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茹: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桃李庭芳 2022-08-02 发布于河南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观《典籍里的中国·尚书》小记

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要靠我们年轻人,从今天起多读书,多读经典书籍,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题记

家里的书架上有很多经典书籍,比如《尚书》《贞观政要》《韩非子》《管子》等。对于《尚书》这部经典史书,曾多次想静下心来读一读,无奈是文言文,深奥难懂,一直没有读完。

还好,借助假期闲暇时间看了看《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其中第一期就是关于对《尚书》的介绍,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想着记录一下观看的相关情形。

首先,知道了这个节目的内容与形式。

《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磅节目,是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又一吸引众多观众眼球的节目。它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书籍中的相关内容,既有演员生动形象的表演,又有专家严谨专业、深入浅出的解读,真正做到了“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得深奥难懂的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精准地阐释,使观众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真正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其次,知道了《尚书》的相关内容。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书里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节目先由教授们讲解《尚书》,然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电视画面先以“古代护书人”伏生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自述)的方式进行,主要叙述了伏生一家为保护《尚书》舍生忘死,失去亲人的艰难经历,他的这种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令人落泪,令人肃然起敬。或许有人会问,伏生是谁呢?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然后镜头一转,由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整个故事表演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后人曾这样评价伏生的功绩:“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意。”历代学者称其为“尚书再造。”

戳痛观众的泪点的是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用生命诠释“薪火相传”的片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书》中思想和智慧的鼓舞,让华夏文明在微小个体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再来看看专家的介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这杰说道:“'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蒙曼说,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是中国……

最后,引发了自己的思考。

看完这一期节目,我陷入了深思。我们为何要读典?估计大家会由很多种说法,我想还是以本节目开场的一句话来解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是啊,读经典我们可以知先贤治政之本,可以知朝代兴废之由,还可以知个人修身之要。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

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你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