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2亿做广告骗取近5亿,广告平台难辞其咎

 京都闻道阁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师利国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赵萍 

文丨崔桂忠

近日,江苏警方破获了一起专门帮助诈骗团伙引流推广的犯罪团伙,通过在主流搜索平台大量投放“手机定位寻人”广告,引诱受害人。涉案金额达5亿元,其中约2亿被用于广告推广。

这些诈骗团伙,瞄准的是“定位找人”的需求。他们声称,能够通过手机号、微信等手机应用等各种方式精确定位找人。据报道,江苏一男子因为妻子失联,上网搜索定位方式,结果下载了诈骗APP被骗3.2万元。

针对此类诈骗事件,不少网友表示,接广告的平台,也就是搜索引擎,也难辞其咎。据报道,目前共有67名嫌疑人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但未见搜索引擎经营者担责的相关信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或广告发布者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以投放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稳赚不赔,100%本息担保”“逢考必过,最权威的英语培训机构”“全网最低价”“彻底根治,绝不反弹”“用过都说好”……这些广告你是否耳熟能详?有的为能了在市场竞争中博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忽略了应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摒弃了广告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有的过分夸大商品信息,或是杜撰商品本不具有的功能、背景等,以虚假信息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还有的内容低俗媚俗,甚至存在封建迷信内容……

事实上,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但问题广告屡禁不止、层出不穷,有时甚至陷入“发如韭,剪复生”的怪圈。有的问题广告“一路绿灯”,在互联网、广播电视平台上露脸,乃至长期“霸屏”。

违法虚假广告屡禁不止,背后无疑是某些不良商家、发布平台的逐利冲动。同时,长期以来,一些虚假广告屡禁不绝,与处罚力度过轻、执法不严有关。几百元、几千元的处罚,相对违法广告的获益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更让少数人铤而走险。

虚假广告泛滥,平台责无旁贷。对发布虚假广告的平台应追究责任,严重违法的应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营业执照。对于虚假广告的直接责任人可以尝试建立从业黑名单制度,避免违法人员“金蝉脱壳”,频繁更换经营主体。

同时,从源头端做好准入资质把控,形成多部门联防共治的格局:市场监管部门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网上虚假违法广告;网络监管部门认真审核和监督,清理整顿违法违规接入服务商;公安机关加大案件侦破和惩处力度。

俗话说,重典治乱,猛药去疴。通过搜索平台发布引流广告捕获“猎物”、涉案金额高达5亿元的诈骗大案,必须整合力量、重拳出击,这条罪恶链条上的任何一环,都不应该被放过。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