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姬姓,名诵,为周朝及西周第二任王,前1115年-前1079年在位),是周文王之孙、周武王之子。
周公摄政 周成王元年(周公摄政元年,即前1115年),成王年少,而周朝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旦(周武王之四弟,周成王之叔父,姬姓,名旦)担心诸侯叛周,于是摄政当国。
周公作《君奭》 召公奭,与周王室同姓,姓姬。周武王灭纣,将召公封在北燕。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是三公之一。自陕以西,由召公负责管理;自陕以东,由周公旦负责管理。成王年少,周公摄政,主持国家政务,登上天子之位,召公怀疑他,周公便作了《君奭》。由于召公对周公不满,周公于是在文中说道:“成汤时有伊尹,他的功德感动了皇天。在太戊时,则有伊陟、臣扈,他们的功德感动了上帝,还有巫咸治理王室也不错。在祖乙时,则有巫贤。在武丁时,则有甘般。正因为有了这些贤臣,殷朝才得以安定。”召公这才高兴起来。
伯禽代封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文王在世时,周公旦作为儿子就非常孝顺,他忠厚仁义,不同于其他孩子。待至武王即位,周公旦经常辅佐武王,作出的贡献最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随行辅佐。武王十一年,讨伐纣王,到达牧野,周公辅佐武王,作了《牧誓》。攻破殷师,进入纣王宫中。武王诛杀纣王后,周公捧着大钺,召公捧着小钺,夹辅武王,祭祀土神,向上天和殷民报告纣王的罪行。接着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又封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使管叔鲜、蔡叔度从旁监督,以延续殷朝的祭祀。接着又大规模地分封功臣以及同姓亲戚。将周公封于少昊的旧址曲阜,是为鲁公。周公没有去封国,而是留在朝中辅佐武王。 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担心天下人听说武王去世而发生叛乱,于是登基代替成王摄政当国。管叔鲜与其他弟兄在国都散播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于是告诉太公望和召公奭:“我之所以不避嫌疑而摄政,是担心天下叛周,无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忧劳已久,到今天才算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少,我为了周王室的大业不得不这样做。”于是继续留下来辅佐成王,而使长子伯禽(姬姓,鲁氏,名禽,伯是其排行,尊称禽父,为鲁国第一任君主)赴鲁就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在天下的地位不算低了。然而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起身去接待士人,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去鲁国后,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君而骄慢待人。”
三监流言 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商都,并派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去监视武庚,史称“周初三监”。 武王驾崩后,成王年少,周公旦摄政。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怀疑周公将对成王不利,便在国都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年幼的成王不利。”成王怀疑周公,周公于是辞职迁居到国都的东边,为《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的每一爻系上爻辞。
罪人斯得 周成王二年(周公摄政二年,即前1114年),成王听政。周公旦居住在国都的东边,这时才获知散布流言的罪人是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
迎回周公 周成王三年(周公摄政三年,即前1113年),周公旦居住在国都的东边,作诗赠给成王,诗名叫《鸱鸮》。 秋季,庄稼成熟,尚未收割,天空突然雷电交加,还刮着狂风,禾苗倒伏,大树连根拔起。成王甚为恐惧,和大夫们一起戴上帽子,打开金縢之匮,见到了周公请代武王去死的策文。成王捧着策文流淌着眼泪。于是出郊迎接周公,天就开始下起雨来,风向也反转过来,倒伏的庄稼全都直立起来,这一年获得了大丰收。
