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交大论文:新加坡是如何应对高单身率的?以及对中国有什么启示?

 skysun000001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一、研究背景


在过去40年里,晚婚和不婚的趋势几乎已经成为东亚和东南亚所有国家的特点。学界对此也展开了丰富的研究,认为这种趋势与人口结构、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变化有关,这些变化影响了婚姻和生育的预期成本和收益,具体包括:

教育机会的扩大为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她们不再需要依赖男性实现了经济独立;该地区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可能也导致人们在选择婚姻伴侣时越来越谨慎;随着养育子女的费用日益增加以及女性面临的全职工作所需时间和母亲角色产生的冲突,可能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不结婚

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SDT)作为人口学领域的经典理论,揭示了欧洲国家在社会结构变化、文化力量冲击以及个体化发展背景下,婚姻、家庭和生育模式的重构,在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转型中分析出人类生育行为的新变化。

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特点包括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婚前性行为和同居;婚姻中的个人主义;对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的高度重视;减少想要孩子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非婚生育;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随意和多重约会关系。

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所强调的因素是否在东亚国家存在?是否有助于解释当前的晚婚和不婚趋势?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介绍Gavin W.Jones及其合作者于2013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期刊发表的文章Understanding high levels of singlehood in Singapore,文章通过访谈法探究单身率在新加坡华人人口中如此之高的原因,并得出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适用于解释新加坡高学历单身者的情况


本文最后介绍了新加坡政府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单身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并分析了新加坡案例对我国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在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期间,对30名年龄在30岁至44岁之间、有着不同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的未婚华人(15名女性和15名男性)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

访谈内容包括他们的教育、职业、生活安排和其他背景信息,对职业的态度,婚恋方面的个人经历,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应对单身的策略,对政府举措和私人婚介的看法等。受访者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法从几个人的联系人中招募,以期找到年龄、收入、职业和教育水平方面的多样化群体。

三、研究发现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个人主义倾向增长和对婚姻态度改变导致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华人推迟结婚。
1、个人主义倾向的增加
首先单身人士优先考虑的是职业发展、经济稳定和物质成功而不是婚姻和生育,比起婚姻他们更重视自由和独立,男性受访者往往更重视充分享受社交生活的自由而不是赡养家庭的义务,而女性受访者则更强调独立做出决定的自由,以及在免于承担家庭责任的自由——尤其是不用照顾丈夫、孩子和做家务方面。

其次在新加坡,个人对婚姻的决定权显著增加,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很弱,只有少数受访者提到了家庭关心他们的婚姻状况。社会对于单身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个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结婚、何时结婚、与谁结婚,与这种自由相伴而来的是晚婚和不婚。
2、婚姻态度的转变
第一,对婚前性行为和同居接受程度的增加。婚前同居在新加坡不是一种传统行为,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情侣关系已经被许多单身人士接受,在30名受访者中有20人认为同居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对理想婚姻态度的转变。虽然婚姻仍然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对于那些超过平均结婚年龄的单身女性,不再认为婚姻是必须的;

第三,生育态度的转变。对一些新加坡人来说生育是独立于婚姻的行为,接受非婚生子的理念也是推迟婚姻和单身的重要因素;

第四,离婚的影响。新加坡不断上升的离婚率让一些单身人士不愿结婚,以免遭受婚姻破裂的痛苦。有7位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很多已婚朋友或亲戚都有严重的婚姻问题,陷入了不幸的婚姻或已经离婚,这削弱了他们的结婚意愿;

第五,经济方面的考量。与婚姻相关的感知成本比如婚礼、住房和抚养孩子成本的不断上升,已经成为新加坡单身人士结婚的一大重要障碍,经济稳定被认为是结婚的先决条件之一,尤其是单身男性在积累了一些资本之前,他们不愿意结婚。而单身女性对待嫁给收入前景较差的男性越来越谨慎;

第六,上嫁婚配的传统带来的婚配僵化。女性倾向于嫁给比自己年长、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而男性更喜欢比自己年轻、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这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男性面临着“婚姻挤压”,3位事业成功的女性受访者都坦言想嫁一个社会经济地位平等或是更高的男性,因为她们希望能保持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不想因为自己能力太强而给伴侣带来压力。


四、新加坡政府的政策



新加坡政府认为不断上升的单身率和不断下降的结婚率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因此也制定了不少政策来促进婚姻。


1、住房政策
新加坡住房政策的目标是维持一个以拥有产权房为基础的稳定社会,新加坡85%的人口住在政府提供的住房(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简称HDB),对单身人士来说有年龄要求,必须年满35岁才有资格购买这种政府补贴的住房。

这类住房通常需要登记排队等待。有坚定意向结婚的未婚男女可以随时申请并进入等待名单(waiting list),但未婚夫/未婚妻不允许更换,如果更换需要重新排队。

在新加坡联合单身计划(Joint Singles Scheme)下,2到4位新加坡单身公民可以在共同购买一套公寓,但这只提供给35岁以上的未婚或离婚人士。总而言之,新加坡政府的住房政策鼓励人们结婚。

2、政府直接参与婚介

在新加坡,传统相亲介绍模式已经逐渐失效,同时单身者面临着工作时间长而导致社交机会有限的困境。新加坡政府于1984年成立了社会发展小组(Social Development Unit),帮助大学毕业生交友,之后又成立了社会发展服务处(Social Development Service)帮助教育水平较低的人交友。

2009年,这两个组织合并成立了社会发展网络(Social Development Service,简称SDN),它主要负责宣传各种相亲和联谊活动,以及管理各种相亲和联谊机构。

通过SDN建立的网站(Love Byte),会员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资料和相册并进行在线沟通,网站还提供了各种有关时尚技巧、约会构思等信息分享。

政府还制定了提高当地相亲和联谊机构行业标准和专业化的举措,主要通过伙伴关系基金(Partner Connection Fund)和SDN信任认证方案来实现。



五、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政府认为低生育率和高未婚率是棘手的问题,因此设计了一套比其他东亚国家更全面的促婚姻政策,包括住房政策、政府直接参与婚介等。

但目前尚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新加坡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能有效提升结婚率。未来我国的研究或许可以从探究这些政策的有效性评估入手。

此外,我国可以参考新加坡的住房政策及政府参与婚介行为,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并有利于提高结婚率的政策建议,并对促结婚政策进行及时的政策评估,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实证基础。

参考文献:Jones, G. W., Zhang, Y., & Zhi, P. C. P. (2012). Understanding high levels of singlehood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43(5), 731-7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