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8年报刊发行经营思路

 唐长泉 2022-08-03 发布于广东

——唐长泉出席北京2008报刊发行论坛报告

一、开场白

今天,来到会场的第一个感觉,使我想起了《三毛流浪记》里面有一句话,他说:“当你在问他人这个事该怎么做或者有什么答案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有了答案。”很简单,在座的大家来到这里交流,其实你心里已经有自己的答案,只是通过这两天的交流,可以更加明确你的选择,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也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企业。

在国际品牌区域化、市场化的今天,报刊杂志也有它的区域性和特殊性,对于在座的来宾,你们都是来自不同的报刊社,都有它的特殊性,我无法解读在座每个人的企业。但我可以告诉你,只要你相信自己,勇敢地把自己的思路拿出来,相信一定有比较理想的答案。

我演讲的主题是2008年报刊发行经营思路”,虽然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同时,也希望跟大家产生共鸣和分歧,只有产生共鸣和分歧,才能产生脑力激荡,也才能有所收获。为此,今天我讲得会比较快,也只阐述观点,希望大家见谅。我走过多家报刊社,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很多报刊社都在依靠批销户做发行,在这里,我只能提醒大家一句话:“报刊发行的成败影响邮局的永远只是局部,带给报社的是全部”。

二、自办发行引发的思考。

我这个人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衡量事情:“三年前的思维,决定现在的我”。为此,我每做一件事,都会回顾三年前,想想三年后,再来决定做一件事。接下来,我要跟大家探讨一下自办发行这个话题:

第一个三年的自办发行,记得当时,是因邮局逐月返款的方式,使得报刊社很头痛。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第二个三年的自办发行,纯粹地为了广告,追求有效发行。当然,大多数都市报在做基础发行,也有做定向发行的。

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基础发行和定向发行。基础发行就是没有固定读者,只有固定区域的发行叫基础发行。而定向发行,指的是有固定区域且锁定读者群。为此,定向发行比较适合专业类型的报刊杂志。现在,都市类报纸也要做定向发行。

接着第三个三年的自办发行,为多元化的,有配送和物流的概念。

再接着第四个三年的自办发行,是跨行业经营。

接下来第五个三年的自办发行,该做什么呢?我只能提示大家,都市类报纸发行也要做定向发行了。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市场(省会城市)出现了七八份都市类型的报纸,甚至发展到一家报业集团有两份报纸都是定位相同的。使得读者和广告严重重叠,最后造成了集团内部抢读者资源和广告资源,这是很可怕的现象。

三、真正理解发行价值。

说到发行价值,我要再定位一下报刊发行,何为报刊发行?只要你们认为的发行模式和价值都包括,任何一个理解都有他的科学依据,加上你们每天都在发行一线。而我理解的报刊发行,是一种服务的便利,但有一个前提,报刊发行一定是有组织的。而这个组织是什么呢?要求发行部、广告部、采编部都要有相关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也就是围绕产品的本身去做。

我大概把报刊发行的价值说一下。报刊发行的价值有四种:

第一种,发行可以不盈利,但要做到配合报刊社的总体战略,起到指哪打哪的效果,一切围绕产品做发行。甚至发行人员,可以不订报,只要把服务做好。

第二种,发行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要求做出自己的发行品牌,并通过发行品牌来做代理配送,进而提高发行员工的福利。

第三种,前面两者都存在。

第四种,归纳为后都市报的发行模式,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对于这四种模式,哪种更适合你们报刊社,要根据你们报刊社所在城市和产品定位来。就像有些人说,征订与零售比例到底多少为合理?没有具体地说法,只能根据报刊社当前的实际,并结合所在的市场来定。但这个市场应该是这样的:比如说某份都市报,2000年的征订比例占20%,零售比例占80%;到了2001年时,征订比例占23%,零售比例占77%;以此类推。这也叫遵循市场规律。千万不要做一些违反市场发展规律的事,如,利用征订送厚礼,把征订和零售比例人为地拉大,这对市场没有任何好处的。

