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书《鸿门宴》,看几篇相关传记入了迷,历史上刀光剑影,闪转腾挪,留给后世无数叹息,然而其中成败多有后世相似上演,因此更加钦佩。人评司马迁写人物传纪,常常“全局在握,省于此,留详于彼”,苏洵指出,“本传晦之,他传发之”,读过这几篇,果然如此,彼此相伏,照应不爽,个中人物,栩栩如生。 读一段,就写点顺口溜笔记,有的顺口合辙,有的纯属概述,也有一点胡说,整理保存如下,觉得有趣的可以对照相关文本当故事读。 读《项羽本纪》(节选) 【起事反秦】 楚将世家,少学不竟。 见识有异,大言宏志。 身貌魁梧,力能扛鼎, 才气过人,子弟皆服。 陈涉起义,殷通枉死。 项梁造势,项羽杀人。 吴中举兵,精锐八千。 从此起事,路远犹长。 召平矫命,项梁渡江。 老母言贵,陈婴归附。 项梁渡淮,凡兵七万。 项羽侍侧,随时举刃。 秦嘉立王,项梁击降。 秦将章邯,与战梁败。 项羽攻襄,坑杀军民。 项梁会薛,沛公起沛。 范增说梁,复楚立王。 王孙熊心,以为怀王。 陈婴封县,梁号武信。 意满踌躇,不听人言。 多路反秦,项梁趣齐。 齐设交易,梁赵不肯。 项刘联手,屠戮城阳。 项梁轻秦,不听宋义。 章邯破陶,项梁死陶。 刘项联攻,陈留不下。 章邯击赵,设围巨鹿。 怀王亲兵,沛公统砀。 显荐宋义,项羽居下。 共议破秦,谋见不合。 宋义轻羽,遣子相齐。 项羽说卒,即斩宋义。 诸将慑服,追杀宋襄。 楚王立项,羽掌军权。 破釜沉舟,巨鹿破秦。 诸侯观战,楚军当十。 项羽召将,诸侯震恐。 邯羽相持,二世让邯。 使欣请事,赵高不见。 欣报章邯,熟计利害。 陈馀遗书,历数秦将。 功成身诛,赵高塞责。 前途有祸,秦亡皆知。 不若倒戈,为纵诸侯。 章邯反秦,再约项羽。 项羽再战,与期殷墟。 章邯委屈,从此属羽。 羽封秦将,慢待秦卒。 吏卒怨秦,秦兵受辱。 窃言游移,项羽合计。 坑杀秦卒,行略秦地。 函谷有守,咸阳已下。 鸿门宴(略) 项羽屠咸阳,杀秦王, 烧秦宫,收财女, 人劝霸主关中,不听, 人言楚人沐猴,遭烹。 尊义帝,欲自王, 分天下,封诸侯。 威名冠诸侯,傲慢, 项王居人上,骄纵。 分封侯,沛公蜀。 自立霸王,以为天下。 项羽杀义帝,诸侯各相杀。 田荣王三齐,叛楚联诸侯。 陈馀阴谋楚,复赵为代王。 【楚汉争霸】 汉王羽翼丰,项王众亲离。 张良巧施计,楚军被牵移。 项王残害齐,齐人相聚击。 楚汉相争,彭城大战; 汉军败走,睢水不流。 围汉三匝,大风乱楚; 汉王逃沛,道堕儿女。 滕公不忍,再三收载; 太公吕后,为项人质。 楚汉相持,诸侯反复。 汉王请和,求割阳西。 项王欲和,范增请击。 陈平离间,项王疑增。 范增请辞,项王不留。 君臣生隙,范增屈亡。 纪信使计,汉王逃脱,项王烧信; 汉守荥阳,共杀魏豹,项王烹杀。 汉王一直逃,项王一直追。 广武相持,项王挟汉,汉王无赖, 无惧烹翁,项王欲烹,项伯劝止。 楚汉胶着,项王急战。 壮士三挑,楼烦辄杀。 项王亲挑,楼烦惧走。 两王对峙,汉王数项。 项王伏弩,汉王伤避。 广武临涧,汉王不敌。 韩信灌婴,大破楚军。 项王首恐,说降不听。 欲坑外黄,小儿劝止。 东进睢阳,争附项王。 汜水半渡由怒起, 楚军兵败将自刭。 