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8年华县少华中学师生在罗纹河浪铁砂的记忆

 华州文史荟萃 2022-08-04 发布于北京
大炼钢铁运动的记忆
作者:邵拉雄

小时岁月醉金梦,人生奋斗正启程。

1957年秋,我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揣着金色的梦想,由时村初中班转入少华中学,编在五九级壬班,也就是最后一个班(第九班)。从入学到毕业,我在少华中学两年时间,记事很多。但记忆最深的是参加大炼钢铁运动。


少华中学坐落在华县城东侧,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是规模大,房子多,老师资历高,学生能力强。

1958年的少华中学 邵拉雄绘

少华中学校门朝西,与咸林中学隔巷相望。进县城北门向南200米,由三门巷巷道登上10个台阶,便是挂着“华县第一初级中学”牌子的学校水泥大门。再登上26级石条台阶,才到学校平均高度。当时,少华中学占了城东除文庙(粮局)外的所有地盘。校内设有校长办公室、教员预备室、总务室、语文院、数学院、女生院、师生灶、茶水灶和10多排教室。城墙东还有一个约有8个篮球场大的操场,每次开大会,千余师生集合在操场台前。台上安有麦克风和高音喇叭。这些都是我这个山里娃从未见过的。特别是高而厚的城墙上那座测量台,更是稀奇。下午吃过饭后,我和几个好奇的同学登上城墙,仰望高耸入云的测量台,放眼繁花似锦的华县城区,好不开心。忽然,听到韩主任大声喊我们下来,批评我们不懂规矩,缺乏安全意识。

1958年上半年,学校按地域重新编班,五九级编了8个班,以数字为序。我们柳枝、莲花寺的学生编在五九级七班。下半年就开始了大炼钢铁运动,为全国实现1070万吨钢铁而奋斗。9月,人民公社化,柳枝、莲花寺合并为华锋人民公社。我们五九级七班除了来自华锋人民公社的学生,还有高塘塬上的刘青义、张进宝、张五福等三位同学。

华县钢铁生产庆功会 自区党史

我们曾到杨家山上抬过一次铁矿石。那天黎明,我们披星戴月从学校出发,向东南方向,经过李家湾、肖家场、刘家河一带的竹园,林鸟声声,流泉淙淙。从天桥过了罗纹河,来到了小敷峪口。这时,太阳已从东方升起,虽然峪口还见不到阳光,但西边的少华山山峰已戴上了金色的光环,灿烂辉煌。只见小敷峪口群山沸腾,河水欢唱;不很辽阔的平地上,不见庄稼,一座座炼钢炉巍然屹立,机声隆隆,炉火熊熊,人山人海,一片热火朝天的炼钢场景。我以前上学时,常过峪口,从未在此见过这般壮阔景象。

我们重任在肩,不敢在此久留,迅速穿过人海,顺着东山坡新开挖的盘山路,一鼓作气登上杨家山。昔日只有五、六户人家的杨家山,当时也成了矿区,铁锤叮当响,号子震山岗,工人们挥汗如雨采矿忙,铁矿石码三大堆放在场。站在山头方亚楠关中平原,如锦如缎,渭河东流,似银白飘带,缠绵在锦缎之上。多么壮美啊!我看的入了神。“先生,别傻看了,做啥来了,游山玩水来了?赶快打道回府吧,还有一二十里路哩!”原来是同学(姓尹)在催我。我一下子回过神来,急忙和他一起挑了一块三四十斤重的铁矿石装在带来的竹笼里,用木棍拾起放在肩上,顺原路下山。

我俩都只有十五岁,个子皆瘦小,但谁都不想落后,下山路上争着换抬前头。我俩用了半天时间,走了三十多里路,才把这块铁矿石抬回学校,堆放在大操场西北角的炼钢炉旁。这里已放了许多铁矿石,看来不少同学都比我们回来的早。

没过几天,全校停课,全力以赴投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我们被安排去罗纹河浪铁砂。罗纹河一下火了,农民、机关干部、学校师生,还有石碴厂监狱犯人……男女老少,千军万马,都在罗纹河浪铁砂。少华中学五九级六、七、八班依次排在罗纹桥北沙河里。八班挨着莲花寺监狱犯人,第二天,警察在河中插了一块“警戒线”的牌子,以示警戒。

那时候,河水盈尺,清澈透亮,潺潺有声。同学们带着簸箕、脸盆、铁锨等工具,先从河里挖出细沙倒入簸箕,然后在水中晃动簸箕,让流水冲走沙子,最后将留在簸箕底部的黑色铁粉倒入脸盆。各班每天有人负责每个同学浪的铁砂斤两,并上报给学校,由学校进行评比竞赛。最突出的是五九一班的阮自新同学,一天浪了100多斤铁砂,上了学校简报。

华州罗纹河 刘焕民摄

此后,同学们每天天不亮就从学校动身,步行赶到罗纹河。五九六班的王莲巧、张建国同学拿着铁皮话筒,高挽裤腿,站在桥头大声动员。同学们争先恐后跳进河里,踏碎金波银浪,开始了一天紧张的浪铁砂。记得刘青义同学还创作了诗歌,写在我们班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罗纹河,哗啦啦,罗纹河英雄浪铁砂……”(未完待续)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