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肃杀的秋风中,有一只野兔和喜鹊对望,这个眼神从1061年便被定格于画面中,但在今天依旧鲜活。我们亦一次次凝望这幅画,试图寻找眼神交汇的时刻,却只能做个旁观者,旁观这场秋风的呼啸与生命的对视。今天,我们再次翻开崔白的『双喜图』。 崔白,字子西,濠梁(安徽凤阳)人。他在宋仁宗(1022-1063)时期入北宋翰林图画院,任艺学,习绘事,善画花卉翎毛,尤其擅长描绘枯荷水凫、秋蓬野雁之趣,是十一世纪最为人称道的画师之一,与盛极一时的北宋郭熙山水双峰并峙。 崔白的画风接续五代,崇尚对花鸟自然之状的真实表现,因而不仅精于对禽鸟本身的描写,同时善于营造浑然天成的自然场景,供禽鸟悠然其间,极富逸情野趣。他不同于其他画师极力展现花鸟完美的状态,将其刻画的完美无瑕;而是将注意力聚焦于枯蓬秋叶,以花木的衰朽之美反衬生命的顽强与天然。 有关崔白传世的画作,如今以趋近全景的大幅花鸟画最为卓著,画面以趋近山水画的格局与构图,展现出充满魄力、意态传神的撼人画面。『双喜图』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在画面右侧的枯枝上留有「嘉佑辛丑年(1061)崔白笔」款署,据推测可能是崔白六十岁左右所绘。 作为北宋花鸟画的问鼎之作,『双喜图』中描绘了一场生动的「对峙」:依据巧妙的构图设计,观者面对画面时,视线首先关注位于「画眼」的兔子,而后随其回首的姿态,自然而然向右上角探望,由此产生「动势」。为了均衡这种动态,崔白在右侧安置向左生长的枯木,再以枝条舒展将注意力汇集于顶端的喜鹊,至此使观者的视线形成S形转动,展现古典艺术的律动美感。同时,兔子与喜鹊的眼神跨越广阔空间,极具「写意」之妙。而细笔描绘的动物与粗笔写就的坡石、蓬草更流露出随类赋形的笔墨趣味,如北宋『宣和画谱』谓之:“(崔白)善画花竹羽毛,芰荷凫雁,道释鬼神,山林飞走之类,尤长于写生,极工于鹅。所画无不精绝,落笔运思即成,不假于绳尺,曲直方圆,皆中法度。”这样一位画技超凡之人,个性亦疏阔不群,宋神宗时他辞去画职,归园田居,而其作品随后已然影响了吴元瑜与再之后的徽宗赵佶,最终成为宣和画院花鸟风格的先声。 Cui Bai's Flower and Bird

183.1x109.8 cm | 绢本设色 

138.1x52.3 cm | 绢本设色 

106.5x51 cm | 绢本设色 

25.5x101.4 cm | 绢本设色 

149.1x95.5 cm | 绢本设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