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视频来源于 北大汉推办 是校园也是乐园 ![]() 尽力保持一个完整的食物链,校园内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动物群落和植物群落。多年的校园生态保护,让校园也成为了动植物的乐园。 ![]() 除了在园中惬意生活的燕园猫咪,以湖中锦鲤为食的苍鹭、“飞天猫猫”雕鸮的出现总能成为同学们朋友圈里的热点。我们往往会不经意地发现,原来自己与这么多生灵生活在同一片园子里。 燕园自然保护小区重点保护区域面积约为42.5公顷,其中绿地就占到40%。作为以师生的学习和工作为主体的校园,园子里大约有5万人生活其中。令人惊诧的是,在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仍然有这么多的野生动植物——例如,校园里已经监测到230种鸟类,而整个中国有1400多种鸟类,也就是说在北大就能见到中国1/7的鸟类! 红尾鸫 2021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大会上,“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案例入选了“生物多样性100 全球典型案例”,是全国首个校园自然保护小区。 ![]() 文化和自然的交融 ![]() “可以给所有的大学,包括居民小区、城市公园来借鉴和参考,我们城市的绿地可以恢复到什么样子。” ![]() 北大校园是在“九大园林”的基础上建造的。从风格古朴、庄严典雅的西门进入,一路上可以看到清代名园鸣鹤园的遗址、从圆明园迁来的两只华表、钟亭前的三角地草坪上的蔡元培铜像,穿过体量雄浑、气势开敞的德才均备斋,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湖一塔的图景。从历史中沉淀下来的中国古典文化和向着未来不断发展的北大校园文化,共同塑造出了燕园风物。 从皇家园林到师生们学习工作的校园,中式园林讲究的“天人合一”也被北大校园所继承,园子里保留了自然山水风貌。吕植教授提到,校园内的植物基本都是北京的本土物种,在周围的城市景观中,燕园始终保留着近乎天然的植被。同时,北大还是中国东部鸟类迁徙路线上很多迁飞鸟类的歇脚点。得益于此,北大成为了中国东部平原原生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也是城市绿地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典范。 以文化和自然为基底,文化与自然不断交融,北大校园成为了城市生态恢复的案例。吕植教授希望燕园自然保护小区的经验能够得到推广,“我觉得是可以给所有的大学,包括居民小区、城市公园来借鉴和参考,我们城市的绿地可以恢复到什么样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例 ![]() 让落叶归根保持土壤肥力,留下枯死的树木给昆虫生存空间,尽量不去干扰自然演替。长期积累下来,园子里的动物不断增加。 ![]() 我们希望更多的动植物生活在园子里,但是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张。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自然保护小区,是在人口密集、经济社会活动频繁的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精细管理和对人为活动的合理控制来维持生物多样性。不是依靠隔离人与自然,而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进行保护。作为“原住民”的师生们主动参与的自然保护,是燕园自然保护小区中最具特色的内容。 2017年10月,燕园自然保护区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大学校长办公楼召开。燕园自然保护小区获批建立后,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计划。在校方的支持下,老师和同学们持之以恒地进行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吕植教授说,“早在零几年的时候我们就与校园管理部门沟通,可不可以在管理绿地的时候兼顾校园里面的野生动物的生存。”让落叶归根保持土壤肥力,留下枯死的树木给昆虫生存空间,尽量不去干扰自然演替。长期积累下来,园子里的动物不断增加。 正如吕植教授所说:“人跟自然可以和谐到什么程度?我觉得北大可以是一个模板。” ![]() 来源: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
|
来自: skysun000001 > 《单位文章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