四、重视管理。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报刊发行在求生存,求生存讲的是利润最大化,最大化地利润从何来,除了广告,就是向管理要成效。现在有一种5S管理,可能很适合报刊发行管理。5S是一种日本的管理,其核心是从管理要利润。随着都市类报纸的利润越来越少,广告直线下降,那5S管理,就是从员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注重细节,从细节管理中出效率。

报刊发行工作,牵扯的环节和人员很多,而5S管理就是从员工的形象入手,它带来的好处是用最少的人,做最大的事。减少中转环节,抓落实,从中转环节要利润。5S管理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一块一块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弥补了一些领导人常犯的错误(每一块都想整顿,到时候哪一块都整顿不好)。在现实工作中,领导人所要整顿的东西很多,要他说个具体,他也说不上。然后就要部下拿一个框架给他,让他不停地完善不停地修改,这也是报刊社领导常用的工作方法。为此,在座的大家,一定分清主次,从工作细节中入手,一件一件地来解决。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用当年喊打喊杀、搞促销,赤裸裸的送礼促销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已发展成提升报刊社内部管理的竞争中来。现在的管理要从个人魅力型转化到法理型的管理中来。而法理型就是规范制度,一切照章办事,向管理要成效。为此,很有必要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来运作发行市场,一定要摒弃以往以个人行为为准则的管理风格。

对于把发行交给邮政代理的报刊社,同样需要改变管理模式。尤其要完善代理合同,与邮政建立相互依存的利益体系,明确要求邮政围绕产品的定位来做发行,重点引导邮政系统的员工学会解读报刊产品,并围绕这一核心做好报刊销售。除此之外,报刊社要成立专门的推广部,围绕新闻产品本身做好推广,为邮政收订报刊做好铺垫。

现实工作中,有不少员工,在凭感觉做事,很多东西是没有科学成分的,最少有70%是没有科学成分的,是凭个人经验。所以,每做一件事时,总凭感觉是不行的。我常要求部门员工,做任何事情前,先考虑好再做。尤其是在回答我的提问时,先考虑好五分钟,再给我答案,或者会后悔的。

五、向管理要利润。

向管理要利润,尤其是针对有五六份都市类报纸的市场,大部分报纸每天出版的版面在80版左右,这个成本很高,利润很薄,但没有谁敢带头减版面,怕对手趁火打劫。再则,提供的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比如有报刊社提供了读者送上楼的服务,而这项服务的成本又比较高,如果把这项服务减掉的话,很容易被读者抛弃。为此,每一家报刊社不敢轻易地减少版面和降低服务标准。那只能耗,而耗的资本从哪里来呢?当然是从管理中来。但在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报刊社内部人际关系复杂,根本没有利润可言,如果要关闭吧,又牵扯到很多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力挽狂澜的人才出来,而这个人最好来自内部,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企业。

还有一点,要注意,发行用的人员不宜过多,要精干,大家都知道,发行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多了之后就难管理,管理不好就会造成危害,尤其是口碑杀伤力。如果管理不到位,发行员在送报纸时,就会有负面的情绪,这种情绪会通过他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不用多久,员工就会把这份报刊杀伤。但在现实中,常有一些发行人,说自己本事多大,能带领千军万马,按照一千人的发行队伍来分析,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无限大,还容易造成用人风险。管理上,有忽视时,不用读者来说报刊社的不好,员工足以杀死这份报刊。使得采编部门、广告部门所有人的努力毁在发行员的工作情绪中。仔细想想不是没有道理,人都有期望价值,当他的期望价值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抱怨。

六、合理减员增效。

有些理论的东西我就不讲了,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发行队伍庞大确实带来不少的问题,就以西方的管理模式来分析,六加一,一个人管理六个人,这个成本有多大,不得不考虑。报刊发行完全利用渠道代理,有很多人认为,这不利于开展市场,做不了事。接下来,就把我个人想法告诉大家,不管报刊社利用渠道代理,或利用自身的队伍做发行,其适当减员增效也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针对发行人员的管理,适当地制造危机有利于团队管理,大家回去可以结合自己的团队去做,总之,不要盲目地去做事,否则,要走很多的弯路。

