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超民 || 历史上有无「白子国」

 滇史 2022-08-02 发布于云南
云南地方文献,诸如《云南志略》、《记古滇说集》、《滇载记》、《古通记浅述》、万历《云南通志》、《南诏野史》、《滇考》、《滇云历年传》等,都有关于“白子国”的记录,并且说,这个由僰人建立起来的国家,曾雄踞云南达四百年之久。由于有关“白子国”的记载夹杂着不少神话传说与宗教附会,因之,云南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白子国”,一直是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历史悬案,至今仍论见纷出,各说不一。

袁嘉穀在其著作《滇绎》中说:白子国纯粹是后人杜撰的神话故事,实不可信。著名学者向达说:从汉文史料和汉唐间云南古代碑刻看,可以断言,云南历史上并无“白子国”,如果真有建国历四百年统领诸部的“白子国”,不会在汉文史料中完全失载。有的学者也否定历史上曾有过“白子国”,但他们认为,“白子国”传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乌蛮”“白蛮化”和白族形成以后的结果。也就是中晚期的南诏国和以后大理国的真实现身,是地上的“白子国”,在“天上”的反映。

现今流传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对于我们揭开“白子国”之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物资料。这幅画卷,以类似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观音幻化的宗教传说与洱海地区诸部落共祭铁柱的历史故事,以宣扬南诏统治者受命于天。画卷的题记说明,是按照《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国史》等作画。前三种书,当是关于南诏建国的史籍;而所谓《国史》,画卷题字又称《张氏国史》,至迟在南诏晚期已流行于世。关于“白子国”的历史主要记录于《张氏国史》,后来为《白古通纪》《南唐野史》等云南地方史料编录,屡经修改,已非原书模样,但仍保存其大概,仍可看出其发展线索。对待这些史籍,我们应当像对待各民族发祥和起源的神话传说那样,剥去其神秘的外衣,揭示其反映的社会背景,找出历史发展的真实线索。

依据《南诏中兴二年画卷》《白古通纪》《南诏野史》诸书,在南诏兴起以前,在洱海地区,的确有一个大的部落组织,即“云南国”或“白子国”。这个“白子国”在秦汉时在今昭通地区,称为“僰国”,汉武帝时其首领被封为侯,其国就称为“侯国”。东汉后期由于长期战乱,“僰侯国”迁往洱海地区,居于今大理凤仪、弥渡、祥云、姚安、大姚等地,以白崖(今弥渡红崖)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大的部落联盟,称为“白子国”。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在洱海地区招抚了“白子国”,封其首领龙佑那为“云南国诏”,即“云南国王”,赐姓张。其下面的小头目则封为侯,如“西洱河侯”等。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云南郡。唐代初年,“白子国”归附唐朝,其首领被唐封为“云南镇守将军”,又称为“云南大将军”。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派大将梁建方征“松外蛮”至西洱海地区,征服了“白子国”,南诏在唐朝的帮助下吞并了“白子国”,成为洱海地区的强大部落,为其统一洱海地区奠定了基础。但是南诏兼并“白子国”的残酷战争在《画卷》和《白古通纪》等史料中却成为和平的禅让,而这一禅让又是由于神鸟的启示。为什么一场激烈的兼并战争被描绘成一幅和平逊位的图画呢?因为南诏是借助唐朝的力量兼并了经济文化比它高的“白子国”。“和平禅让”与“光荣逊位”的神话,无疑是出于这样一种政治需要而编造出来的;它既可对南诏征服“白子国”统一洱海地区做出“合理”的解释,又可安抚被征服的“白子国”民众,使他们忘却征服的不幸与痛苦,争取“白子国”民众的支持,以巩固其统治。但“白子国”四百余年的历史尚不完全清楚,仍是一个犹待解答的谜。

——摘录自《林超民文集》第四卷,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10年 ,第293—294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