旧恩不忘君臣义, 新和难付鸿沟约。 项王引兵东归去, 汉王背盟誓言轻。 汉王追项期信越, 奈何无利难自觉。 子房筹谋话利诱, 韩彭联军屠城来。 周殷叛楚舒屠六, 会兵垓下诣项王。 【项羽之死】 数阙悲歌虞美和, 四面楚声骓奈何。 直夜突围百骑属, 阴陵失道田父欺。 东城快战英雄叱, 汉军披靡赤泉惊。 群骑拜服心犹壮, 项王自叹天将亡。 乌江亭长舣船待, 江东子弟无人还。 项王赠马报长者, 故人愧指旧主头。 刎剑尚为气节士, 争项残杀自践蹂。 五家分项得封侯, 鲁地守礼最后降。 汉王发哀葬项谷, 项属不诛赐姓刘。 【太公有话】 项王重瞳疑舜裔, 乘势暴兴将五侯。 三年称霸未尝有, 自矜功伐五载亡。 成败当由反躬省, 得失岂归天意盲。 【读史明智】 1.项羽不竟学的思考:学与不学,在自知之明。 2.刘项大志有不同:虽指一人一事,却因性有异。 3.为人行事忌骄纵,如项梁宋义。 4.舆论讲究审时度势,恰到好处。如项羽发动群众。 5.欲行大事,必先筹谋;破釜沉舟,激发勇力。 6.作壁上观者,后膝行人前,故旁观者未必佳,实力入局,至少有得一拼。 7.新安坑秦谁之罪?诸侯卒公报私仇,不恤同侪;秦降卒身不由己,心存疑忌,不该宣之于口;二卒全在耳目心胸的“小”。项羽坑卒,手段残暴,埋下祸根,后来田父绐道,可为一例,项羽在“不仁”。 8.项王拒都关中,暴露短视;求衣绣人知,暴露虚荣;烹杀“沐猴”,暴露狭隘。 9.襄城坑民,新安坑吏,田荣坑卒,彭城大战睢水不流,暴露战争的残酷真相:牺牲无名无数,赢得青史留名。 10.外黄小儿救得梁地十余城百姓,表现智慧与勇气,还有天生仁厚。 11.项王与范增的决裂根源是什么?表面上是陈平反间计。其实在君臣有隙可乘,范增自尊亚父,为人自得,少人臣谦逊,为谋多见事不见人,思虑不周,名过其实;项羽虽尊亚父,其实自用,少人君下士真心,行事自负,好虚荣,思虑也不周,一叶障目或自以为是。可见,所有能被离间的关系,都是关系本身出了问题。 12.鸿沟盟约时项羽为何要践约?一面表现与汉王真性有异,一面是终于心存恐惧。 13.刘邦的无赖与计谋表现在项羽传记中备详几件:鸿门谢罪,退守巴蜀,明烧栈道,反间项范,荥阳诈降,固陵封韩信彭越,是计谋;彭城出逃道弃儿女,广武临涧分羹太公,鸿沟背盟,是无赖。 读《高祖本纪》(节选) 【出身起事】 高祖无赖,贵贱一身。 吕公择婿,相季不凡。 老父相吕,母凭子贵。 亭长问命,贵不可言。 神话白赤,龙气东南。 刘季起沛,子弟三千。 旧属文武,樊哙萧曹。 从此受命,来日功先。 项刘初联手,沛公不见闻。 怀王有心略,刘项素不同。 诸将叹项悍,以为沛公宽。 以沛代项将,诸侯意难成。 礼贤下士沛公谢, 不拜长揖食其说。 谁道微贱不识将, 监门能谏得新功。 贤良洞察有明谏, 沛公谦逊无推脱。 一人得势不足贵, 众人帮衬方得封。 项王所向皆披靡, 岂知为汉作嫁衣。 秦将败退大势去, 楚汉相争有端倪。 约法三章邀民意, 秦人尽喜沛公王。 但得入关从民望, 只恐项王戏下击。 鸿门宴(略) 【楚汉争霸】 项王屠秦失民意, 再悔怀王不得心。 退蜀明烧栈道去, 击楚暗度陈仓归。 厚遇封赏抚父老, 尊崇发告义帝丧。 陈平妙计间亚项, 糊涂项王失范增。 汉王造势西门遁, 纪信尽忠替君亡。 韩信破齐邀功欲求立, 留侯谏王允绶暂守齐。 