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副长联传千古

 陈之秀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外出旅游,看到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可以一饱眼福的。但是,比起自然风光,我更偏向于人文景观。因为,自然风光随处可见,不同的环境便有不同的风景,而人文景观则不同,因为有历史故事,便增加了人文景观的厚重。

记得有次去昆明旅游,那里的大观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观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大观路大观公园内。它能闻名天下是因为清乾隆间昆明寒士孙髯的180字长联,该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毛泽东评价其"从古未有,别创一格"。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而我,也是因为孙髯的这副长联而记忆深刻。

孙髯的长联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點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长联无标点符号,第一次想读通顺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多看两遍,才能顺利断句,读顺。

这副长联的上联写的是景,下联写的情。其意思是: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而来,敞开衣襟,推起头巾,高兴地看到茫茫碧波望不到边。你看,东方的白蹄骏马在飞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蛇般蜿蜒爬行,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风雅之人,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像少女的秀发一般飘逸,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花、春天依依的杨柳。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据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大观楼》一书记载,孙髯,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因其父在云南做武官,从小随父寓居昆明。据说孙髯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父母为其取名髯。

孙髯能诗善画,博学多识,出门时口袋里总是带着书。他参加科举考试时,看到在考场外要搜身,扭头就走,愤然曰:“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从此不问科举,终身布衣。孙髯翁酷爱梅花,曾自制小印,上刻"万树梅花一布衣"。

断了科举之路后,孙髯辗转到了昆明,住在圆通寺,靠算命卜卦为生。平时也到四方云游。有一天,他在大观楼前摆起了卦摊。

却说这大观楼,是昆明的一处绝好的风景,环水面山,景色怡人。楼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中午时分,在孙髯的卦摊前,来了几位秀才。他们看到这如此美景,便想附庸风雅,要作一副对子来咏赞大观楼,但几个人讨论了半天也凑不成一副对子。孙髯翁站在一旁偷笑。听到笑声,秀才们转身一看,见是一个算命先生,便拱手问道:“敢问先生有何指教?”孙髯说:“在这怡人美景面前,你们这些饱学之士难道就不能作出一副好对联吗?”、

秀才们一听,脸刷地红了,但并不服气,心想,你一个算命先生能有什么好对?就问:“莫非说先生有好对吗?”

孙髯毫不客气,从容地拿出一张纸递了过去。秀才们见满满地写了一张纸,像是一篇文章,先是一惊,待看完文字,更是一奇。

秀才们看到他的长联,不禁大声叫好,还要拜他为师。从此,这副长联便不胫而走,在各地流传开来。后来,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写成,镌刻在大观楼的楹柱上,成为大观楼最吸引人的景观!

据说当年孙髯写这副对联,是登临大观楼,心绪难平,一腔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不吐不快,才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的。

然而,在大观楼那里,我在导游那里却听到了另外一个版本。他说,乾隆年间,和珅为了搜刮民财,向朝廷递奏折,要向文人学士征收进城税。这一做法,孙髯十分不赞成,于是上奏朝廷,据理力争。而皇帝为了增加军费,对外用兵,自然听从了和珅的建议。不受待见的孙髯被贬到了昆明,做了一个类似图书管理员的小吏。一日,孙髯来到大观楼,心里愤愤不平,故此写下了这副长联。

至于孙髯的这副长联是因为什么原因写成的,笔者无从考证,因此,也只能当个故事来听。但长联是他写的,却是真的。

因此,可以说大观楼是因为孙髯而闻名天下。同样,孙髯也因为这副长联而流芳百世。正可谓:楼以联显,人以联传,足见中国楹联文化的无穷魅力。


 陈之秀简介:


笔名蓝月,四川渠县人,现定居北京。作家、记者。在工作期间采写了大量深度报道和名人专访,业余时间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被收入多种文集。已出版有四部长篇小说《成都情史》《我能不能复活》《黑夜的眼睛》《走向都市的女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