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件有关我儿子的往事

 错的多美丽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在游泳馆里    2011.7

从昨天开始,每天上午八点到十点,去游泳馆陪儿子学游泳。

报名之前也费了一番踌躇,因为知道儿子从小胆小,肢体协调能力先天不足,据说是剖腹产的缘故,所以怕他会学得很艰难————他至今不曾学会跳绳,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做一套标准的体操,手脚伸出来便呈无力状————但还是给他报了名,觉得越是不敢尝试会越糟糕。

开始报名时,接待人员热情有礼,解说细致得体,并承诺每个班学员不会超过四十五个,然而等把学费交清,并被告知不能再退,吧台的那几个小姑娘立马不那么爱笑了,并且再说话时,她们的耳朵也似乎不那么好使了,果然世事皆学问。

儿子第一天下水,几十个(应该超过四十五个)学员排队依次下水,由两个教练逐一接过,一个在池边,一个在靠近池中的水里,前面的学员都经由两个教练的手,顺利地凭着身前浮板向水面上平行漂浮过去,到了儿子这里,他的身体却直立在水里,怎么也无法趴浮在水面上,于是第一个被“淘汰”,人家教练继续帮扶那些普通学员,儿子却只能讪讪地上“岸”了,后来,他们三四个“难兄弟”被吩咐到池子另一边去扶着绳索练习“漂浮”动作,而教练对他们几个根本不加问津,我和另外同样待遇的几个妈妈都有些着急,只好对自己的孩子连哄带吓,结果,几个孩子中,好像只有儿子的腿始终是浮不到水面上的,而据那几位教练说每个孩子的“水感”不一样,所以不用着急,作为外行,只能任由教练的“放手”。

第二天,儿子照样直立在水里,然后很紧张地揪住浮板,痛苦的小表情纠结在水面上。

儿子学游泳让我想起他小时候学骑自行车,那时,小区院里已经有很多比他小的孩子能够骑着自行车熟练来去,而他总是会在蹬到半截的时候打倒轮,于是他总也不能真正地骑着自行车向前走,那一段时间,我也像今天一样焦虑,但漫长的一段煎熬过后,一个非常普通的下午,儿子突然蹬了一个完整的三百六十度,以后便再也不打倒轮了,今天,他已经可以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勇往直前了。

所以,我拿这件事给儿子打气,有时,成功,需要等待,哪怕他超乎寻常地漫长。

今天学完游泳回来,给儿子买了一些好吃的。

儿子如期学会了游泳,并很快自学成才,后来他去游泳,偶尔还会指点一些初学游泳的小弟大叔,俨然。

儿子小学四年级的征文      2012

画带来的

我很擅长画画,画科幻,画风景,样样精通。我最常画的就是科幻。

我的画在班上也算是小有名气,三年级时我画了一幅画,很多人都想要,最后我给了一个同学,就有其他人说我“小气鬼”,我只好又画了几幅,送给他们,我以为这小风波已经平息了,其实这才是个开始。

那几个得到画的同学心满意足,他们告诉了其他同学画的来历,有些同学便开始效仿我的画法,后来因为我姓高,竟对我兴起了“高钙片”的叫法,一传十,十传百,邻班都知道了,我起初很烦恼,我可不想天天在人嘴里做药片,但幸运的是,慢慢地我学会了不在乎,那些略带讽刺的话就是在我面前说,我也无动于衷了。

我的画风也很特别,我从不画重复的画,恐怕画一千张也没有哪两张是一样的,这可不是我自吹自擂,因为我不喜欢没有创意的单调一气。

我画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线条密集,画完轮廓,总要在其中尽量多画点,书上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我觉得一幅好画也是改出来的,可是如果一幅画让我把它改到完美,那我永远也改不完,因为一幅画的内容可以无限扩大,无限想象。