善始难终韩信伏他笔, 来日方长汉王报此节。 汉王数项十桩罪, 师出有名好相争。 鸿沟一割呼万岁, 楚兵万苦欲东归。 汉王有意从此去, 谋臣无心践约回。 霸王沽名良机误, 汉家得势项楚危。 【汉王得天下】 垓下兵围项王败, 灌婴追杀及东城。 鲁地父老守楚义, 汉王示项终乃降。 诸侯请尊皇帝位, 三让不得即国家。 功成天下话所以, 人臣但见恩德分。 高祖洞察得人势, 叹息项王不用增。 【高祖几件小事】 1.高祖即位,依旧每日拜父太公,太公家令明指君臣大伦超越父子,太公从,以臣礼逢迎高祖,高祖厚赏家令。这里的家令是个忠臣,还是阿谀小人?高祖是真孝,还是作态? 高祖事父犹亲子, 家令说公作君臣。 太公拥彗迎门却, 高祖赐金赏忠言。 2、高祖继续上前线,萧何在后方营造堂皇未央宫,高祖怒其壮甚,萧何言借此未央宫殿堂皇以壮君王威严,高祖很高兴。一天在殿上,高祖大宴群臣,奉酒太公,说,你原来老是嫌我没出息,不会经营产业,不如我二哥刘仲,你看我现在这产业跟我二哥比怎样?群臣马上高呼“万岁”,尽欢。萧何是守业经营的好手,是高祖经营天下的好管家,营建未央宫也非一般人可为,放到现在,是人事,财物,政务,计会,外交多面手,是真正人才。太公当年作为父亲的可能笑谈,让高祖当了皇帝还不忘,一面是高祖功业成就后的踌躇满志,另一面是否也是来自童年的忧伤?同时,可想在场太公的尴尬,及高祖的一点睚眦必报。 高祖一路尽略地。 萧何长安作未央。 置酒奉寿言无赖, 汉业孰与刘仲多。 3、高祖还乡,写在元曲里,是丑态百出的闹剧和讽刺喜剧,在《史记》中,是胜利者的高歌凯旋,故作姿态,可惜当年项羽不肯定都关中,便想着锦衣夜行无人知,他比高祖欠缺的,便是一点耐心等待:功成名就之后,大权在握,想怎样招摇便怎样招摇,何必偏偏急在天下未定之时?可见,真正的成功需要耐住性子,尤其抵住自己内心的一点诱惑的痒。 高祖还乡免丰沛, 大风高歌赋锦衣。 小儿唱和从此地, 父老逢迎为何期。 4.皇帝病重,后事紧急,当年成王境界,即临终不乱,而真正不乱的原因,可能是将那些名字在心头早掂量了无数遍。仿佛如今豪门大家的遗产分割,常常狗血大战,不是因为钱太多,也是因为业太大,如果不能未雨绸缪,即使血缘骨肉,也能上演血雨腥风,吕后问辅,问得对,事关身家,事关未来。由此,高祖反而有些听天由命。 高祖病甚,谩骂拒医。 吕后问辅,曹王陈周。 帝王后世,子孙承托。 何止三两,顾命攸关。 5.高祖死了,吕后还没,就商量着,那些功高盖世的开国之臣,该杀的就杀了吧,免得我们孤儿寡母斗不过,反受欺压,这样的心思,确实有些小家子气,虽然吕后也算史上大女人,但是终究一时思虑不周,她想着以杀伐来断势,却不知,越是新旧交替时刻,人心惶动,一动不如一静,杀伐不如加恩,要不怎么新帝上位,一般都要大赦天下呢?韩国总统文在寅政权交卸时,还没忘特赦了朴槿惠,不也是类似行止?可见,眼光要长远些到底是对的,尤其在高位者。 高祖驾崩已,吕后议诛侯。 郦将虑国势,食其言汉周。 诸侯心惴惴,霍霍磨刀枪。 相杀徒乱象,不如且加恩。 【太公无话】 三王承易弊,天道好轮回。 汉兴不论力,却议天统归。 败项犹思义,高祖且略推。 【读史明智】 1.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2.