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情世故

 遥远的雷音 2022-08-02 发布于天津

原创 山之巅天之痕 书蔓社 2022-07-10 08:00 发表于北京

这本书来自父亲的藏书,最近几年的各种变故和迁移,旧时的一部分书籍已经陆续处理,留下的只是五分之一,可能就是所谓的大浪淘沙了。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并不是一本成功学的大成,而是出版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本社会学研究的论文集,以社会统计、乡野调研等方式,分解刨析中国人在人情和面子上的抉择的各种内外部因素。


书中总共汇集了来自4位中外学者10篇论文,从1983年到2010年近30年时间对中国民间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基于儒家社会体系下人情关系的分析,对比西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脉络,投射出了一系列人情模式。本文不再阐述书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推演过程,仅对文中的部分结论进行细述,以免越俎代庖且失去了笔记的本意。


书中在胡先缙《中国人的面子观》对于”脸“和”面“进行了细致的刨析,指出”脸“是指社会与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而”面子“则一方面是”经由正当途径取得的声望,此即为名誉”,一方则“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以上两者合二为一时,则形成了“脸面”,但和道德品格绑定的“脸”同个人或团体的关系更加紧密,但“面子”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人际关系中“出借,争取,添加,敷衍”,甚至是社会阶层中没有脸面的阶层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争取“面子”。“丢脸"的行为大多来自四个方面”违背道德行为;能力缺陷行为;不良习惯行为;隐私暴露行为“,主要是儒家“礼”的范畴。


儒家文化千年来的渗透,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情社会关系,虽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浪潮下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但似乎在中国人聚居的环境中仍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正如文中引用的几处近代文豪的阐述:


“在外国人看来,'面子'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说”面子“》 鲁迅

人情、面子和命运是“统治中国的三位女神之一”,“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之点。它抽象而不可捉摸,但却是规约中国人社会交往最精致的标准”--《吾土与吾民》林语堂


贯穿全书的一个通用化中国社会人情关系体系示意图是一张名为”儒家庶人伦理中”仁-义-礼“伦理体系“,而在此基础上另外还衍生出了一份”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式“将在笔记的最后部分进行介绍。



图片

儒家庶人伦理中”仁-义-礼“伦理体系


上图其实描述了不同人群因亲疏关系,在儒家社会框架下的决策模型。以请托这一常见的社会交互模式,体现了个人或群体在文化框架中的本能思考和选择。但”面子“作为另一种资源,则可能成为个人和群体间进行博弈、操控、协助的工具,在文中也分析了在纵向权力架构和横向合作架构的不同场景下面子应用的模式。



保持和谐

达成目标

协调

优势反应

纵向内团体

顾面子

阳奉阴违

迂回沟通

忍让

横向内团体

给面子

明争暗斗

直接沟通

妥协

横向外团体

争面子

抗争

调解

断裂


在前述框架下,将人际关系中的请托和面子结合,形成了一种理论模型用来推演人情关系的运作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背景下相对固定,但命运之手的操弄下,主客相易,亲疏变换,也仍然是存在大量变数的。


图片

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式


当然,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儒家文化同各类新思潮的混合,以上理论在新的社会模型下可能仍会不断演进,随之关于”人情和面子”模型自然也会出现变化,如同“00”后进入职业市场后的各种管理模式的适应性变化。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逃离这一说,

只是用一些困难交换另一些困难。

——克里斯汀·金博尔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