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算法-我的第一本算法书(一)

 小仙女本仙人 2022-08-04 发布于北京

算法:算法是计算或者解决问题的步骤

算法运行时间:可以使用“步数”来描述运行时间。“1步”就是计算的基本单位。通过测试“计算从开始到结束总共执行了多少步”来求得算法的运行时间。

以排列整数顺序为例:

试着从理论层面求出选择排序的运行时间。选择排序的步骤如下:

① 从数列中寻找最小值

② 将最小值和数列最左边的数字进行交换,排序结束。回到①

如果数列中有n个数字,那么①中“寻找最小值”的步骤只需确认n个数字即可。这里,将“确认1个数字的大小”作为操作的基本单位,需要的时间设为Tc,那么步骤①的运行时间就是n×Tc。

接下来,把“对两个数字进行交换”也作为操作的基本单位,需要的时间设为Ts。那么,①和②总共重复n次,每经过“1轮”,需要查找的数字就减少1个,因此总的运行时间如下。

 

 

 运行时间的表示方法:

求得了运行时间,但这个结果还可以简化。Tc和Ts都是基本单位,与输入无关。会根据输入变化而变化的只有数列的长度n,所以接下来考虑n变大的情况。n越大,上式中的n2也就越大,其他部分就相对变小了。也就是说,对式子影响最大的是n2。所以,我们删掉其他部分,将结果表示成:

 

 

 这就表示算法的运行时间与n的平方成正比。O这个符号的意思是“忽略重要项以外的内容”,读音同Order。O(n2)的含义就是“算法的运行时间最长也就是n2的常数倍”。

数据结构:数据存储于内存时,决定了数据顺序和位置关系的便是“数据结构”

链表:链表是数据结构之一,其中的数据呈线性排列。在链表中,数据的添加和删除都比较容易,而数据的访问比较耗费时间。

链表的概念图:

 

 

 

Blue、Yellow、Red这3个字符串作为数据被存储于链表中。这里,每个数据都有1个指针,它指向下一个数据的存储地址。(链表的数据一般是分散存储于数据中,无须存在连续的u空间中)

因为数据是分散的,故,若想访问数据,只能从第一个开始,顺着指针指向一一往下访问(顺序访问),如图中,想要访问Red,就一定会从Blue开始访问。

如果想要添加数据,只需改变添加位置前后的指针指向即可。(比如在Blue和Yellow之间添加Green)

①首先将Blue的指针指向Green

②再将Green的指针指向Red

 

 

删除数据时:(比如删除Yellow)

①将Green的指针直接指向Red

虽然Yellow本身还存储在内存中,但是不管从哪里都无法访问这个数据,所以也就没有特意去删除它的必要了。今后需要用到Yellow所在的存储空间时,只要用新数据覆盖掉就可以了.

对链表操作所需的运行时间:将链表中的数据量记为n。访问数据时,需要从链表头部开始访问查找(线性查找),如果目标数据在链表最后,则所需时间为O(n)。添加数据和删除数据与链表数据量无关,故为O(1)。

扩展链表:

①循环链表:循环链表没有头和尾的概念。想要保存数量固定的最新数据时通常会使用。

 

 

 双向链表:设定指针为两个,并且分别让它们指向前后数据,这就是“双向链表”。(可从前往后和从后往前遍历数据,相对于单向链表更为方便)。

但是双向链表存在两个缺点:

①指针数的增加会导致存储空间需求增加

②添加和删除数据时,需要改变更多指针的指向

 

 

 

数组:是数据呈线性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在数组中,访问数据十分简单,但是添加和删除数据比较耗费时间。

数组的概念图:

 

 

 数组按顺序存储在连续的空间内,故每个数据的内存地址(在内存上的位置)可以通过数组下标算出,可以直接访问目标数据(随机访问)。

如果我们想要访问Red。如果使用指针就只能从头开始查找,但在数组中,只需要指定a[2],便能直接访问Red。但如果想在任意位置上添加或者删除数据,数组的操作就要比链表复杂很多。(比如将Green添加到第二个位置上)

①在数组末尾确保有需要增加的空间

②将想要添加数据位置之后的数据一个个往后移一个空间

③将数据放入

这样就完成了数据的添加操作。

若先删除数据,比如Green,则:

①删除目标数据Green

②将目标数据之后的数据依次往前移一个空间

③删除最后数据之后多余的空间

 

 对数组操作所需的运行时间:将数组中的数据量记为n。访问数据时为随机访问,故运行时间为恒定的O(1)。删除或者添加数据时,与数组数据量有关(需要往前或者往后移动目标位置之后的数据),故运行时间为O(n)。