三监之乱 成王迎回周公旦后,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等三位叔父恐惧,遂与武庚及奄(国名,嬴姓,在今山东曲阜东,跟随三监作乱,为周公所灭)、淮夷(古族名,东夷之一,夏至周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一带。西周时,曾与徐戎数次联合抗周。春秋后,附于楚。秦时,“皆散为民户”。)、徐戎(古族名,东夷之一,亦称徐夷或徐方,夏至周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周初,以今江苏泗洪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曾数次联合淮夷等抗周。春秋时为楚所败。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灭。)一起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成王命周公旦东征,周公旦作《大诰》布告天下。 鲁公伯禽率师,在肸(即费,鲁邑名,在今山东费县)讨伐跟随三监叛乱的徐戎,作了《肸誓》,说道:“准备好你们的盔甲,不要马马虎虎。不要损坏畜圈。马牛走失,奴仆逃跑,不要离开军队去追捕,如果谁捕获走失的马牛和逃跑的奴仆,要恭敬地送还。不要掠夺财物,不许翻越垣墙。鲁国南、西、北三方近郊和远郊的人,要准备好草料、干粮和筑墙的工具,不准供应不上。我准备在甲戌日修筑工事讨伐徐戎,如果届时不到,就会处以死刑。”伯禽作此《肸誓》后,不久就平定了徐戎,安定了鲁国。 成王派召公奭授命齐太公吕尚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险塞名,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大岘山上,谷道峻狭,号称'齐南天险’),北至无棣(地名,在今河北南皮、盐山南),五侯(指五等爵位的诸侯,即公、侯、伯、子、男)九伯(指九州的诸侯之长),你都可以讨伐他们。”齐国从此得以四处征伐,遂成为大国。
平定叛乱 周公旦在商地诛杀了武庚和管叔鲜,将蔡叔度流放到郭邻,把霍叔处贬为庶人。于是平定了奄及淮夷,东边的国土得以安宁。 周公旦在流放蔡叔度时只给他十乘车,随从七十人。然后将殷遗民分为二部:一部封给微子启(商王帝乙之长子,帝纣之庶兄,子姓,宋氏,名启,为宋国第一任君主),建立宋国,以续殷祀;另一部封给康叔封(周文王第九子,周公旦之弟,姬姓,卫氏,名封,为卫国第一任君主),建立卫国,是为卫康叔。 周公旦担心康叔封年纪小,便再三告诫康叔说:“务必访求殷朝的贤人、君子和长者,向他们了解殷朝为什么兴、为什么亡的道理,一定要爱护百姓。”并且告诉他纣王亡国是因为过度贪酒,贪酒就会出现过失,听信妇人之言,所以纣王的祸乱就是从这些开始的。周公特意作了《梓材》、《康诰》、《酒诰》,用来教导康叔。康叔到了卫国,就遵循这些教导,使百姓和睦安定,百姓大悦。后来成王长大了,亲自执掌朝政,举用康叔为周王室的司寇,赐给卫国宝器、祭器,用以表彰康叔的美德。
周公制礼做乐 周成王六年(周公摄政六年,即前1110年),天下诸侯都来明堂朝见,周公制定了各种礼乐,颁布度量衡,天下无不悦服。
越裳氏来朝 交阯的南面有个越裳氏(古南海国名,位于今越南、老挝一带)。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太平,越裳氏使者骑着三头象经过辗转翻译前来进献白色的野鸡,说:“道路悠远,山川阻隔,信使不通,故而辗转翻译前来朝见。”成王将野鸡赐给周公。周公说:“恩德未施与给他人,则君子不应享用其礼品;政令未在那里推行,则君子不应将那里的人作为臣民。我凭什么获得这样的赏赐呢!”使者请求说:“我接受我国年长者的命令时,他们说,天上没有烈风雷雨已经很久了,莫非中国出现了圣人?如果真有圣人,为什么不去朝见呢?”周公于是将野鸡送还成王,称赞说这是先王的神灵所感致,将野鸡用来祭祀宗庙。后来周朝的国运衰落,越裳氏便逐渐断绝了往来。
还政成王 周成王七年(周公摄政七年,即前1109年),成王已经长大,能够听政了。于是周公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执政。周公代替成王治理天下时,面朝南方、背靠斧文屏风而接受诸侯的朝见。七年后,还政于成王,面朝北方站在臣子的位置上,神态恭谨,一副如履薄冰的样子。
营建东都 起初,武王建都于镐京(即宗周,武王迁都于此,与丰邑同为西周都城,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北),谓之宗周,是为西都。武王准备营建成周(古城名,周成王时为殷商遗民所居之地,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因王子朝之乱由王城迁都于此,周赧王时又还都王城,战国时改名雒阳,秦汉置雒阳县),选址在洛邑,尚未完成就驾崩了。这时成王欲完成武王的遗愿,定鼎于郏鄏(即王城,又名河南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王城公园附近。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迁都成周,至赧王时又居王城。),卜辞说:“在此建都可传三十世,历七百年。”二月,成王派召公先去勘察地形。三月,周公抵达洛邑,兴工营建,谓之王城,是为东都。周公说道:“这里位于天下之中,四方入贡的路程都一样。”周公又营建成周。成王来到洛邑,迁徙殷朝的顽民到成周,留下周公继续治理洛邑,然后成王又回到西都。
参考书目: 1.《史记》 [汉]司马迁著 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6月北京第1版) 2.《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许嘉璐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纲鉴易知录》 [清]吴乘权等辑 刘韶军等译(中华书局,2012年2月北京第1版) 品读千古兴亡事,感悟人间冷暖情。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风雨五千年1。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大秦往事/先秦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