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记76:好与坏

 陈之秀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2020422日 星期三 晴

春天的气温就像过山车一样,要么是接连几天的较高气温,感觉是向夏天奔进,要么是接连几天的较低气温,呆在屋子里又感觉有点冷嗖嗖的。今儿的体温感受属于后者。

自从复工上班后,我和老大都是一部分时间在单位办公,一部分时间居家办公。特殊时期,居家办公尤显优势,至少可以减少和外面的接触。每每我们去单位这天,不仅在路上做好防护,回家后,更要全身喷洒酒精,然后脱下所有的衣服,扔进洗衣机洗的同时并按下一键消毒,然后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这样的一道程序下来,像打仗一样。

疫情发生后,最初也有焦虑、恐惧,特别是买不到口罩,那时我又陆续出现咳嗽、打喷嚏、咽痛、咽干等症状。药店不敢去、医院不敢去,只能在网上买药,大不了多等几天。陆陆续续、七七八八地服用了些中成药、抗过敏药、消炎药以及治心律失常的药。这些药物都是我以前曾经服用过的,但当消炎药与治心律失常的药是否能同时服用时,我拿不准了,便问了北大一院的一位医生朋友,在得到他的答复后,我才敢服用。

这些药物全是网上购买,后来我给老大说,在疫情之下,即便有医保也不敢去用,还是自己掏钱,成了“被自费”。后来,随着疫情好转,加上个人的自我调理,身体的一些不适症状消失了,药也早已停了。真的感谢我的医生朋友,感谢这个网络时代带给我的方便。其实,在这过程中,我认为,精神的支撑以及心态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转移它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工作、看书、写日记、做家务、运动或者睡觉。特别是写日记,我把它变成每天的一种动力,无论多忙,必写。

不知不觉,写到今天,已经是第76篇了。在这期间,有网友向我倾诉他(她)的困惑,比如,自己的情感困惑、子女的职场困惑等等。总之,各种困惑皆有。

今儿的日记,我再来浅谈一下,今儿一位女网友给我的倾诉(我对网友的倾诉进行了文字梳理):

“孩子工作进体制内好,还是进私企好?我女儿前几天接到华为和百度的电话,希望她去参加应聘。这两个公司都很不错,但是我也有自己的思量。女孩子,学的是理工科专业,不如男孩子在职场上吃香,有性别歧视,只能是吃专业路线的青春饭,且私企不可能干一辈子,私企搞技术很累,我害怕到时候赚那么多钱,没好身体花钱。另外,女儿还接到另一个省军工科研院所的邀请,我也不想让她去。这单位虽然稳定,但以后要远嫁。如果女儿要去那地方工作,将来肯定是远嫁,远嫁一般都不会太幸福,娘家一远,不能给女儿支撑。与其那样,要么去一线城市,要么回家乡找工作,留在父母身边也挺好。您觉得应该如何选择比较好?”

说实话,这位妈妈的困惑,我能理解。毕竟,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是绝大多数妈妈的心理,也是正确的。妈妈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经验,想给孩子们多一点建议,少走些弯路。但是,怎样才真是为孩子好呢?
我认为,在家长眼里的为孩子好,有时未必都是对的。比如,多年前,我身边的一位朋友想买房,我也劝她早点买,结果她妈说,买什么房子,以后找个有房子的人结婚,什么都有了。结果这位朋友至今未结婚,还在租房,说房价越来越高,买房太难了,后悔当初听妈的话。还有一例,当年她妈擅自做主给她订婚,让她嫁给她妈自认为不错的男孩,后来我出主意,不要听她妈的。她信我,于是“逃婚”,最终她在城里嫁给了一个彼此相爱的人。至今也结婚20来年了,过得很幸福。多年后说起这事,她妈说,哪知道社会发展这么快!当年幸亏没让女儿嫁给某某。

我举身边的例子,表达的意思是希望家长真正为孩子好,就少管一点,管太多,说太多,有时会影响孩子的决定的。家长只有放手,让他(她)自己去面对生活与工作,才能真正让孩子成长。每一个家长都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因此,越早放手,对孩子越有利。

在这里,我也给这位妈妈两点建议:

一是对于职场,无论是私企还是体制内,尊重孩子的选择。现在的孩子,有谁能保证能在一个单位干到底的?像我这个“70后”,也跳槽过N个单位,光媒体单位就有七八家。后来,我采访一位著名专家,她也跳槽过七八家单位。当我和她聊起这事,她说,适合自己的职业的才是好的,如果不去尝试,就无法更好地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今,她是一行业大咖。体制内的工作与体制外的工作确实是有区别的,也各有优势。因此,让孩子自己权衡,再做决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再说,年轻是最好的资本,即便选择错了,也容易再次选择。

同时,也不知道这位妈妈是从哪里得知,女孩子学理工专业,不如男孩子在职场上吃香、性别歧视以及吃专业路线的青春饭。身边学理工专业的女生在职场上并不比男生差,有的女生甚至比男生还拔尖。因此,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也不要过早下结论。在职场上,优秀的男生有,优秀的女生同样也是有的。这需要家长对孩子多一些信心!

二是对于婚姻。婚姻的幸福与远嫁无关,与距离无关。婚姻的幸福与遇到的人、与自己经营婚姻的能力、智慧、性格以及两个人的兴趣、爱好、认知等有关。现在不少家长总喜欢用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实则是不可取的。

在文末,我就用康德·卢俊和托·富勒的话与大家共勉。 康德·卢俊说,不要对孩子过早做出好与坏的评价。托·富勒说,要从自己孩子身上得到幸福的人才真正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