 

总:在数组和链表中,数据都是呈线性排列。在链表中访问数据比较复杂,添加和删除数据比较简单;而在数组中,访问数据较为简单,添加和删除数据较为复杂。

 

 :栈也是呈线性排列的数据结构,但在这种数据结构中,我们只能访问最新添加的数据,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结构。

栈的概念图:

 

 入栈:(添加数据)

 

 出栈:(删除数据)

 

 与链表和数组一样,栈的数据也是线性排列,但在栈中,添加和删除数据只能在一端进行,访问数据也只能访问到顶端的数据。想要访问中间的数据时,就必须通过出栈操作将目标数据移到栈顶。栈只能在一端操作这一点看起来似乎十分不方便,但若只需访问最新数据,使用起来就很方便。

队列:队列中的数据也呈线性排列。与栈有些相似,但队列中添加和删除数据的操作分别是在两端进行的。在队列中,最先进去的数据最先被取出来,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的结构。

队列的概念图:

 

 入队:(添加数据)

 

 出队:(删除数据)

 

 

 

 在队列中取出(删除)数据时,是从最下面,也就是最早入队的数据开始。

与栈类似,队列中可以操作数据的位置也有一定的限制。队列中,数据的添加和删除在两端进行,队列不能直接访问最新和中间的数据,必须通过出队操作将目标数据变成首位后才能访问。

哈希表:哈希表存储的是由键(key)和值(value)组成的数据,使用哈希表可以使数据的查询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一般来说,可以把键当成数据的标识符,把值当作数据的内容,键值不可重复)

如图,若用数组的方式存储数据,这里键是人名,值为对应的性别。

 

 这里数据量越多,线性查找耗费的时间就越长。故由于数据的查询较为耗时,所以此处并不适用使用数组来存储数据。若使用哈希表(如图):

使用哈希函数(Hash)计算人名的键,也就是字符串的哈希值,再将哈希值对数组长度求余。

字符串"Joe"为4928,4928 mod 5=3;

字符串"Sue"为7291,7291 mod 5=1;

字符串"Dan"为1539,1539 mod 5=4;

字符串"Nell"为6276,6276 mod 5=1(若发生位置冲突,则在可对应位置处使用链表);

字符串"Ally"为9143,9143 mod 5=3;

字符串"Bob"为5728,5728 mod 5=3;

 

 此时,若想查询“Dan”的性别,只需通过算出“Dan”的哈希值,再对5求余便能找到所存储的位置,若发现相应位置存储的不是"Dan",则需要对该位置的链表进行线性查找,即可。

 

 

 可知道"Dan"的性别为男,查找"Ally"也是如此。

 

 

 

 "Ally"性别为女。

在哈希表中,我们可以利用哈希函数快速访问到数组中的目标数据。如果发生哈希冲突,就使用“链表”进行存储。这样一来,不论数据量为多少,都可以灵活应对。如果数组空间太小,使用哈希表的时候就容易发生冲突,线性查找使用的频率也会更高。反过来,若数组的空间太大,就会出现很多空闲的空间位置,造成内存的浪费。因此,给数组设定合适得空间非常重要。

补充说明:

在存储数据中,如果发生冲突,可以利用链表再已有数据的后面插入新数据来解决冲突。这种方法被称为“链地址”法。

除“链地址法”以外,还有几种解决冲突的方法。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开放地址法”。这种方法是指当冲突发生时,立刻计算出一个候补地址(数组上的位置)并将数据存进去。如果仍然有冲突,便继续计算下一个候补地址,直到有空位置为止。可以通过多次使用哈希函数或者“线性探测法”等方法计算候补地址。

:堆是一种图的树形结构,被用于实现“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s)”。“优先队列”是一种数据结构,可自由添加数据,但取出数据时要从最小值开始按顺序取出。在堆的树形结构中,各个顶点被称为“结点(node)”,数据就存储在这些结点中。

堆的示例如下:

 

 结点内的数字就是存储的数据。堆中的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树的形状取决于数据的个数。另外,结点的排列顺序为从上到下,同一行里则为从左到右。

在堆中存储时必须遵守这样一规则:子节点必定大于父节点。因此,最小值被存储在顶端的根节点中。往堆中添加数据时,为了遵守这条规则,一般会把新数据放在最下面一行靠左的位置。但下面一行里没有多余的空间时,就再往下另起一行,把数据加在这一行的最左端。

添加数据:(添加数据5)

