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二讲 苏美尔文明与世界古文明(下)

 陈之秀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六、天文

日本学者饭岛忠夫提出:泥板文书中所见巴比伦星占学,有些内容与《史记.天官书》相似,并在公元前4世纪传入希腊;中国的二十八宿与巴比伦、印度的同类体系同出一源;巴比伦、印度也又与中国古代相似的木星(岁星)纪年法;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如圭表、漏刻、浑仪等,与古代西方诸国相似。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巴比伦星占文献中的三环星盘与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图”相似。

郭沫若认为,分野说创制于巴比伦。而古埃及星占学中也有以天区与地上各国对应之法。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认为,古代中国天文学体系中有十二辰与十二次,皆为对周天黄赤道带之十二等分,与西方的黄道十二宫极为相似,而黄道十二宫之制创始于古巴比伦。在十二辰名称中,甲骨文“卯”字与狮子宫的符号“绝相类似”;“巳”,古文作“子”,对于双子宫;“申”与双鱼宫符号同为“一线联结二物之形”;“酉”,本为壶的象形,对于宝瓶宫;天蝎宫对应尾、心、房三宿;天秤宫对应氐、亢二宿等。

虽然十二辰的方向与十二宫相反,但与十二辰对应而方向相反的十二次,却与十二宫方向相同。而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是由古希腊人传入印度的。

古代中国、印度、埃及、波斯、阿拉伯各国都有二十八宿体系,至于其源头,主要有巴比伦、中国、印度三说。

所谓“二十八宿”,即位于赤道或其附近的星座所构成的环带。李约瑟认为源自巴比伦,而郭沫若、竺可桢和夏鼐认为起源于中国。但后来,竺可桢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接受了巴比伦起源说。

现代学者反对巴比伦起源说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迄今还没有在古巴比伦的天文学文献中发现二十八宿的确切证据。在楔形文泥板书中,从来没有发现二十八宿表。”(夏鼐语)

江晓原认为,在巴比伦塞琉古王朝时期,除十二宫外,还有一套天球坐标,即以三十一颗恒星构成参照系,描述月球及行星位置,其黄经分布很不均匀,恰为中国二十八宿距星系统最显著的特点;从二十八颗距星(“标准星”)来看,其黄纬比赤纬更加吻合,但二十八宿距星的黄纬比三十一颗标准星分布更宽;巴比伦在描述天体位置时,不用角距离,而用“腕”和“指”(1腕为30指),与中国“丈”、“尺”、“寸”相同,虽中国在二十八宿系统中用“度”,但也是长度而非角度。三十一标准星与二十八宿距星中有6颗星重合,约占20%左右。唯一不同的是:三十一标准星多为著名亮星。

1955年,卷帙浩繁的《楔形文天学史料》与《晚期巴比伦天学及有关史料》分别由奈格堡与萨克斯编辑出版,为巴比伦天学与古代中国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即数理天文学的研究。

所谓巴比伦,不是指一个国家,而是指一个地区,即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当地的古文明可上溯至公元前4000年的苏美尔人。西方学者将巴比伦天学分为四个时期:旧巴比伦王朝、卡西特王朝与亚述王朝、新巴比伦王朝至迦勒底王朝、波斯及塞琉古王朝时期。有一份长达21年的金星伏、现表,始于汉穆拉比王之后160年。而在公元前314年至前64年的塞琉古王朝时期,已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数理天文学体系,内容涉及太阳运动理论、行星运动理论、天球坐标、月运动、置闰周期、日长等问题。

1、太阳运动理论:巴比伦星历表中有太阳运动表,记载着每月太阳所在之黄道宫、该月合朔时刻太阳在该宫中的度数、太阳该月运行中所经过的黄经度数等内容。表中出现了二次差分,并形成折弦函数,表现出太阳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太阳运动表所描述的是公元前500年时的天象,而中国是道公元600完成的刘焯(音卓)《皇极历》中才出现第一张太阳运动不均匀性改正表。

2、行星运动理论:在塞琉古王朝及与之约略同时的西汉王朝,都十分重视行星运动的周期及运动状况的数学描述,而且所犯错误也相同——认为金星与水星的恒星周期都是一年。在行星运动的数学描述上,巴比伦人大为领先,如将水星运动分为六个阶段,出现三次差分。而中国到《皇极历》和《大业历》(公元608年)才出现类似方法,但没有变加速。根据一份木星逐日黄经及差分表推断,巴比伦人早已使用非线性内插法,而中国自《皇极历》开始才出现了非线性内插法中阶次最低的二次内插法。

3、天球坐标:前面已经讲过。

4、月运动:在这方面,中国与巴比伦差异很大。中国重视“朔”,巴比伦重视“朏”,以朏为月始。关于交食周期,巴比伦发现了著名的“沙罗周期”,N(朔望月数)取223M(交点年数)取19,而中国N135M11.5,此后又提出过20多种交食周期,知道关于1199年《统天历》种才出现了“沙罗周期”,但也只是多种交食周期中的一种,没有什么特殊地位。

5、置闰周期:阴阳合历中,为调和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关系,必须采用置闰法。公元前431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默冬宣布了197闰,故称“默冬章”。而从巴比伦星历表来看,早在公元前500年——前400年间就已使用这一周期,中国则自公元前589年就掌握了这个周期。此后又提出600221闰和339144闰等周期。公元665年后,中国放弃了对闰周的推求,但中国的《太初历》已提出了更为合理的置闰法则——无中气之约置闰。所不同的是,巴比伦人不仅用197闰安排置闰,还用它推算每年的两分两至时刻以及天狼星偕日升、偕日落时刻等。

6、日长问题:巴比伦人已知日长随太阳黄经而变,有的星历表给出了一年中不同时间的太阳黄经及对应的日长,但不太准确;中国后汉的《四分历》(公元 85年)也曾列表给出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之日的太阳赤经及此日的日长,只是使用赤道坐标与巴比伦不同。

江晓原认为,以上证据说明巴比伦天文学与中国天文学是两个独立起源的体系,且认为中国天文学可能受到巴比伦的影响,并由印度随佛教传入。而老王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中国天文学早在佛教从印度传入之前就已经很发达了,它与巴比伦早期的苏美尔文明(希腊文明)有着同源关系,通过苏美尔文明(希腊文明)影响世界各古文明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