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孩不容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陈之秀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这几天我在看《读者》,这本杂志的“言论”部分非常有意思。在总第645期,八月下,第25页的“言论”栏目我看到了这样一个言论,我觉得特别没有意思所以分享给大家,不然我是不会分享的。

“不能退步,不能生病,不能顶撞,不能心情不好,不能慢,不能笑,不能和同学说太多话,不能走神,不能咬笔,不能总跑厕所,不能啊,都不能!”这个言论给的解释是:“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自白。先不要去讨论应试教育,你需要关注的,是能否成为一个拼命的自己。”我觉得这个言论没意思,因为我是过来人,面对高三当年那糟糕而又刺激的一年,如同是天地双雄一般,虽然刺激,但是不想再来第二次,所以觉得没有意思。但是,这也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小孩真不容易。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听这句话听了6年,从初一就开始听。

小孩不容易。我初中高中上了6年的课外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考的那阵课外班。课前,有一个同学他刚到的那会儿在写作业,写了一会儿大概是实在来不起了,困意袭来,他就趴在桌子上眯了一会儿,他妈妈跟他一起来听课,在后面玩儿手机,抬头一眼看到自己孩子埋头睡觉,放下手机直接弄醒。我是有起床气的,被摇醒的感觉非常不爽。但是我不知道那个孩子有没有起床气,我只是觉得那个家长非常没有人性。你自个儿跟后面玩儿手机玩儿得特带劲儿,微博更新的声音不绝于耳,困了就睡,醒了又追剧,孩子困了你不让人家睡会儿觉。呵呵。

小孩不容易。最近五大发明闹得沸沸扬扬。百词斩说五大发明是“百词斩,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有人说是“wifi,手机,空调,电视,高铁。”关于新五大发明里的手机,有很多人看不惯。手机现在的功用,大概就是刷微博、刷微信、追剧。归根到底,就是互联网。复旦大学的教授汪涌豪先生说“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知道分子’,却没有'知识分子’。”汪涌豪教授这样解释“互联网为什么浅薄,就是因为它至多提供你一点知识,它毫无思想。”这个说得很有道理。归根到底,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就是对互联网的依赖。所以家长不让小孩子动手机,因为互联网联通了大家,怕我们刷微博和异性聊天,怕这些影响学习。但是回到家里,家长自己动手机却动得勤。空调房里,电视一开,沙发上一坐,手机就开始玩儿起来了。你要好奇一看他们,“你干嘛呢,你看啥看,你作业写完了么?”是啊,家长手机玩儿得勤,让孩子好好儿学习,自己却没有做好责任,让自己的孩子不玩儿,让自己孩子好好学习,这类家长可是有点儿独裁哦!

小孩不容易。中国两大邻居最火。一个叫“隔壁老王”(如果你愿意可以叫隔壁老李,老张,老欧阳,老端木,老上官,老诸葛……)一个叫“隔壁家孩子”。我们跟隔壁家孩子被比过来比过去,比成绩,比谁家孩子更有礼貌……隔壁家孩子上了清华北大,隔壁家孩子《道德经》倒背如流,隔壁家孩子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拿了奖,隔壁家孩子北大培文杯拿了奖,隔壁家孩子文理兼修!话说多了伤气啊,人有三宝“精气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不就是“精气神”嘛。您话说多了,比过来比过去的,伤自己的身体呀。

小孩不容易。我们是人情世故的牺牲品。此话怎讲,举个简单的例子便一目了然。过年了,见到亲戚打个照面。有的小孩儿害羞,不想说话,跟亲戚也没啥说,就礼节性说一句“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回到家里免不了一顿暴骂。这小孩儿就是羞涩,您也不能硬逼着人强颜欢笑呀。当然,我这并不是在抨击人情世故的世俗,人情世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嘛,应该尊重我们的文化,而我在抨击的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习惯:外向,与人交流,这些都应该培养,而不能指望孩子自己能够临场发挥出色。

真可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备注)申明:本文不代表作者观点和立场,涉及到某些人物请勿对号入座。我只是一个话筒,喊出某些孩子的心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