汉高祖的“厉害”密码: 审时度势(示弱用强,此一时彼一时),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用人不疑(郦食其,张良,萧何,韩信)舍得分利(韩信,彭越),大言不惭,厚颜无耻,淡薄情义(分羹太公,道弃小儿),以小博大,惺惺作态(降鲁地,葬项王,哭项王,斥萧何,朝太公)平易近人(高祖还乡,殿上论功业),操控舆论(传奇出身谁造势,列数项王十罪多)。 读《留侯世家》 【留侯大事记】 1.求力士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不忘旧国之恨,有勇气,有决断。 2.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谦逊有礼,谨厚有信 3.兵法说沛公得遇:知遇之恩,惺惺相惜 4.利诱峣关秦将,趁懈击秦:熟谙人性,善于把握军机 5.谏沛公收咸阳人心:仁义收民望,扎实群众基础 6.彭城战败,计收韩彭军:谏沛公分利,审时度势 7.鸿门宴部署沛公自救:深谋远虑,有条不紊 8.八论挠楚权:熟稔典故,旁征博引,古为今用,谋划周全,有辩才 9.谢绝厚封三万,但取留县为侯:韬光养晦,谦逊低调,不慕富贵,善自保 10.建议封雍齿,化解众臣疑:以一当十,随机应变 11.为太子计,请商山四皓出山:深谋远虑,剑走偏锋 读《淮阴侯列传》 【出身】 择吏商贾难为治, 淮阴韩信贫无行。 寄食亭长妻不具, 赖得漂母哀王孙。 知恩图报千金食, 漂母怒其不愿争。 屠中少年疑情怯, 岂知胯下伏者功。 【归附】 杖剑属项数干策, 可惜不识未知名。 亡楚归汉连敖小, 坐法当斩遇滕公。 当年滕公救汉义, 今日为君识将才。 欲就天下为壮士, 奈何治粟未知情。 【拜将】 数语萧何上不用, 即亡他寻转乾坤。 萧何追信惹君怒, 岂知及将不及闻。 荐信为将天下顾, 登坛具礼不召臣。 人人皆以空自诩, 拜将为信乃惊军。 【说项】 韩信拜将初说项, 先挫汉王争勇心: 项王叱咤千人废, 可惜任属止匹夫, 妇人之仁在食饮, 可叹不舍印爵封, 名得霸王实不义, 诸侯有怨难自平, 汉王诚能反其道, 天下归附就东功, 新安坑秦民宿恨, 约法三章当王秦, 关中民意皆众望, 三秦可定即传檄。 【建功】 举兵陈仓三秦定, 出关收地降诸侯。 彭城败却魏豹叛, 绝河反汉伏杀身。 信益疑兵陈船度, 伏军木瓮魏王惊。 虏豹定魏河东郡, 破代擒夏出奇兵。 连兵张耳东击赵, 陈馀距袭井陉营, 说馀左车献巧计, 洞悉情势求奇兵, 千里馈粮师不饱, 间道绝辎必成功, 成安腐儒不纳策, 犹恐言怯为虚荣。 夜半传发持赤帜, 诸将莫信破赵食, 背水而战赵军笑, 不知空壁留汉旗, 疑兵布阵有奇计, 阵前乱遁赵歇擒, 生得广武信师事, 兵法有曰置死生。 韩信问计师广武, 左车辞谢不图存, 见愚见智在用否, 委心求教难再辞。 矜伐信功威天下, 其实难用众卒疲。 旷日粮竭燕难举, 以短击长情势屈。 不若镇赵休兵甲, 牛酒日至奉尺书。 不废箭镞燕齐靡, 汉王许耳赵国息。 楚使奇兵黄河渡, 赵耳韩信救急忙, 汉王夺权信未起, 食其新宠下齐强, 蒯通有计轻儒竖, 激将得法突袭王, 田光烹郦走高密, 龙且将楚救齐来。 