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们说到,齐国公然欺负鲁国和卫国,作为盟主老大哥,晋国派郤克为统帅发兵攻打齐国。这一仗郤克打的那叫一个畅快,差一点就把齐顷公给抓了俘虏,最后齐国低头认怂,郤克受辱的恶气也就此出了个干净。 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587年,郤克身体有点吃不消了,临退之前,在他的极力推荐之下,本来在晋国位置不是很高的栾书,接替了郤克,做了执政大臣外加中军将。 虽然在接班之前,栾书的地位不是很高,可他的资历还是很老的,早在郤缺接替赵盾执政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下军佐的位置了。这些年来栾书一直兢兢业业的干活熬资历,终于得到郤克的赏识,做到了执政大臣的位置。 现在是大权在握了,可要真正得到大家的认可,那还是要干出点成绩才行的。就在栾书执政的第一年,楚国的两个小弟郑国和许国发生了矛盾,双方因为边境问题起了摩擦。 这可是个机会,栾书就打着为许国讨公道的名义,亲自统兵南下攻打郑国。这个时候郑国和许国正分别派人去楚国诉讼,可能是看到晋国有意帮助许国,为了防止许国脱离自己,楚共王就宣布郑国败诉。这下子郑悼公不开心了,他派人出使晋国,同晋国结盟了。 到了这个时候,楚共王才明白过味来,原来自己被晋国给耍了。这口气不能忍,他下令叫令尹子重发兵攻打郑国。看楚国大军压境,郑悼公很理直气壮的向新大哥晋国求援。 那一日,还是栾书亲自统兵,带领晋国的主力部队南下,就同子重的楚军展开了对峙。子重这次出兵的目的,是为了欺负郑国,看眼前的晋军也不是好欺负的样子,他就避开锋芒撤走了。 栾书这次兴师动众的,不想白跑一趟,就顺便攻击楚国的另一个小弟蔡国。眼瞅着蔡国要危险,楚国的公子成和公子申分别率领两路大军前来助阵,大战是一触即发。 当时啊,很多晋军将领都主张要狠狠的打击楚军,只有荀首、士燮和韩厥这三个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态度还很坚决。我们这次出兵的目的是为了援救郑国,现在楚军退走,我们的目标已经达成,这才顺便攻打蔡国。如果我们同眼前两路楚军交战,想战胜他们,我们也肯定会疲惫不堪,还会激怒楚国人,这里可还是楚国的地盘,愤怒的楚国人要是出动主力部队来攻,我们是没有取胜把握的,不如见好就收吧。栾书最后听从了三人的意见,率领大军班师回国。 事后有人就问栾书,圣人说兼听则明,您这次手下十几位将领,只有三位主张不战,您为什么不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 栾书认真的回答这位,圣人的话不是这么听的,如果双方的意见都很有道理,那确实应该听从多数人的,如果一方特别合理,就没必要看另一方的人数了,荀首、士燮、韩厥三个人分析的透彻有理,自然是听他们的了。 这一次交锋,楚国又落了下风,楚共王自然是不会甘心。公元前584年的时候,楚国再次发兵攻打郑国。这一次晋国再次出手,非但自己出手,还联合了齐、宋、鲁、卫、曹、莒、邾、杞几个国家组成联军,浩浩荡荡的来救郑国,面对这么强大的联军,楚军再次落了下风,非但这样,就在楚国的后方,也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原来啊,楚军主力部队出动以后,东边的吴国动手了,吴王寿梦发兵偷袭楚国的后方,这让在前方带兵攻打郑国的令尹子重,不得不仓促的回军援救本国。非但这样,在之后的日子里,每当楚国的子重和子反率军北上的时候,吴国都会来偷袭,让楚国的局面十分被动。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奇怪了,讲了这么长时间的春秋历史,好像那个吴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看意思应该是个不起眼的小国才对。可一个小国,怎么就突然拥有了攻击楚国的实力哪?关于吴国的来历,还有吴国的崛起原因啊,我们就在下一期详细讲上一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