①把数据放在最下面一行靠左的位置

 

 

②如果父结点大于子结点,则不符合上文提到的规则,因此需要交换父子结点的位置

 

 

③若存在②情况,交换父子结点。重复这样的操作直到数据都符合规则,不再需要交换为止

 

 

 此时,往堆中添加数据的操作就完成了。

删除数据:(取出数据)

从堆中取出数据时,取出的是最上面的数据。这样,堆就能始终保持最上面的数据最小。

 

 

 但由于最上面的数据被取出,因此堆的结构也需要重新调整。

①(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将最后的数据(此处为6)移动到最顶端

 

 

②如果子节点的数字小于父结点,就将父节点与其左右两个子节点中较小的一个进行交换。

 

 

③重复②操作,知道数据都符合规则,不再需要交换为止。

 

 

这样就完成了从堆中取出数据的操作。

堆中最顶端的数据始终最小,所以无论数据量有多少,取出最小值的时间复杂度都为O(1)。另外,因为取出数据后需要将最后的数据移到最顶端,然后一边比较它与子结点数据的大小,一边往下移动,所以取出数据需要的运行时间和树的高度成正比。假设数据量为n,根据堆的形状特点可知树的高度为log2n,那么重构树的时间复杂度便为O(logn)。添加数据也一样。在堆的最后添加数据后,数据会一边比较它与父结点数据的大小,一边往上移动,直到满足堆的条件为止,所以添加数据需要的运行时间与树的高度成正比,也是O(logn)。

如果需要频繁地从管理的数据中取出最小值,那么使用堆来操作会非常方便。如狄克斯特拉算法,每一步都需要从候补顶点中选择距离起点最近的那个顶点。此时,在顶点的选择上就可以用到堆。

二叉查找树:(又叫二叉搜索数或二叉排序树)是一种给数据结构,采用了图的树形结构,数据存储在二叉查找树的各个结点中。

二叉查找树的示例如下:

节点中的数字便是存储的数据。此处以不存在相同数字为前提进行说明。 

二叉查找树有两个性质。

①每个结点的值均大于其左子树上任意一个结点的值。比如结点9大于其左子树上的3和8。

②每个结点的值均小于其右子树上任意一个结点的值。比如结点15小于其右子树上的23、17、28。

故二叉查找树的最小结点要从顶端开始,往其左下的末端寻找。反过来,二叉查找树的最大顶点要从顶端开始,往其右下的末端寻找。

添加数据:(添加数据1和4)

①从二叉查找树的顶端结点开始寻找添加数字的位置

②若比结点大则往右移,小则往左移

 

 

 

 

 

 

 

 

 删除结点:

①若需要删除的结点没有子节点,直接删除该结点(如删除结点28)

 

 

 

②如果需要删除的结点只有一个子节点,则先删除目标结点,再将子节点移动到被删除结点上的位置(删除结点8)

 

 

 

 

 

③如果需要删除的结点有两个子节点,则先删除目标结点,然后再被删除结点的左子树中寻找最大结点,最后将最大结点移动到被删除结点位置上。如果需要移动的结点还有子节点,就递归执行前面的操作。(删除结点9)

 

 

 

 

删除9的时候,我们将“左子树中的最大结点”移动到了删除结点的位置上,但是根据二叉查找树的性质可知,移动“右子树中的最小结点”也没有问题 

查找结点:(查找12)

①首先与二叉查找树的顶端结点开始查找,比顶端结点大则往右子树移动,继续重复操作,反之,则往左子树移动,继续重复操作。

 

 

 

 

 

 这样就找到了结点12。

可以把二叉查找树当作是二分查找思想的体现。因为它具有前面二叉查找树的那两个性质,所以在查找数据的时候或者寻找适合添加数据的位置时,只要将其和现有数据比较结果就可以知道往哪边移动。

比较次数取决于树的高度。所以如果结点数目为n,而且树的形状又较为均衡的话,比较大小和移动的次数最多就是log2n。因此,时间复杂度为O(logn)。但是,如果树的形状朝单向纵向延申,书就会变得很高,此时时间复杂度也就变成了O(n)。

补充说明:

有很多以二叉查找树为基础拓展的数据结构,比如“平衡二叉查找树”。这种数据结构可以修正状况不均衡的树,让其始终保持均衡状态,以提高查找效率。

另外,虽然文中介绍的二叉查找树中一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但我们可以把子节点数拓展为m(m为预先设置好的常熟)。像这种直接点数可以自由设定,并且形状均衡的树便是B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