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七夕小果香 ◎林成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农历七月七前夕,城里不少面食店里摆上了专为儿童推出的各种各样的“小果”。看到这些做工考究的面点,思绪瞬间被拉回到童年过七夕节时的场景。当年母亲精心制作的甜丝丝、香喷喷的“小果”,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家乡人过七夕节,流行吃“小果”。所谓小果,并非水果,而是一种面点。把发酵好的白面团,捏进用桃、梨和香椿木等木材雕刻而成的模具里,成型后在铁锅里烙制而成。烙熟后的“小果”外酥里糯,香飘四溢。七夕磕“小果”几乎成为农家人过节必有的仪式,而“小果”也成为了孩童们眼中七夕节的象征。 爷爷在世时,曾请木匠制作了几套精美的“小果”模具,其形态多样,大小各异,小的有猴、牛、马、鱼类,大的则有青蛙、蟾蜍、猫狗、桃梨等等。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母亲一大早便取出“小果”模具清洗干净,在太阳下晒干,再从面缸中所剩不多的面粉里挖出一些放进面盆加水调和。为了提升甜度,母亲“慷慨”地加进几粒廉价的糖精,那时白糖难进寻常百姓家。 在宽大的面板上,母亲用模具麻利地磕出了形状各异的“小果”,这些面团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犹似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此时,父亲已经用麦秧把铁锅烧热,母亲小心翼翼地把“小果”放进锅里,并且不停地翻动。烙“小果”不能心急,必须用麦秧等“软草”,火大了易糊,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烙出像样的“小果”。心灵手巧的母亲不顾夏日炎热和锅旁高温,伴着汗水耐心地烙着,整个屋子弥漫着“小果”的香气,让人垂涎。经过父母亲的辛苦劳作,七夕节制作“小果”的任务大功告成,那白中微黄的“小果”,为农家人增添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小果”出锅后,一向遵从农村过节风俗且尊老敬老的母亲,把“小果”摆在供桌上祭奠先辈,还取几个放在窗台和锅台上,寓意五谷丰登。为了让我们开开心心过节,父亲找来高粱秸,取下顶端细长部分,剪成一小段,母亲用花花绿绿的碎布剪成约5分硬币大小的圆,把“小果”、高粱秸、布圆均匀地串起来,底部用大一点的“小果”“压阵”,系上几根红绿布条,然后将一串“小果”系在小竹条上。拿着一串漂亮的“小果”,心里十分得意。为了显摆,我走出家门,找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较,我的“小果”无论从各个方面,总是高出他们一筹,此时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 淡星微月浩瀚空,遥望银河万古同。几许相聚与欢情,喜怒哀乐此宵中。艰难岁月的七夕晚上,我们家苦中有乐,家人们欢聚一堂。此时的饭桌上,是一年中难得一见的白面面条,还有自产的芸豆、花瓜、茄子等菜品,为的是让辛勤操劳的父亲稍过酒瘾。吃饭前,母亲先让我们享用“小果”。为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母亲为我们每人分发3个大“小果”,8个“小果”。对于这些诱人的面食,我们舍不得立即吃下,而是留作慢慢品尝。对于母亲用芸豆开汤的手擀面,我们则是尽情敞开吃得肚子溜圆。母亲的厨艺远近闻名,而她的手擀面条,更是村里一绝。 早早地吃过七夕晚饭,我们家像村里人一样,在盛夏夜外出避暑。奶奶和母亲拿着草编蒲团,父亲带着马扎,我们则拿着草帘和“小果”串,一起去场院纳凉。常忆起七夕夜的那温馨的一幕:在场院之上,杨柳之下,潺潺小河北岸,坐在蒲团上的奶奶,轻摇手中的蒲扇,爱怜地看着我们。幼小的我,仰躺在老人身侧的草帘上,享受着奶奶为我用蒲扇扇风和驱赶蚊虫的惬意。慈祥的奶奶,自己舍不得吃母亲留给她的“小果”,而是“偷偷”给了她的孙子们,而当时不谙世事的我们,竟也欣然接受,全然不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奶奶又何尝不喜欢那几块香甜,如今想来,心中很是羞愧。 吃着奶奶给予的香甜的小果,望着浩瀚的星空和深蓝的天宇,听奶奶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老人家也讲她小时候在娘家过七月七做“小果”的故事。奶奶出身大户人家,家里的生活条件好我家很多。她说她家过七夕节时,总是烙很多的“小果”。奶奶的话,让我们十分羡慕和向往。 ![]() 奶奶在讲完故事后,总会一遍又一遍地念叨:“你们看那天上,那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牛郎挑着孩子,孩子手里有没有小果?……”我顺着奶奶手指的方向看去,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夜空南北,河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正隔河遥遥相望,脉脉不得语。我天真地寻思,今天七夕节,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吃上香甜的“小果”么?现在想来,相期七夕,天地相恋,一个在天上披星戴月,一个从人间风雨兼程,星桥鹊驾,经年才见,“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今年七夕节,从面食店买来几串小果,准备在七夕夜祭奠爷爷、奶奶和父母。先辈们早已故去,再也吃不上七夕的“小果”。我在此略表迟到的孝心,给九泉之下的祖辈以慰藉,也弥补他们在世时我等晚辈的愧欠。 (编辑:高一平) (图片由作者提供) ![]() 作者简介 林成功,栖霞庙后人也。生于贫寒之家,长在深山村落。因受家庭熏陶,自小喜爱文科。虽然才疏学浅,但有初心情结。供职栖霞烟草,从事文案笔墨。处世淡泊低调,追求平安生活。偶有拙作,难免青涩浅薄。实是别无所图,只为开心。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 壹点号烟台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