龙且自用轻韩信, 不战而降恐无功, 不听高人谋深壁, 偏夹潍水对阵冲, 韩信巧施壅囊计, 可叹流沙败楚强, 古来轻敌无善果, 太息龙将自取亡。 【杀机】 韩信求王暂立假, 汉王围急正仓皇, 发书大骂将不许, 蹑足附耳有平良, 因势善遇且自守, 来日方长再怒张, 何必假王即真立, 枭雄机变看刘邦。 【不叛】 项王恐汉遣武涉, 历数汉王不诚真, 愿信投项三分胜, 反汉连楚倍至亲, 韩信谢武言有故, 亡楚归汉有前因, 不听不用难事楚, 汉授印众方得今。 解衣推食深亲信, 虽死不易归汉心。 【蒯通】 蒯通说信相人术, 天下大势且道来: 豪杰初起亡秦聚, 一呼百应好云集, 楚汉分争时日久, 智勇俱困无所依, 不如三分天下鼎, 两利权衡即王齐。 韩信忠汉不倍义, 乘车载患怀人忧。 自以为善建功业, 不知刎颈旋相仇。 欲行忠信交汉与, 前人身死多功由。 功高震主疑不逊, 野兽已尽猎狗烹。 戴威不赏信犹谢, 他日将悔不听通。 蒯通复说图大计, 韩信犹疑不肯听, 因小失大屈短视, 舍本逐末害不决, 狐疑不及庸夫至, 吟而不言功难行, 时不再来今自弃, 佯狂为巫命不绝。 【淮阴侯】 汉王用计召垓下, 功成袭夺齐王军。 徙信为楚下邳去, 来日算账不许尊。 赐金漂母报恩惠, 百钱亭长德不卒。 胯下辱信得中尉, 屈伸忍耐因无名。 可怜离昧素与善, 倍友失信自媚身。 狡兔良狗全无用, 天下已定将当烹。 淮阴居常总怨望, 绛侯同列犹以羞。 尝过樊哙得恭敬, 乃与为伍不知忧。 汉王能将十万众, 多多益善将兵谈, 高祖此时不杀信, 随从身畔且为酬。 【夷族】 韩信举兵联豨叛, 舍人得罪告状纠。 吕后欲召恐不就, 相国有谋诈韩侯。 三族尽夷儿女子, 可惜将才折淮阴。 成也萧何何亦败, 悔之蒯通通天休。 【蒯通自辩】 高祖夷信怜固喜, 问韩临终悔恨言。 欲烹辩士绝反计, 中原逐鹿高材先。 尧非不仁狗吠起, 信不用策相辨难。 天下持锋众不力, 非为蒯通谋反谈。 【太公评】 淮阴故人言信异, 为母营冢置万夸。 假令当日学谦志, 不矜功伐其庶几。 汉家有功比周召, 后世血食续世家。 不务平侯图安计, 宗族夷灭万家杀。 【读史明智】 淮阴侯,算得上天赋战神,虽然生逢其时,乱世造枭雄,但他的个人才干与智慧也不可讳言,本来功成名就时,大可低调做人,安享富贵,可惜,天才难免桀骜不驯,也难免遭人猜忌,终于善始未善终,令人叹息。 韩信的将才不必赘述,《史记》中所载韩信一生,也能给后生一点启发与戒备,我且胡说一点韩信: 1、韩信是个恩怨分明,自我非常强大的青年。 年轻时穷,又无惹眼德行,没有养活自己的生活技能,终日好闲,还到亭长家混吃混喝,亭长娘子烦了,他也跟着烦了:不给爷饭吃,爷还不稀罕!这哪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古训,哪是“吃人家嘴短”的生存规则?可见,这个穷小子韩信,对自己非常看得起,这份“看得起”,是自我生存的最强大。当然,亭长做好事没做到底,最后史上留下一笔“为德不终”,也够冤的。 对待那位给自己饭吃的大娘,韩信后来报以千金,没说大娘得到千金后的态度,我们只看到她当年做好事的态度,是位有见地有个性的大娘: 我只是可怜你给你饭吃,没想着图回报,你非得跟我盟誓厚报,不是玷污了我的好心吗? 