我画的虽然说是“科幻题材”,但也有现实的成分,因为我在班里也算个“小博学”,兵工方面多少懂一点,所以我的科幻画中常会出现最最新式的武器。

我还喜欢画设计图与解剖图。原来我画过一张物理设计图,那张画后来不知给谁偷走了,我后来怎么也画不出比那张更好的画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画的解剖图很多,什么飞机啊,坦克啊,什么都有。

我慢慢地开始画“对战图”,就是两个人用画画的方式“对战”,你来我往的交锋全是画里的线条图案,这种画很好画,还好看,不过通常只是我和我最要好的朋友“对画”,因为有时画得太复杂,别人看不懂。

对某种情节或结构的分析图我也画,只不过画得少,但自认为张张都是精品,因为都经过了我细细地琢磨。我画的分析图从来不送人,我自己珍藏的大都是分析图,我觉得它不好画。一次我画一张分析图,用了整整一个月的课余时间才画完。

我的画很少用颜色,我一般用铅笔或黑色碳素笔,觉得画出来更清晰。

妈妈曾经看我爱画,要给我报个学画的课外班,我不乐意,因为我发现班上那些原来很会画画的同学一上了专门学画的课外班,就再也不会画自己的画了,他们好像只剩下了整天地画碗,画花瓶,千篇一律的。我偷偷看过他们的美术班教室,挂了一屋子的“花瓶”。

画带给我的是:自豪、朋友、佩服。

考试和吃    2014.1

寒假正在进行时,带儿子出门,见到谁,总被问考试考得怎样啊,考了第几呀,儿子由最初的尴尬,忸怩,沉默,终于炼成不动声色地正面回答“第十”…

儿子上到六年级,考试的历史上考过第一名,考过第二名,考过第五名,也考过第十六名,大部分的名次都在前十名的后半段,记得第一次他的名次在八九十名间徘徊,我问他感觉怎样,他还豪言壮语:我要把这些名次都考一遍试试,到后来,我发现他试得有点弄假成真,因为,似乎前三名开始与他绝缘了。也曾经懊恼,因为问问我的同学家年岁相当的孩儿们的战绩,似乎总是那些凤毛麟角的佼佼者,绝不跑出前三的小圈子,还有一度,看了一篇狗屁专家文章,说是孩子的智力主要遗传自母亲,于是,我煞是恐慌,原来我一直担心自己智力低下的疑惑是真相啊,一时间,又是不甘,又是惭愧,不甘是怎么也看不出自己比那些同学好友的智商究竟低在哪里,惭愧是发现原来是自己连累了儿子的光荣。

这样一年一年考过来,我的心情也终于由纠结而舒缓,儿子再考试回来,即使心里还是觉得有小小的不理想,也不会苛责,甚至会买好吃的慰劳儿子考试的辛苦。再有人问起儿子的成绩,我就说“还行,还能跟上溜”,这样说,心里还会有暗藏的小骄傲,我儿子比“跟上溜”还强那么一点点呢!

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儿子的语文考了九十出头儿,我觉得太低了,可一看他的卷子,基础知识只错了一个字,而丢分多的作文原来写得那么生动,问他老师说没说作文扣分的原因,他说老师说因为写读后感没有把原文内容整体概括出来,我问他为什么没概括,他说那篇原文就在试卷上,他以为可以不再转述,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写读后感非得转述原文呢,“感”才是最重要的啊!后来过了几天偶然见到另一个小学上学的同学女儿的期末试卷,发现也有同样的错字,却没扣分,而且作文内容与篇幅明显不及儿子,却得分很高,我回到家赶紧告诉儿子自己的发现,最后我说不是你考得不好是你遇上的阅卷老师太严格了,儿子一听,马上“哦耶”一声欢呼,跳了起来,我才知道,他原来比我还在乎他的成绩呢!

