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说说商业了,毕竟广州是千年商都。本篇一以贯之,只展示你少见乃至没见过的内容!2014年奥巴马访华时说:“225年前,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派出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开启了中美贸易的大门。”其实对大清王朝而言,新生的美国是个典型穷国,没有美国梦只有中国梦——到中国发财的梦,具体的口号是:“要发财到Canton”(中国广州英文名,在国外被广泛使用)。当时美国卖6便士一件的海獭皮,在广州卖100美金!因此到中国广州发财一时成为共识,并促成了“中国皇后号”之行:1784年2月22日,她在华盛顿生日这天满载美国货从纽约起航,历时188天到达广州,船长山茂召写道:“虽是第一艘到中国的美国船,但中国人非常宽厚。我们拿美国地图向他们展示人口增长及疆域,商人们对我们拥有如此广阔的市场感到十分高兴。商船回到纽约轰动全美,货物被抢购一空,其中一只绘有中国飞龙的茶壶被华盛顿看中,珍藏,此行利润高达1500%!美国顿时掀起了广州热:几乎各州都有以广州(Canton)命名的城乡!图为英文版的书籍《中国皇后号》。
 这是中国发行的美国“中国皇后号”帆船纪念币。
 这是黄埔古港码头,当年“中国皇后号”就停泊在这里了。清代广州一口通商期间,黄埔港外排队等候进港的外国船只非常多,一度蔚为大观。只是沧海桑田,随着一口通商国策的结束,随着进港河道的不断淤塞,黄埔港逐渐衰落,最后变成乡间野渡般模样了。(注:这图是在下于1996年前后拍的,现在这里已经修成十分兴旺的黄埔古港旅游区了。)
 码头外,建有黄埔古港历史陈列馆,以实物、图文等形式记载古港曾经的辉煌。知照一下:过去的事儿已经过去,现在的人都忙着现在的事,故陈列馆是不常开的,要先行预约,才能入内参观。
 陈列馆内,展示了这张清代画家描绘的广州熙熙攘攘,生意兴隆的一派盛景。

与中国皇后号做生意的是十三行。这个商行与晋商、徽商一起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团。它是清政府在广州“一口通商”的特殊国策下,整个中国惟一合法经营中西贸易的垄断组织。图为反映十三行盛景的浮雕作品。
 这是反映清代外贸商谈的雕塑作品。十三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在广州设立,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的组成部分。十三行是由官府扶植的,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代理人,具有官商身份。
 第一次来中国广州的不止美国商船,也有别的,甚至是来得更早的——这是位于洲头咀的阿曼航船纪念碑,公元8世纪,阿曼航海家欧贝德驾这条木船用了两年的时间驶抵广州,拉开了阿拉伯与中国贸易序幕,《一千零一夜》描写海上冒险家辛巴达的故事,就是取材于这段经历。
 广州艺术家靠想象力复原了当年阿曼商船的象征:船舵。 为什么说是想象?因为那时是唐代,距今一千多年啦,找不到商船实物了。至于描绘船的某个部件,谁又能够考证它的具体年代呢?