针对减员增效的做法,让员工时刻有危机感,主要是通过制度和绩效来达到收缩的目的。对于付出多的人,报刊社永远要给他多一些回报,你把人家请过来就要负责,要努力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这也是企业的首要责任。

有同事问我,减员增效还有什么高招么?没有什么高招,高楼大厦都是平地起,平时工作的基础扎实就行了,我也没有什么高招,世上没有灵丹妙药,我只能要求你继续把事情做细。再则,要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来约束管理人员,做到不盲目收缩和扩张。我所在的报社就是采用减员增效的方式来提高利润的,我们减员也很成功。

但有一点,报刊发行人员分流的工作要谨慎,弄不好会成为社会问题,因为报刊发行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当然,把发行员工转变成批销户也可以。那有同事问我,发行员工转变角色后,如何管理?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就有责任管理员工。现实中,可以这样操作,劳动关系上间接管理,在业务上要直接管理,尤其是绩效的制定和奖金的方式上,要直接掌控他们,这也是保证员工分流后,市场呈不败的必要因素。

一才多用的用人原则是减员增效的出发点。我在广州工作的时候,所了解到的外国老板,他们对中国很了解,尤其在用行政管理人员,很抠门。如人事、后勤等工作岗位,就用一个人。就像我懂人力资源的《劳动法》,还要帮公司做一些营销类的工作,否则,他们就不会用我。再则,他们对管理人员的监控很到位。在现实中,管理就是节约时间,追求利润。就像目前都市报一样,看谁耗得起,谁耗到最后,就是赢家。

七、重视发行推广。

针对品牌推广,如何做到有效呢?比如说,针对每期的报刊发行内容,并结合读者的定位来推出相关内容。就拿北京这个市场打比方吧,先从解读北京的老胡同入手,在每期推出老胡同的内容时,发行部门要组织员工围绕着这一主题,在相关的胡同重点宣传,引导读者收藏这期的报纸。为此,发行人要主动地与采编部门沟通,相互配合。总之,一切都要围绕产品的本身做好发行推广。

作为报刊社的领导,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报刊社各部门互不往来;更不愿看到发行送礼,因为送礼大大地降低了读者阅读报刊的内容质量。为此,发行工作要围绕产品的内容来做,进而影响采编部门多推出一些读者爱收藏的内容。尤其是那些读者喜爱的、能够连续刊发的内容,每个月都要推,因为月月都有读者关心的事。再则,发行推广的目的,主要是围绕报刊报道的内容来扩大影响。只要有相关的内容,就算是组织一些人针对性地派发,也有放大效果,这对广告商和广告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发行经营要提升到与产品内容齐头并进。

针对品牌推广和企划,我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我能不能策划一个轰动全城活动,这样不久定下乾坤。在我认为,这样一招制胜的企划活动不太可能,就算是有了,基本上是笑笑而过。为此,策划需要踏踏实实。如这一次策划的主题,只定位30岁的女性,下一次定位20岁的女性,循序渐进地去做,千万要摒弃那种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态来做发行。而在推广发行市场时,更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最有效的做法是目标明确,细化到某个社区某个摊点。

八、重视员工培训。

报刊发行靠的是团队的造势,为此,员工培训是很重要。在我做投递员期间,投递的订户,续订率高达80%。为什么我有这么高的续订率呢?我常用的做法,是引导读者去看报纸,尤其是报纸晚到的时候,正是我向订户推荐重点内容的最好机会。如:唐老板,今天报纸上有一篇关于你们社区的文章,从而,激发起他们读报的兴趣。为此,培训要从现实中来,找一些做得好的员工来影响其他员工。要知道,品牌不是因为某个人说出来的,是要靠大家共同创造的。

还有一个促使连续培训的因素,是不断定位的问题。就如中山大学有一位教授说出了他的一个理念:“中国企业平均57年为一个转折点,要不成为品牌,要不走向衰退”。分析原因,无非是人产生了惰性,做事常带有固定模式。为此,人不断地定位很重要,而不断定位的动力从学习中来。

学习的方式很多种,不要以为坐下听听课,就是学习培训。这是不全面的,要让你部门所有的人员参与进来。在座的大家,我们今天在一起交流也是一种学习培训,待你们回去后,甚至可以组织员工打麻将打扑克,这也是一种学习培训,总之,只要员工参与的(除法律规定之外的),都叫培训。