他大娘就是他大娘,这番话真是掷地有声,值得咂摸滋味: 人们做好事时,如果老想着对方回报什么,或者做得这好事,有无其他好处,还是真心做好事吗?你做的好事,非得自己找记者,找电视台,找镜头,找颁奖台,恨不得天下人都为你站台高歌:你真棒啊你真棒!真是有多不好意思啊。 想起马未都讲过一个故事,就是原来老时候,也不知是多怎,一到过年,有些大户人家便打发仆人给那些捱穷受困的苦人家散发钱财,但不是挑着灯笼,带着记者团过去的,是偷偷在夜里放在人家窗台上,让得救济的人家好好过年,不知恩主。 马未都讲完故事,也做了点儿评论,评论的啥我也忘了。 所以,日常做好事的太多了,我们大概可以通过做好事当时当场的态度,看出点用意的真假,至少,别让对方成了自己的尴尬标榜,而这接受恩善的对方,也不必卑躬屈膝,指天发誓,倒可以默默记下这份善意,要么继续与人为善,要么有机会报恩就报恩,没机会报恩,就先记在心里吧。 韩信的胯下之辱,向来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例,但是一般大丈夫也做不到,得像韩信这样二般的才行。不过,日常也难得有淮阴屠子这样的小混账,在争斗中不留余地地咄咄逼人,往往反害其身,想当年他当众羞辱过韩信,韩信一言不发地走了,众人当作看了场戏耍,当场或许恭维他:还是你小子厉害!但回过头去,大概都会一面提防,这小子太混蛋,不可交;一面可能笑话:这小子,这么欺负人,怕是会惹祸上身吧。总之,群众眼睛雪亮,有时不亮,是故意装看不见,人人心里一杆秤,斤两端地底,当看客时只是不便明说罢了。 韩信后来给了当年羞辱自己的混小子一个小官做,并且说明自己当日能杀他而不杀他的原因,是因为杀了他没用。 所以,做事情的人,不一定非做大事,真的不必太在意一路上的花花草草,蚊子苍蝇,与其费力周旋,不如脱身做事去,毕竟,光阴这样如梭。 2、韩信有大理想,他在寻找理想的途中,决不过多恋战,是个讲效率的青年。 韩信最初跟随项王,不得重用,就跑到了汉王那边,开始也不知名,他就尽量接近汉王身边的二传手们,先是机缘巧合遇上滕公,后来又遇上了萧何。所以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那出戏。萧何是韩信的伯乐,因为萧何在汉王面前说话有分量,所以,很快,韩信如愿登坛拜将,有了跟汉王“谈兵”的机会,从而迅速成长为一代名将。 试想,如果韩信当初,就想着,先熬着吧,要是能有出头之日呢,便默默无聊下去,恐怕日子在无聊中匆匆而去,他一辈子出不了头不说,连那点儿天赋的本事也可能在庸常无用里消磨掉了。可见,韩信不适合在体制里生存,他需要被看见,于是他不断寻找被看见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韩信那时,毕竟人才大多凭天赋,无所依藉,数量就显稀缺,所以被发现的机率还是高的;像现在满世界的抖音快手,哪个不是想被看见呢?但真正能被看见,并且借此有成的却寥寥无几,因为,一个样板出来了,便会有一系列蜂拥而出,很快便被淹没在海量的雷同中了。