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生态文明层 2022-08-02 发布于北京

  路春艳

  自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绿色北京战略”“博物馆之城”“北京样板”“书香京城”“大戏看北京”等都彰显出这座现代化城市在生态意识上的时代使命和文化自觉。

  生态北京建设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文化生态,而电影作为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都市文化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生态北京的影像实践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北京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传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传承和流变。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语境中,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势必会参与到城市影像中来。具体而言,是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通过影像注入时间感,这种对时间的感知是观者对过程性的沉浸。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到“要打造彰显文化时尚魅力的消费地标”,而这类消费地标的打造,既是现代消费城市的标志,也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契机。消费地标是影像宣传的重要地段,围绕北京历史文化开发的影像产品,可以围绕不同主题进行系列化的短片探索,以故事性特别是其中的时间感为主导,将现代消费的快节奏与传统文化的厚重感积聚在同一个公共空间之中。

  除了消费地标外,北京还有很多文化地标,其中不乏众多优质甚至顶级的博物馆、美术馆资源。这些空间是艺术性和历史性的积聚,也是生态理念传播的重要渠道。从影像本身来讲,绚丽的画面和技术性的场景可以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但从心理持留效果上来说主要是瞬时的、短暂的,而好的故事具有代入感,有助于培养观者的沉浸感和共情能力,被唤起的审美知觉也会是相对持久的,恰恰是这种持久感引发的情感连结以及共情能力,有助于建立起个体对群体以及一座城市的认同感。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规划,为北京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宏观的构想和具体的建设方向,也为生态理念的日常传播和内化于心提供了可能性。

  除了地标性消费空间的影像融入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故事讲述,关于影像的节展、论坛、游学等活动,也是生态北京在文化建设上的影像实践。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城市的品牌文化活动之一,自2011年举办以来,在影像宣传、新人新作推举以及国际电

  影交流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从社区融合的角度看,每年上半年电影节举办前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对周边社区的和谐发展也形成了重要的内驱力,这种力量可以借城市生态建设的助力向更大的社区范围延伸,形成深层次的社区认同、审美感知和文化引领。在定期的电影节展论坛之外,常规的电影活动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品牌和生态理念的重要传播渠道,“北京电影艺术之旅”是北京市在接下来几年重点开发的特色主题游线路之一。这样的艺术之旅可以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以独特、温暖、充满趣味的方式认识北京、了解中国。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