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漫谈 | 一味盲目热捧“中国情人节”只会培育出畸形的消费文化

 seawn 2022-08-03 发布于上海

全文共1560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原文刊登于《东方早报》2012年8月23日  

七夕·七夕漫谈

一味盲目热捧“中国情人节”

只会培育出畸形的消费文化

今天是传统的七夕节。今夜,一对对情侣将享受浪漫的“中国情人节”。可是,七夕节究竟是何时起源?有哪些民俗?又有什么经典仪式?

“七夕节的回归,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自我,开始具有民族自信。”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鼓励年轻情侣浪漫过七夕,但他提醒,传承和发展七夕,不要背离传统节日的传统内涵。

东方早报:请谈谈七夕节的起源与文化背景。

田兆元:这个节日应该源于我们祖先的星辰崇拜,牵牛星最早掌管土地山河,而织女星则掌管瓜果生产,到了汉代,牛耕技术出现并普及,牵牛星又被赋予了农耕的意义,同时,织女星也具有纺织职能。民间对牵牛星与织女星崇拜,与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息息相关。

除了星辰崇拜以外,我国传统中的阳数吉日崇拜也是七夕节的另一个重要起源。比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这类两个阳数相遇的日子要进行祭祀。这几个日子中,介于其中的七月初七符合中庸之道,最吉利。我们传统中非常讲究阴阳和谐,在这阳刚的一天,大家会吃汤饼、稀粥这类含水量比较大的食物,因为水主阴柔,正好调和。后来这个节日慢慢演变成女性化的节日,也与阴阳调和的思想大有干系。

东方早报:七夕节最早的节俗包括什么内容呢?与爱情有关么?

田兆元:七夕节一开始并没有强调爱情因素,而是对生产行为的乞愿。根据《西京杂记》所记载,汉代已出现彩女在七月初七当天穿七孔针乞巧的习俗,但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并无关系。

事实上,乞巧作为一个仪式,始终是七夕节最核心的节俗,妇女在这一天会穿七孔针,向织女祈愿,保佑自己心灵手巧。此外,一家人还在庭院供奉瓜果,如果有小蜘蛛爬到瓜果上结网,则说明是吉兆。梁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这个传统从那时开始便一直沿袭下来,没有太大的改变。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直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牛郎和织女之间才首次被赋予了相思之意,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则产生得更晚,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和任昉的《述异记》对此终于有了比较详细的演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中,描述七夕这天,民间要打扫庭院,供奉酒果,洒香粉,以迎牛郎和织女两个星神相汇,可以说,大致在魏晋时期,七夕才开始拥有爱情的内涵。

东方早报:现在的七夕节一般被解读为“中国情人节”,商家也在不断地造势。

田兆元:说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当然也无可厚非,但过度强调这个节日的爱情成分,则掩盖了这个节日的另一层重要内涵。“乞巧”表达的是古代中国人对精耕细作的重视,手工业衰落后,当代中国人越来越缺乏对心灵手巧的认知,以致我们的制造业如此粗放,产品如此粗糙,因此在今天,“乞巧”对我们而言依然有意义。不论是中、西情人节,如果人们既不了解文化背景,又不熟悉其习俗,一味盲目热捧,最终只会培育出畸形的消费文化。

东方早报:七夕如何健康地传承、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田兆元:传承七夕节,不应抛弃其固有的民俗内涵,当然,乞巧节俗与爱情的表达并不矛盾,比如我们可以鼓励七夕这一天,女孩子亲自制作绣球、手帕等信物,送给心上人,一体现了女子的心灵手巧,二也传达了爱情主题,我想比单纯送玫瑰送巧克力更有韵味和价值。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2012年8月23日  

    图片来源:网络

1.七夕·漫谈 | 牛郎织女为何三年就分手?——七夕节俗演变

2.七夕·漫谈 | 还在把七夕过成情人节?那你试过传统的乞巧吗?

3.游红霞 田兆元 | 妈祖信仰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与实践机制——谱系理论的视角

4.游红霞 | 孟姜女的故事为何在上海松江“落根”?

5.田兆元 游红霞 | 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的传统节日传承为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