 离乡背井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异国做生意,难保有个三衰六旺,一旦水土不服病倒,有时候也就客死他乡了,悲哉!这是在广州长洲岛的驻军营地上找到的外国商人墓地——估计见者极少,在下是拿着市府办公厅的介绍信,才得以进去拍照的。
 这是位于沿江西路粤海关大楼,设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粤海关税务司在现关址正式建立公署。民国三年(1914年)粤海关大楼工程在现址奠基,民国五年落成,是现时全国历史最长的海关。
 粤海关是中国清代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一度有“天子南库”之称。这不但印证了广州商业,特别是进出口贸易的繁华,同时也印证了清代以来国家对广东、特别是广州财政收入作用的高度重视。
 广州商业的繁华需要各种各样的配套——包括当铺,图中建造非常坚固的楼宇,就是清代的当铺。
 当铺的大招牌上面的字已经在文革期间被铲掉了。当然,若细细辨认,还可以看出大概叫什么当铺的。
 这是多年前的北京路盛况,人流之拥挤超过任何一个商业地段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盛景不再了,但相比于其他商业地段,北京路的兴旺仍然是一枝独秀的。
 位于解放路的高第街,传说以前街上有个财主女儿与一个叫高弟的小伙子相爱私奔,在外发达回来买下整条街,叫高弟街。后一秀才路经此地,认为高弟太俗,于是改为高第街:取高中科举、高家府第之意。高第街是广州著名的古老商业街,有三多轩等老字号。

高第街很长,店铺林立,是有名的日用百货的集散地,是广州服装等个体户有名的兴旺街。1983-1992年是高第街的鼎盛时期,前来买衫裤的,除了广州本地市民外更多地是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涌来的服装批发商。图文一位选择货物的黑女商人。
 高第街上的商贩不但忙着做生意,也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图为一个小学生放学后来到了妈妈的铺子,练一阵子小提琴。
 状元坊原名泰通坊,位于人民南路,是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内街巷,自清代康熙年间以来,街内遍布加工金银首饰、戏服、顾绣、绒线绣球的手工艺作坊,并以其技术精巧而享誉国内外,1990年开始设立工艺品市场,并逐步发展成为工艺精品专业街。
状元坊之取名,就是因为这位宋代状元张镇孙故居于此之缘故。
 街内也有一些大学生,拿着一些批发来的货物,或自制的工艺品兜售,做一回“走鬼“(广州对无证小贩的称谓),既换点钞票帮补一下学费,也练练即将步入社会的胆量。(注:类似状元坊的集市兼景区的地方,如今最热闹的是恩宁路的永庆坊了,大家不妨移步去游玩,在下也有描绘的计划,本文就暂时不展开了。)
 这是耀华大街,位于文昌北路,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西关传统民居的缩影,为广州历史文化保护区,其特色是麻石街,西关式小洋房。古往今来有众多名人曾在此居住:包括巨商,也包括粤剧名伶,著名画家等。 
名门大户居住的地方可从建筑的外貌上看得出来,他们一般在建筑的装饰上比较考究,以便有效凸显主人的身份及其背后的势大财雄。这些建筑,乃成为了广州建筑工艺的精华。
 本篇既说商贸,不能不说广交会。不过新的,位于琶洲的广交会大家是见多了,我就来一张位于流花路的旧广交会的吧。世间上一些事情旧不如新,一些事情新不如旧,譬如广交会之盛况,我的感觉就是新不如旧啦,呵呵!
 食在广州,在广州哪能不讲饮食?最后说说提供美食的老字号:这是陶陶居。康有为的题词金光闪闪,大堂金碧辉煌,出品的菜肴也非常正宗堂皇。当然,收费是相匹配的,讲美食就如讲其他东西一样,消费前得研究一下钱包的鼓胀度。
 高档食肆之所以高档,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譬如陶陶居庭园旁的这些椅子,给人感觉都是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
 莲香楼大家都会见过,但从这个角度看它的外貌大家就未必试过了——毕竟站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中间取景,那种担惊受怕就是上莲香楼大吃一顿也补不回来啊,呵呵!莲香楼于1889年开业,当年是专做糕点的,叫连香楼。
 不改做糕点之初心,莲香楼如今的莲蓉月饼驰名中外。再看看大堂大吊灯,造型就是莲花!宣统二年,一位翰林学士品尝了莲蓉食品后,有感其风味,遂建议为连字加上草花头并手书"莲香楼"三字,如是莲蓉莲花莲香楼,就有营销统一识别意义了。
 这是1939年建立的广州酒家,原地是西关文昌庙和洪圣庙,原名西南酒家,抗战期间酒家被毁,重新开业后改名广州酒家,经数十年经营,“食在广州第一家”之美誉传遍中外,其"满汉全席"及"五朝宴"等颇具特色。
 这是满汉宫,装修古色古香,人们在里面吃满汉全席,若无需念叨买单时之消费额,大概是会产生穿越到清代的感觉的,呵呵!
 泮溪酒家相连风光旖旎的荔湾湖公园,是千年前南汉王的御花园昌华苑故地,也是昔日"白荷红荔、五秀飘香"的荔枝湾。1947年,粤人李文伦在此创办了一家充满乡野风情的小酒家,因当时附近有5条小溪,其中一条叫"泮溪",故以其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