中存在问题的一些题目进行梳理。
题目一:本文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笔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文学笔法。
本题来自于三模考试中的说明文阅读《过去了四千年,我依然是最精致的》一文,对于这道题,全年级做对的都不多,关键是孩子们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这道题是对说明文语言及说明文类型的一个考查。平时我们对此类考点的设题一般是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一是准确严密,一是生动有趣,其实说明文根据语言的特点分为平实说明文与生动说明文(文艺性的说明文)。可以提醒孩子这样考虑:既然是文艺性的说明文,那么就要考虑语言上是否生动有趣,而生动有趣则来自于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比如拟人等;然后考虑文学笔法,所谓的文学笔法,就是在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抒情、叙述等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为:①拟人手法的运用。全文直接把“蛋壳黑陶杯”当作人来写,以第一人称“我”来展开说明,“颜值”“第一把交椅”“家族”等词赋予了蛋壳黑陶杯以人的特点,使得文章自然亲切,极具可读性。②文艺化的笔调。说明中有描写,如“体态修长轻盈、高雅秀丽”“胎体中的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会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的反射也由漫反射变为平行反射,这使得我们的皮肤光亮无比、熠熠生辉”等;说明中有记叙,关于“我”的诞生地、“我”的考古发掘过程的介绍就像讲故事一样,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③语言生动有趣,感情色彩浓厚。作者对蛋壳黑陶杯的赞美洋溢在字里行间,如“精致与高雅的典范”“带着光环”“美誉”“最杰出的代表”等可以体现。
题目二:九年级某班在开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的专题活动时,搜集到下面两则[链接材料],请你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这一专题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并结合语段和材料内容围绕主题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一]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③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①儋州:古郡名,在今海南儋州西北。苏轼此时被贬于此。②民夷:民,指汉族;,指当地少数民族。③过:苏轼幼子。
[链接材料二]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甲。其树多枫、糖、石楠、梗、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 轇轕水石。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
(节选自柳宗元《袁家渴记》有删改)
[]①永:永州。柳宗元此时被贬于此。②砾:小石,碎石。③轇轕(jiāo gé):交错。
本题来自于三模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一个链接材料题,可以说这种题型是今年中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方向,北京市的考题大多是这种题型。看似没有比较阅读,实则孩子们的阅读量增大了,因为链接的两个材料同样是古文的内容,但是有一点是不用逐字逐句的去翻译,大致意思弄懂就可以回答问题了。只是我们的孩子掌握不住答题的方法与技巧,这道题做对的整个年级占不到10%。这次在讲解的时候,告诉学生一定要认真看注释,比如这里的注释中的“被贬”,其次要注意结合课本中所学的链接材料中的作者的生平及背景,最后还要会找出材料中的关键句,比如材料一中的“杖而笑,孰为得失?”,材料二中的“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等句子,就可以知道苏轼与柳宗元的共同点,同是被贬,但是都不卑不亢,而且能够坦然面对,体现出的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再结合所给的《桃花源记》,具体分析陶渊明的相关内容就会迎刃而解了。
正确答案为:主题:古代失意文人的达观情怀
分析:陶渊明面对官场黑暗的现实,选择归隐,通过虚构出一派祥和的桃花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足见其达观情怀。苏轼被贬儋州,却月夜出游,放杖而笑,由此不难看出其达观情怀。柳宗元被贬永州,却游览袁家渴,望着其美景,写下此篇,希望大家一起来游玩享受,也能看出其达观情怀。
题目三:本文与统编教材《昆明的雨》一文都是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请说说两文在语言和选材方面有何相同点。
本题来自于2020押题卷二模B中记叙文阅读《故乡的元宵》,主要是课内与课外的一个结合,对于《昆明的雨》这一课,我们学生没有学,但是我告诉学生既然让你答相同点,可以借助本篇课外阅读来解答。毕竟题目要求答的是相同点,这也是不是办法的办法,面对不同的试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也是应该教给孩子们的答题技巧。
正确答案为:语言直白平和,简洁而有韵味,富有生活气息;关于从生活中的琐细事物中取材,剖析自己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而醇厚的内心世界。
就因为这道题,又重新结合《全能提分》记叙文阅读考点十的知识点让孩子们重新梳理语言的鉴赏内容。希望对孩子们能有所帮助。
在这三个题目中,有两个都来自于这次三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我们出这套的初衷是想着让孩子们多见识一些新的题型,掌握一些答题的方法技巧,至于考试多少分暂且抛在脑后。
还有很多新的题目,难的题目需要我去整理,今天就先说这三个题目,希望对看过些分析的孩子们能有所帮助,哪怕有几个人有收获,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