比如我所在的报社,搞了一个培训,效果非常好。具体做法是:要求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员工,在每周五下午四点钟集中,每两人一组策划推出一个让所有人员参与进来的游戏,哪怕是拔河比赛都行。而这种培训的方式,直接使这个团队的士气加强,所以培训不仅限于某种方式。再如,拿一些最传统的东西给员工做,而这些最传统的东西,也是让大家最会出错的,只要他们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其效果也就达到了。所以说,培训的目的,主要在于员工参与。而策划的最好效果,也是让读者参与,有时,虽然听不到读者好的建议,但读者的参与就是最好的在宣传报刊社。

九、发行趋势的分析。

对于网络媒体的兴起,给平面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直接导致都市类报纸市场的重新洗牌,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部门设计要符合报刊社当前的实际。

要做到有效地部门设计,首先要了解报刊社,这个你们比我更清楚。因为了解一个单位,最少需要几个礼拜的时间,我没有住到你们单位去,是不可能了解的,有很多微妙的东西,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了解的。就像名医和庸医的区别:在于用药的剂量上,有些医生可以有效地把握,但有些医生就不行。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强化部门职能。

2.做好市场的目标营销。

不管报刊社利用自己的团队做发行也好,利用渠道做发行也好,首先要规范管理,制定操作的流程。很简单,利用渠道重在监督和过程规范。针对渠道代理,也可以做好目标发行,首先要规范合同,明确城区、郊区市场的规范操作。在此基础上,要多与渠道沟通,通过沟通来达到发行有针对性。如:针对刊物的封面,征求渠道的建议,因为他们与读者直接接触。尤其在针对每期刊物封面的制作和宣传上,要多征求他们的建议,只要渠道商认为不好的,一定是有问题的。在这里要强调一点,我们在与渠道沟通的时候,要用对方的语言来沟通。就像我培训一样,语言要通俗,而写文章,就要一字不漏地。

针对目标营销,只能按区域来锁定,不可能细化到每位目标读者。就像有人说三高人群,只能以区域来锁定,以大致的区域划分,只能在这个区域里密集发行。如在北京市场做发行,可以明确的是二环之内的。就如邓小平在深圳画圈那样,在他画好圈内,哪怕有民工你也要给他看,这是明显的,因为你没有办法监控,而这个监控的成本也很大。总不能,用GPS定位,监控员工的工作吧。就算是有了,员工与企业的诚信也没了。所以,高端订户要做到精确,的确是有难度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目标营销是目前发行最不可缺少的,不管报刊发行利用什么渠道,都少不了这个团队。为此,这个团队的人员不用过多,具体的人数可以是5人,而他们的归口管理可以纳入广告部,也就是目标营销的人员驻进广告部。比如广告部有五个部门(房产部、汽车部等),每一个部门就派一位目标发行的人员,去利用他们的资源做目标营销,由他负责整合广告的资源。还有一种做法是,把目标营销的人员,驻进采编,利用好采编及记者的资源。虽然有采编人员不直接参与经营的说法,但不代表不能利用这种资源。所以说,目标营销重在整合资源,这也是降低发行成本最好的方式。

在现实工作中,不管是发行也好采编也好,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窝蜂地上。大家知道很多报刊社有自己的网站,现在的网站流量到了什么程度呢?也就是他们几个管理人员,每天在点击,这有什么用呢?打个比方,现在造航空母舰好,报刊社上下总不能都去造吧,没这个必要。千万不要被网络的冲击而晕头转向,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要把基础做好。对于发行人员,只要在划好的区域里,踏踏实实送好每一份报。对于策划人员,做好目标推广,今天定位40个小孩,明天定位50个小孩,因为小孩子是双方父母重点关心的对象。只能这样做才能有出路,否则,不可能立不败之地。

