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茹:你的主动性让老师高兴

 桃李庭芳 2022-08-02 发布于河南
你的主动性让老师高兴
——收到学生发送文章留言小记
文/李茹
 把艰辛的劳作看作是生命的必然,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心平气和的继续。
——题记
“李老师,这是您以前让我打的作文。”这是一达同学昨天晚上通过企业微信好友给我的留言信息,同时发送了两个电子文档。一是上周写的《月亮》,一是上学期所写的《这样的人让我佩服》。
                         
收到之后,我先是一惊,因为之前孩子的习作被评为优秀作文后,让其发电子稿,孩子总是没有发送过。考虑到这也是自愿的原则,也就没有催促,如今,孩子发送过来了电子稿,我心里非常高兴,就想着记录一下这件事。
评选出优秀作文让孩子们发送给我电子稿,是我鼓励孩子们的一种方式。因为这些文章我会在班级公众号展示,也会推荐给一些报刊杂志。能够被录用当然是好事,即便是不被录用,能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上展示也是不错的,毕竟我们的粉丝已将近700人,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孩子这次能发来电子稿,或许是班级内成小贝同学的稿费单起了一定的作用!就在上周,收到了成小贝同学刊登在《新作文》杂志上《月圆人亦圆》文章的稿费单,我当众在班级里发给了孩子,引来了大家的一阵羡慕,或许这也能更激起全班学生对于写作的喜爱。
小达同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可爱。胖胖的圆圆的脸蛋上有一双虽然小但是透着灵气的眼睛,据知情人介绍,孩子与班级内其他孩子相比,年龄偏小,尽管如此,孩子在学业上可是不甘落后的。背诵个文章什么的,总是特别快,上课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课堂作文总是能够出新,就像这次《月亮》题目的写作,构思就比较新颖,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当然,人无完人,孩子在写作业方面有时也出现应付现象,比如字体了草,比如出现空缺等。
今天为大家展示一下孩子发来的《月亮》这篇习作,与大家共享,欢迎大家阅读并多提宝贵意见。
月亮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七年级(8)班 苑一达
在古人眼中,月亮是思乡念亲的载体。李白曾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苏轼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世人景仰。但在我心中,月亮就犹如一只小小的船儿,里面装了无尽的母爱。
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地上,银光灿灿,母亲望着我的眼睛说:“跟妈妈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诗人李白在外宦游时,对家人、家乡的思念。虽然我当时不太懂什么思念家乡什么的,但是听着妈妈那温柔的声音,读着那两句诗,母亲那温柔的目光,如同灿烂的月光看着我,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我的小脑瓜。一条空寂的巷子中,充满了母子两人的欢笑声和清朗的读诗声。
时光流走在我们不经意间,我已经是一名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了。母亲和我又一次走在那熟悉的小路上,天上的月亮,圆如孔钱,我正因为考试的压力而郁闷,母亲立刻看透了我的心思。“复习还是十分重要的,让我帮你顺一顺理一理知识。”母亲认真地看着我,那目光中闪着耀眼的金光,好似一双火眼金睛,看穿我的心思。“对!你看天上圆圆的月亮,它是圆形,圆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公式,是不是可以解出许多难题。它也是轴对称图形,有……”我有了母亲帮我理顺的知识点,我的心情也顺畅了不少。
长大了,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我不像原来一样是个小不点儿了,我已经快比我母亲高了,但我的身边却少了母亲的陪伴。我要自己上下学,不知怎么的,又生出一丝抹不去的惧怕。我又一次望向月亮,那月光又一次慷慨地洒了下来,像母亲的目光注视着我一样。我感觉妈妈好像又回来了,我坚定了自己的目光,走回了家中。“咦?妈妈干什么去了,怎么不在家等我呢?”我满脸疑惑。过了一会儿,妈妈来了,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妈妈一直在看着我,母亲的爱融于月光之中,就像月光一样,无处不在。
母亲温柔的目光融在月光中,保护着我,关爱着我。母亲就如月亮,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点评:这篇文章构思角度新颖,借月亮来写自己的母亲,借月光来写母亲温柔的目光,二者相辅相成,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感激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