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lentine's Day 下一站,翻身 作者:涓子 香港有首流行歌曲《下一站天后》,借用地铁报站,寓意少女成为天后的梦想即将实现。在深圳,有个地铁站,也有类似的站名,且更平民化,更充满凡俗的喜悦——“翻身”。 倘使坐上深圳地铁5号,听到地铁里的美好声线通知乘客“下一站,翻身”,定然是一种不错的体验。难怪常有乘客特意前往,对着站名膜拜祈福。 翻身站,位于宝安区翻身村创业一路与翻身大道交叉口西侧,站名正是来源于翻身村。 ![]() 翻身站地铁站 翻身村的先人们是从东莞、番禺、中山、珠海、惠州等9县市逃出来的难民,他们大多因为官匪严逼、欠债或是天灾人祸,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一块可以艰难生存的地方。20世纪初,翻身村所处的区域还是一片海滩,人迹罕至。1920年左右,一群人在海上打鱼为生,以船为家,他们捞水面漂流的树枝晒干取火,捕水中的浮游生物炮制为食。“水流柴”是对他们四海飘流,居无定所的形象概括。由于“水流柴”们的船不大,不能远洋捕鱼,只能沿岸近海捕捞,打到的鱼虾大多只能维持生计。在出海打鱼的同时,一些人又上岸,在海滩边“围基造田”,耕作种地,因此,这群人有了另一个名字:“基围佬”(广东话将男人称为“佬”)。到上世纪40年代时,“基围佬”大概有3200人,围基造田5000余亩。由于“水流柴”“基围佬”们是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这个聚居点不像深圳其他村落只有一两个大姓氏,而是姓氏众多,大家平等相处。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了宝安。1950年,前来这里的土改工作队开展工作时,惊奇地发现这一片区域竟没有一个名字。工作人员看到了他们翻身的光荣与喜悦,就将这片土地命名为“翻身乡”。“解放了嘛,渔民们翻身做主了,于是就叫翻身乡。”这片土地上的老人说。“水流柴”和“基围佬”们确实翻了身,没地的都分到了土地,从此与这座城市一起开启了乘风扬帆的伟大航程。 这样看来,“翻身”地名,确实有着“咸鱼翻身”的励志感,有着“翻身渔民把歌唱”的荣耀感。那些路过甚至专程前来的人们,在面对这个站名的瞬间,定然能感受到深深的鼓舞与振奋。那是来自开荒者们的精神传承,更是来自身处深圳、面向世界与未来的自信与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