3.加强市场推广。

市场推广的根本就是围绕产品的属性,围绕报刊的新闻做发行,针对目标客户,该送的要送。但在现实工作中,常有广告商跟我交流一个观点:“我就是搞不懂,你们报纸发行量那么大,为何广告效果不好”。针对这个问题,存在的因素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除了发行量真的不大外,还有目标发行没做好。而这里的目标发行是指,相对有购买力的读者,如售价在一万元每平方米的住宅区。再则,是购买力人群出入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做好广告商出入的场所,这对他决定在哪一份报纸投放广告,起到很大的决策帮助。为此,做发行的人在了解产品的同时,要研究报纸的广告和广告商。研究广告,先从每天报纸上刊登的广告信息入手。

针对保留有自己发行队伍的报刊社,要明确发行工作的重点。尤其要在战略上,做到清晰。如,报刊发行做定向发行还是基础发行。我个人认为,现在都市报也应该做定向发行了,因为基础发行的成本太大。

4.一切以读者为中心。

所谓的策划,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一切都等于零。有些人,常以为自己专业,所以做出来的事也很专业,当然,就算是专业,但你做出来的东西,有很多的读者看不懂,所以有些东西不要以为面面俱到就是好。发行也要以读者为中心,就是围绕着新闻和广告做推广。围绕报刊的经营定位和新闻的内容来做,才会把发行做好。我现在认为,发行工作的重点要偏向采编,而不是过于地偏向广告,前三年是偏向广告的。

发行工作,不论是依靠推销户还是利用邮局,他们不会给报刊社打市场,因此,你要成立市场推广部门,推出影响,让他们收钱,说白了,渠道想着是他们一分钱两分钱的利润。在此,报刊社在成立服务渠道部门的同时,还要成立一支精干的监察队伍。不要以为自己跟邮局的关系好,喝两杯酒,就不去检查,这个环节不能落。

5.处理好与代理商的关系。

针对渠道代理发行,在现实的工作中,仍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但要及时地去发现,发现后,要揪出来,揪出来后要拿出整改方案。当然,更多的是要鼓励和表扬。就像我之前所在的一家报社,我们策划推出了“十大投递员”评选活动,其中就有不少是代理商的员工,因此,效果非常好。作为代理商,他们也需要宣传,尤其是联合他们做一些公益事业,很受欢迎的。针对摊主,我们也可以做,找出一两个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差的摊主,想办法牵线一些企业帮助他,利用这种沟通方式来改善与摊主的关系。当然,捐助、义卖活动可以是永恒的话题,只要你去做了,且认真地落实,就会有效果。

6.利用广告做好征订工作。

报刊发行,除了办公订报等传统的订报方式外,还有广告的资源链。资源链就是通过这个广告客户拉来另外一个广告客户。就算是报刊社跟邮政合作了,这块业务也要派专人跟进。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如某某房地产在本报推出了卖楼广告,而购买该楼的目标就是老师。此时,发行人员要配合广告人员,要求该房地产公司购买五万份(也可单买有本广告的那一叠),然后,我组织人员,把你购买的五万份,派到教学楼那里去,增加该公司的广告效果。这种做法只要你监控到位,是很有效果的。千万要改变那种光布置,不落实的管理风格。小唐,你明天把这五万份报纸派出去,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安排下去了,但最后没有效果。其中的原因出在投递员,他们没有按计划派出去,拿去当废纸卖掉了。

7.避免盲目扩张。

因为有些都市报办得太好了,很多读者非常非常的爱看。报纸发行大了有好有坏,尤其是盲目发行,发行到最后,引发了社会问题。如,边远地区有很多人喜欢看你的报纸,且有很多的人靠你这份报纸为生,一旦你的报纸在该地区收缩的话,就会引发社会问题。当然,针对不同的市场和报刊都有不同的结果,随着发行市场的变化,定向发行是必然趋势,真到了哪一天,你想砍都砍不掉。所以说盲目扩张永远是魔鬼,很多东西不要等到问题的出现才收缩。

人家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要改成三年河东三年河西,三年前可能你还是名业务员,三年后很可能就成老总了,很正常。所以这一块要做,要提前规避,不要因为邮局在这些区域发行得好,就不去约束他们。