和学习相比,儿子更喜欢吃。他平常看电视,除了新闻,军事自然题材的纪录片,他还喜欢看和吃有关的栏目,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厨王争霸”“中国味道”等等,尤其现在电视上流行的“美食采风,现场制作,现场吃喝”的镜头,更是可以让他格外关注,另外,他对新鲜的吃食总是充满热望,总是想方设法得到满足,而在吃的时候,如果确实美味,他会将吃的幸福溢于言表,为了多尝几样,他还会暗自节制,好留出肚子空间,他对吃过的好东西一般会念念不忘,想起来就要回味点评一番,让人有时听了会觉得不带人家去再吃一次实在有点过意不去。他小时候,吃到好吃的,会很真诚地换上谄媚表情,说:“谢谢妈妈!”“谢谢爸爸!”搞得为父母者觉得受之有愧,长大后,不道谢了,改成兴高采烈的言语和行动,让人觉得自己做人爸妈,平常好像太吝啬似的。

儿子原来是个瘦猴儿,小肋条能一根根数过来,但大概从他三四年级的寒假开始,他成了一个小胖子,肋条骨已经看不到也摸不到了,开始有了肚子和腰两边的肉垒,于是我开始常常批判他的胖,总让他减肥,同时却又忍不住主动地去满足他的口腹之欲,我断定这就是母爱里的矛盾与惰性。

儿子终于成了一个小吃货,跟他那曾经立志当一名厨师的爹一样对吃充满永不消减的痴迷,我有时候几乎要绝望了,因为我的愿望里是一个高而瘦的白净少年,如今看来,白净倒可实现,高度也尚可,只是这瘦却成了我新的理想。

儿子读《三国》   2015.3

王小波在他《沉默的大多数》里谈到他读国学经典的感受,延续了他的风格。

王小波总能语出惊人,不过读经典读出自己的趣味,我以为最可贵。儿子最近在膩腻歪歪地看《三国演义》,发现前言写得有趣,我凑过去一看:嗬!是聂绀弩写的!就势百度了下“聂绀弩”给儿子普及了一位有趣的老先生。接下来,儿子又读到了以下趣味:

刘关张三人是怎么结义的?是三个混得不好的青年偶遇,一块去喝酒,都觉得这天下不怎样,喝着喝着激动了:要不咱们变变这天下吧,先拜个把子团结起来。

这哥仨,张飞最沉不住气,三顾茅庐那段,就张飞在边上生气见不着诸葛亮,到最后急得要“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关羽几乎无话,说点不同意见,哥哥刘备一发话就不言语了。不过,张飞可够猛,长坂桥,就二十几号人马,就敢去迎曹操大部队,竟然把对方吓跑了。

官渡之战,袁绍活该失败,本来好几人轮番劝他别出战,他就是听不进去,还一会儿怒,一会儿恨,结果七十万打不过七万。

诸葛亮真够帅: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三国》里的人物喜欢“身长八尺”,张飞就“身长八尺”,还有别人。关羽高,九尺,刘备矮,七尺五。看来“八尺”是标准好身高。另外,“面如冠玉”是什么样呢?我说就是挺白。后来,在电视上看见一个,儿子说:他是面如冠玉吗?镜头拉近,他自己就否了:不是,这人皮肤不好,不是玉。

忘了他又看到哪一回,说这个孙权怎么这么爱急呀?这一页,他“怒”了十来回……

儿子读《三国》是受了爸爸的激励,因为爸爸竟然能读懂,有的字他还不认识呢,儿子不服,这才看,没想到还有这些有意思的文字。

所以觉得,成年人读经典倒不如一切无知的孩子,他们不懂那些宏大背景主题,他们只忠实于自己对文字的纯粹感受,反而更接近阅读的个性本质,可能有些浅尝,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真正的读书趣味呢?倒是越多知的成年人,容易被既有的评价或作家的风格盛誉所牵累,忘了自己能读到什么。

儿子不是学霸,不幸的是妈妈的好多朋友家的儿女,大多还是跟他一块长大的玩伴,都成了大大小小的学霸,因此受到若干莫名压力,尤其,没办法让虚荣的妈妈也偶尔“yijingyijing”,不过,儿子可以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比如美食,比如读到让他快乐的书,比如他忧郁不了三分钟的阳光心态,呵呵,按捺着不能做学霸妈妈的失落,给儿子一个真心的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