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份关于国学启蒙的作业

 错的多美丽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说明】

这是董老师留给我的一项作业,我认真完成了,一家之言,未免浅陋,贻笑大方,大家看着玩儿吧。

国学启蒙教育风起云涌的开端已经过去好多年,当初它热火到极致时,甚至成为一些时髦人士的标榜,我那时很不以为然,觉得过犹不及,后来冷眼看着,就有大浪淘沙之感,仅作“国学标签”者纷纷沉默退场,余下的是各种样式的细水长流。

这番由热到冷,又由冷到微火蔓延,倒更符合文化传承的大规律。

对于在送自己的孩子学不学国学的选择上,应该许多空白着国学这一课的家长们,尚存许多踌躇。

因此,我们不妨从几个具体角度探讨一下理由:

首先,从最切近的功利成长角度,想问,您看见中国高考“悄悄的呐喊”了么?

当人们解决了温饱,教育投入成为一个家庭里重中之重的投资,就看那些舆论中家长的焦灼神色即可知,谁都想自己的孩子不输在任何一条起跑线上,于是从胎教始,到孩子真正脱身成人,实在任重道远。

我身边的教育现状有如下特点:

早教时刻充满为人父母的满腔爱意,为孩子做好一个简单动作,突出一个简单新词,而欢欣鼓舞;到了小学,便开始初步规划,书法定人心志,跆拳道健人体魄,绘画音乐增加才艺,象棋围棋磨砺思维,至于作文班英语班当然不在话下,可是,小学阶段尚可百花齐放,慢条斯理。

而一旦孩子升入初中,比拼就成了时不我待,似乎一切都以学业成绩为上,一切都为升入重点高中让路,于是,初中的孩子厌学情绪渐浓,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做作业做到十二点以后,甚至会成为一种荣耀。

就此推理,高中成了一部真正将人群分类的机器,因为高考迫在眉睫,似乎人生的成功与否也仅此一役。是否高考成功便人生增加了成功的机率,暂且不议,因为单就“成功”的概念与标准,便有见仁见智。

我只是发现,近些年的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的介入已由蜻蜓点水到悄悄渗透而潜滋暗长起来:

拉分的论述文本阅读已经涉及过《老子》、甲骨文、古今经学、诸子之学等题材,文言文本的阅读分值始终不减一分,是否增加分值难说,但明晃晃的文化常识已经列题入项,语言应用也将消失已久的传统礼仪用词提上选择文面,至于作文命题,虽然一定切合时代,但要考查的真意分明要看考生古往今来的心胸与格局。

如上这些,不在教育一线怕还蒙在鼓里,在教育一线的,已经开始着手应对,应对策略之一,便是直接增加传统经学选读文本,作为教材课内也讲也考,而最新的暑期作业,已经不分年级,不约而同设置读《论语》《史记》,写心得,鉴赏的作业项目了。

由此,如果单纯从孩子学业有成的角度考虑,传统文化的认知积累已经成为孩子的认知必须,既如此,储备越早越丰富越扎实,越受益,又何乐而不为?

当然,我们可以从学业的小格局里出来,那么从人格培养角度:您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丰富多彩,因为每个家庭的背景资源层级不同,对孩子期待的视野自然也就不同。但无论希望孩子走向怎样饱满的人生,我想,每对父母应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同时又有趣味的人。

一个孩子走向成长的终端,首先需要有独立的能力与气度,而这能力与气度的源头是有一份向往未来的热忱。试想,一个孩子终日百无聊赖,无所用心与事事,对生活丧到极点,哪个做父母的还有心情逼迫孩子考大学?先须有生气,方才有志气,这是个逻辑问题。而后,才有独立机制的运行。

龙应台对自己儿子的那段有关增加未来人生选择权的话,早为人耳熟能详,而这份希望自己孩子过上自由选择人生的期待,则与尊严有关,是啊,孩子,你可以不够成功,可以不够优秀,但是,我们希望你始终在人群里有尊严。

梁启超曾说自己是个“趣味主义”的人,在给他亲爱的宝贝们的家书中,他说:

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所以,引领年幼的年轻的孩子们去寻得适合自己的人生趣味,也是事功一件。

经典里的孔老夫子,便是个有趣味的人,他绝不是板起脸来只顾讲大道理的道学家或机械老学究。他懂得自嘲,自认流离中真如“丧家犬”(《史记》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他有沉浸,闻韶乐,至三月不知肉味(《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他会开玩笑,刚夸一句子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高兴劲儿还没过,他就煞了风景:“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那种不拿自己当外人的恳切,是“子路,你别嘚瑟”的风趣;类似场景还有儒悲来见,“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前面不见说我病了,待你不得不走,再取瑟而歌,故意让你听到,这是何等任性得引人忍俊不禁的老夫子?与众弟子谈论理想,曾皙描绘了一幅游春于郊,又洗澡又吹风又唱歌的自在悠闲画面,他赶紧表白:阿曾,我要跟你一路啊!全不顾旁边两三位老哥踌躇满志,却因失落晕倒于坐席……于是,他老人家可以面对别人问询,坦然自陈:“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所以,诵读经典也好,研究传统也好,在老祖宗可贵的那部分文化里稍作熏陶也好,为了一种更深远更有底蕴的趣味,宜早不宜迟。

另,抛开培养孩子,单就个人,从时代氛围的角度,众所周知,先秦是思想学术喷发期,春秋战国时政局的纷乱,掩不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切磋撞击出的无数思想文化火花,也因此成就了后来所有横溃四方文化流脉的滥觞,而今我们这些生命个体生逢大时代,与其做个愤青,抨击,嘲讽,不屑,却不知自己毕竟不是一呼百诺的豪杰,不如冷眼热心,一面与时俱进,一面化古为新,然后你才是此时此刻,不与时代空气隔离,求新生发展的你。

别短视,放长远。文化的熏染与内化需要一个过程,潜移默化,脚踏实地,一脉相承,所以,修习传统文化,不能急。由启蒙而开端,终究要经过时日吸收,消化,切磋,琢磨,才能成就自我底蕴,才最终发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李安所以成为凤毛麟角的国际知名华人导演,是因为经他手点拨的题材,如《喜宴》《推手》《饮食男女》甚至《卧虎藏龙》都是东方文化,热烈而隐忍,沉着又无拘泥,而他的“比利”和“派”就有所不及;周杰伦的方文山是他的音乐神髓,无人超越,更无人敢于小觑,因为他创作的中国风系统歌词,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才有杰伦新歌填词一出,网友纷纷嚷着要众筹请文山回来为他填词,“不爱我就拉倒”“哥的胸肌如果你还想靠”当然可以是周氏幽默,但怎及“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的深情缱绻;而一旦底蕴不足,仅仅跟传统文化风,则更容易照猫画虎反类犬,当年伊能静唱过一首单曲《念奴娇》,愣是把“羽扇纶巾”的“纶”(音关)唱成了“沦”,结果舆论纷纷质疑她自诩已久的“才华”……

所以,重拾一些经典文化,对那些有意将人生之路走得再开阔些的人,对那些塑造尚存无限可能的孩子,更有意义,那么将来有机会走到世界每个地方,能以你的谈吐修养证明你是中国人,而不仅仅是肤色和黑发。

吴文英曾这样评价庄子:

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而对于几番起伏颠簸的国学热潮,我们至少可以信着时,且在旁冷眼三思,它热火朝天也不论,而若是你不信,觉得它已然是老古董,自可扫进历史的故纸堆,那么你需要养一副挂住的热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