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情漫山河——写在兵网文创中心“双庆”千字文征文活动结束之时 兵网观察员: 潘寿军 为庆祝建军95周年暨兵网文创中心成立5周年,兵网文创中心在积极策划、认真筹办“战旗为什么这样红”大型专题综艺晚会的同时,于7月4日发出通知,决定分别以“青春篇”和“夕阳篇”为主题,集中开展一次“双庆”千字征文活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千字征文活动的通知发出之后,立即得到广大网友和读者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一篇接着一篇千字文作品陆陆续续地从四面八方投向负责此次征文活动收集、初审及推送工作志愿者的案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7月29日,累计收到并推送各类征文作品135篇(首),其中散文和美篇64篇,自由诗36首,格律诗词35首,分别在铁道兵战友网、老兵原创之家公众号、新华网客户端和今日头条等网媒发表。 从所发表的千字文征文作品的内容来看,题材广泛、视野开阔,绝大多数作品都含有铁元素、充满正能量。通过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的记载和叙述,热情地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歌颂为了更加美好而拼搏奋斗的新时代,让读者从中受益。作品有的如在誓师大会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誓言那样铿锵有力,有的则像在班务会上相互交流谈心那样轻声慢语;有的如打开闸门的急流倾泻奔腾,有的则像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拂面而来;有的如浩气长存的雄壮诗篇,有的则像自言自语写下的日记或杂谈;有的诉说着过去人生中不堪回首的曲折遭遇,有的则回味着面对困境不屈不挠进行抗争所带来的愉悦……总之,每一篇作品都有其独到之处,都是那样的令人感慨、拨动心弦。 岁月如歌,情漫山河。曾先后参加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战争,现年已87岁高龄的原铁二师老兵张锁龙,在征文《妈妈的微笑》中说,1952年我穿上军装26天就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我深知“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母子深情。因此,不论抢修铁路多么艰难困苦,敌机轰炸多么凶恶危险,甚至战友就牺牲在我的身边,我自己负伤骨折住院,这些痛苦我始终埋在心里,从未在信中对爸妈说过。我这样做,就是为了减少妈妈对远方儿子的担心,就是为了妈妈的微笑。 原铁十一师杨铁臣战友在征文《永远的精神乐园》中说,值此兵网文创中心成立五周年之际,目睹“女兵槛外人”荣获新华网金光闪闪的奖杯、奖状及朝夕相处的战友,默默耕耘的《作者名录》,我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光荣感、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兵网系统常务副总协调侯卫在征文《想念你们——同框的战友》中说,面对几十年前在铁四师电影队时留下的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那段青春的往事。她仔仔细细地端详着这张老照片,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曾朝夕相处的战友中间,此时此刻,她把千言万语并成一句话:“同框的战友,你们现在都好吧,我想念你们!” 原铁十三师钟佩君战友在征文《青春无悔》中说,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只要我们抓住了青春的每分每秒,只要你真正努力了、拼搏了,不负韶华、不负众望,相信你一定会成绩斐然、光彩夺目,所以,每当回想自己的青春岁月,我都会无比感慨,凝炼成一句话就是: 青春奉献军营,人生无怨无悔! 原铁二师纪晓荣战友在征文《友谊关前的誓言》中说,每当面对当年和我一起赴越参战的铁二师1969年入伍的28名女兵在广西凭祥友谊关前的一张集体合影,我就心潮难平、思绪万千。那是一段远去的历史,我永远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怀念那段血与火的磨炼。现在我虽然已步入老年人行列,但军队、军旗、军装、军歌永远在我的心中,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身在何处,在我们军人的灵魂里,永远散发着不朽的军魂! 原铁十师王海霞战友在征文《为我照相的战友,你在哪里》中说,每当我打开保存多年的相册,就会看到一张40多年前自己在青藏高原铁十师宣传队时的一张相片。那是197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我们宣传队在师机关礼堂演出前,机关军人服务社照相室的一位小战士为我们几位女兵每人照了一张化妆照。几天后拿到满意的照片时,我们只顾高兴就说了声谢谢,也没问这位战友是哪里人、哪年入伍的,甚至连他的名字也不知道。如今4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翻着当年这张化妆照片时,就会联想起当年为我拍照的这位战友。我现在把这张照片晒出来,就是盼望能通过铁道兵战友网络这个平台,找到当年为我拍照的这位战友。我想对这位战友说: 亲爱的战友,你在哪里?你上网吗?你还好吧! 原铁二师潘永咏战友当兵时是一个孤儿,他在征文《下辈子我还当你的兵》中,饱含热泪地回想起当年老连长李金山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和热情帮助,此时此刻,他在心中默默地说: “老连长,如有下辈子,我还当你的兵。” 原铁十三师铁二代陶玲在征文《后来,我才知道》中说,她家里有一张与众不同的老照片,这张照片是父亲50多年前从援越抗美战场回国后照的。现在每当她看到这张与众不同的照片时,就会想起当年与父亲在战场上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如果时间能回头,一定要为父亲和那些叔叔们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大声对他们说: 你们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你们,战旗才如此鲜红! 原铁十师学兵连白宝存在征文《我是一个兵》中说,面对当年一张和战友们的合影照片,回忆起50多年前在修建襄渝铁路中的往事,眼前不禁浮现出一位年轻战士在溪边吹竹笛的画面。如今这位战士虽然永远地离开了,但他当年吹奏《我是一个兵》这首歌雄壮有力的乐曲声,仿佛仍回响在自己的耳边。 原铁十三师铁二代郑吉辉在征文《爸爸带娃如带兵》中,深情回忆了爸爸从援越抗美战场上回国后,在家里像教育战士那样,手把手地教儿女们学习打绑腿、打背包的往事。如今爸爸虽然逝世16年了,但她把爸爸当年用过的军被、军装、军帽、军大衣,还有当年教儿女们练习打绑腿、打背包的背包带等物件,都整齐地陈列着,还经常拿出来通通风、透透气,放到阳光下晒一晒,以此缅怀亲爱的爸爸。 写到这里,笔者引用原铁八团郑焕清战友在题为《此生难忘战旗红》的征文中所说的一段话,作为此次千字征文活动的结束语 : “我们从踏入军营成为一名军人时起,火红便成为青春的色彩、生命的象征。哪个铁兵没有经历生死考验?哪位战士没有血与火的青青?我们为奉献的青春而骄傲,我们为火红的战旗而自豪!此生难忘战旗红,那是精神不老的颜色。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战斗回忆,深情赞美青春奉献;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词佳作,放声高歌英雄礼赞;一场场独具匠心的征文联欢,凝聚着向前奋斗的力量;一个个精神矍铄的英雄老兵,传承着攀登中永不褪色的精神!” 责任编辑:梦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