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1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洪河屯发掘了一座北齐武平六年的范粹墓。 这是一座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墓葬。 ![]() 范粹为北齐重臣,位列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剌史。 墓志如下: “齐故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范公墓志公讳粹,字景纯,边城郡边城县人也。自溯迹陶唐启邑,随范士多以矜蕙见美,文子巨知人取誉,仍滋厥后,世禄相承,旧德前基,风猷弥郁。公资灵川岳,禀气辰昂,方逞龙骨,已振凤毛,爰自千里,超拟三事,将许比德锺繇,伦功邓禹,共羊祜以连镳,与卫青而并鹜。旻天不吊,人之云亡,以武平六年四月廿日薨于邺都之天宫坊。春秋廿有七。以五月一日迁厝于豹祠之西南十有五里。庶传不朽,用镌玄石。乃为铭曰:新除东雍州刺史太傅卿。 既资帝喾,又蔡唐尧,御龙夏世,知人晋朝。承囗建国,立社笙茅,雄图謇謇,德音昭昭。公侯载诞,神仪允穆,节比贞松,才侔劲竹,歼我良人,如何不淑。方都往域,悬生拱木,人路飞泡,世事难希。涂车菊马,器魂衣,云起朱盖,风拂素旗,埏门忽掩,何日言归。” ![]() 范粹墓内首先引人注目的是4 件黄釉瓷扁壶。 黄釉扁壶4件,形制相同,其中两件已破碎。模制,高20厘米,颈与肩连接处,施联珠一周,两肩各有一孔作穿带用,壶身全施菊黄色釉,底部并有凝脂状酱色釉珠。 壶两面均饰有胡腾舞图案,即在杏仁状边框内刻画出5 人一组的乐舞场面,形象生动。 中央一人婆娑起舞于莲座上,右手前伸,左手下垂,双足腾跳,反首回顾,动态盎然,左边二人有髭须者双手持笛吹奏,另一人侧身注视舞者,双手仰起作打拍状,右边二人一人手执五弦琵琶作弹奏状,另一人面向舞者,双手击钹。5 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窄袖长衫,腰间系带着靴的胡装,属当时西域人形象。 按文献记载,西域的乐舞,自北魏北齐以至隋唐,传播内陆者,至为广泛,其中所谓“龟兹乐”尤其盛行一时。 北齐神武帝高欢是鲜卑化了的汉人,除重用大量胡人外,还竭力提倡汉人鲜卑化,故在范粹墓出土的陶俑中及瓷扁壶的乐舞图案上,出现了不少胡人的形象。该墓出土有武士俑、仪仗俑、仆侍俑等,从服装相貌上看,既有鲜卑人,也有汉人。从这些俑及瓷器上的鲜卑人形象反映出当时的民族融合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黄釉扁壶塑造了一幅完美的西域乐舞图,不但乐器和舞蹈为西域的,人物的体貌特征和服饰,均为典型的西域地区人种特征。说明此时民间的乐舞表演已普遍流行西域或安国音乐的成分,反映了西域胡人大量进入并于内陆聚居的事实,中亚粟特人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 范粹墓出土的黄釉扁壶是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重要物证。 ![]() 范粹墓另一个重大文化意义,是墓中发现了一批北朝的白瓷,从发现之初到现在,一直为学界津津乐道。 这批白瓷无论是胎釉的白度,烧成的硬度以及吸水率,均与青瓷不同而比较接近于白瓷。 范粹墓出土的这批白瓷,是目前发现有可靠纪年的最早白瓷,对研究白瓷的起源具有特别的意义。 ![]() 白瓷的创制、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成熟瓷器创烧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技术革命和进步。 为什么说是重要的技术革命呢? 我们所讨论的白瓷,是中国学者所界定的瓷器,即用瓷土制胎,经过1250°C以上的高温烧成,在器表施釉的器物。 白瓷的制作要解决三大难题:首先,要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或瓷石,否则胎土含铁量高,烧成颜色就深;其次,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一般要小于1%,这是要保证釉色的纯净;最后,要有能够烧成1250°C以上高温的窑炉。 所以,想要烧出一件纯净无暇的白瓷,对于古人来说,是一道高难度的化学题。 ![]()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北方地区大约在北魏后期开始生产瓷器,最初生产的是青瓷和一种棕褐色的瓷器。 到了公元575年的北齐范粹墓,我们可以看到追求白,但尚未成熟的初期白瓷出现了。 ![]() 范粹墓出土的白釉挂绿彩长颈瓶有3件,皆侈口长颈,颈腰内束,腹部椭圆,下为实足平底。其中一件较小。就釉色看,一件全身施透明白釉,有小冰裂纹,素面无饰。 另一件口及腹部稍有残缺,腹部自肩垂至底施翠绿色彩釉,足部并留有凝脂状滴痕,色泽晶涧。 ![]() 除了白瓷,范粹墓内还出土陶俑67 件,用红、灰两色陶土合模制成,腹中空成筒状,接缝处尚留有明显痕迹。陶质坚实,上皆涂粉,并施彩绘。衣、帽及所执器物上还分别施赭红、黑、桔黄等彩色,面部及胸部多施白粉。 ![]() 有武士俑,有头戴尖顶或圆顶风帽、外披套衣的鲜卑侍从俑,还有仪仗俑、仆侍俑、女侍俑、骑马俑等以及陶动物模型和镇墓兽等。陶器、陶俑等具有典型北朝时期器物的特点,特别是墓葬纪年明确,器物组合完整,可起到考古上断代标尺的作用。 ![]() 陶器组合的形式不仅代表了北朝时期,特别是北齐时期最基本的墓葬随葬器物的组合形式,也为后期的隋代墓葬文化所继承,开创了地域性墓葬文化的先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