在现实工作中,有很多人被表面数据误导,导致战略失误,尤其是发行量的虚假,你监控不到位,就会造成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就拿我自己打比,我住的地方很偏远,但还是有征订员上门推销。通过他的推销,我算了一下,五毛钱一份的报纸,一年算下来应该是180块,我只给他144元,还送给我一桶花生油。另外还可以卖废报,这个报纸值。所以说,现在有很多都市报版面太多,大家都在耗,很可怕的现象,已经是不可能再扩张下去了。

8.帮助代理商赚钱。

帮助代理商赚钱的前提,多征求他们的建议,因为他们在一线市场。不要看摊主素质参差不齐,但是他对读者很有研究,非常有研究。比如说,挂那个海报很有技巧,尤其是在选择封面上,很能触动当期报刊的发行量。为此,要多与他们沟通,要把他当成员工去看待。在此,要策划一些有意义的能促进报刊销量的活动。比如两会期间,推出有关党建知识的竞赛,还有公益事业都可以做。深挖,做好。

9.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感触最深的,是如何有效地解读领导思想,解读报社的经营管理方向,这就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而解读目的,是做事不会走弯路。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代表着领导思想,代表着报社经营的方向。那如何做到有效地解读?不要忘记随时随地沟通,因为沟通能使信息畅通,也是最快解读领导思想和了解员工动态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大多数领导人的思想是这样的:领导三步棋。

第一步,表示默许。你在他面前提出的大多数观点,他当时都不会明确表态,常表现出一种默许的态度,此时,你会认为他同意。

第二步,紧急刹车。你跟他沟通的前期,他不是很清晰和了解,待你开始做了,他也就越来越清晰,在他认为不划算的时候,就会要你刹车。

第三步,推卸责任。正因为他是领导,就算他要你紧急刹车,所有的后果你也会自己扛。

再则,领导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用战略思想强迫战术就范,要知道,有些东西在战术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理论上是可以的。当然,做任何事有会出现差错,也允许误差。我记得曾经的一位领导说了一句话:“一个企业在发展阶段,允许有误差,但这个误差不能超过20%”。在现实中,想想是有他的道理。当然,这种观点引发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有些员工就会利用领导的观点,想一些歪点子。

以前,我也是订报纸的业务员,但我的业绩很好。总结经验,我会琢磨人,会根据客户的外貌,琢磨跟他们说什么话;根据客户的形象,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再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根据客户的穿衣打扮,来推出这种的征订优惠等。总之,我会动哲学原理,用90%的时间去学习调查研究,用10%的时间去执行操作。就如我日常工作一样,在我没有搞懂领导人的思想时候,我不会去做事,目的是不会重复劳动。

在我未进入这个行业前,曾跟一位科学家(范朝来)合作过,在工作中,我发现他有一点与我们不相同。比如,他在放一张凳子时,要考虑会不会影响走路,会不会影响整体的美观度等。但在现实的工作中,有些报刊社没有利润可言,只是为了养活几个人,解决几个人的就业问题。按道理,这样的报刊早应停办,但这是国情,有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

人力资源管理,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还应保持他传统的人事功能。而传统的人事功能,关键的一点,是做事的方法要符合中国领导人的风格。要求大家在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经过你们领导签字同意后才去做,一旦出了问题谁也担当不起。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多数是走在三岔路口的时候,很容易出问题。再则,是发行人员分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很棘手,但面对市场发展的趋势,应该适当地采用减员增效的方式来提高利润,虽然这不是唯一的,但还是有效地。关于具体操作的方法,我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一切靠你们自己,因为你们最了解自己的企业和员工。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工作重点,我要讲讲,做任何事情前,都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再从复杂中找出最简单的方法。为何要这样做呢?有很多看似简单的事,其实他牵涉面很多,就像大家看到的一个圆圈一样,看似一个圆圈,如果把它拆开,就有360个角度。另外,中国人有一个爱打报告的习惯,在你每做一件事前,总会有一些人到你面前发表自己的高见,当然,这本身对你是有好处的,但难免会被影响,导致最后的结果,还是要把事情搞简单后,才能进行。

我刚才讲得很快,如果有机会,下一次论坛,我还要针对发行这块来讲一讲,发行人员如何利用广告、采编资源做发行,重点讲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