新时代高科技的传播手段与途径,在展示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刺激了太多人滚滚而出的欲望,为出名不择手段,为红利不惜廉耻,甚至逐渐将旁门左道休闲娱乐挤占正途,仿佛所有人都可以去千方百计做网红,而就此懈怠了自己的本分与本职。 所以,网红大行的年代,我偶尔会愣住,分辨不出这一位那一位是干嘛的,到底想干嘛。 韩信知道自己要干嘛,能干嘛:将兵,多多益善矣! 3、韩信也犯了有点儿功劳就嘚瑟的人性通病。 一个人失意时,还能卧薪尝胆,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就因为心里总有那么一点念想,一点志气,觉得不能被眼前失意整趴下。 但一个人得意时,就难说了。得意容易失态忘形,容易膨胀狂妄。无论占的是多大地盘,只要手中有一点生杀予夺的权力,身边总是围拢着高声赞歌露骨崇拜谄媚笑容以及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逢迎服侍,怕是没有几个会不改朴素本色,不改本色的,也就不会允许以上风气鼓涨在自己周围了。所以看那些落马的老虎们,哪一个不是一开始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一旦势成,起初还是怯怯不敢,却架不住日久天长的鲜花与掌声,而且那鲜花开得如此鲜艳,谁能不爱?那掌声如此真诚地轰轰烈烈,谁会不信? 韩信屡建奇功,井陉破赵后,还懂得向俘虏老师李左车虚心求策,却在汉王这边被围困,性命攸关时,不合时宜地跟汉王讲起条件来了: 齐地难以掌控,需要个首领啊,您要不让我当个代理的“假王”? 汉王正焦头烂额,一接到这个信息,简直气炸了,当即就要大骂出口,幸亏旁边谋士张良陈平,又是桌子底下踩他脚,又是附耳过来小声献计,汉王机灵,马上意识到当下正用得着韩信,不能惹恼他,给自己再添一把烈火,于是马上改了口: 大丈夫立世,做什么假王?要做就做真王! 当即派人送过封王的印信过去了,可怜韩信只见当下虚名,忘了对方是自己老板,由此,为自己的悲剧结局埋下了草蛇灰线。 可见,失意而不馁,不卑不亢,顺其自然;得意而知收敛,谦逊朴素,不忘本色,是为人必修功课。 4.韩信错过了人生重大时机,又反复不定,晚节不保,终致夷族之祸。 韩信在可以三分天下,鼎立一方时,再三拒绝了蒯通的建议,表现出对汉王,对高祖,对大汉王朝的无比忠诚,及感恩戴德;却在形势逆转后,又举起了反旗,甚至晚节有亏,不惜出卖老友钟离眜以自媚,是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的典型做派。 蒯通,是辩士,却不是孟子那样于国于民的仁者,是张仪苏秦流舌辨纵横之士,他们往往对天下形势有清醒的权衡判断,然后又有学问和辩才,可以舌灿莲花,口若悬河,以求某一君王的采纳,成了事,自己便是当然功臣,可分一杯羹,一旦不被采纳,也会留有自保的余地。蒯通先劝韩信造反,不成,就装疯卖傻装神弄鬼,为的就是后来应对高祖的秋后算账,果然因此保住了性命。 可惜韩信,就这样为汉室屡立奇功,在垓下围攻项王时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可以说,没有韩信,汉王能否成为高祖,也未可知,然而,结局悲惨,当初韩母坟茔的“万家”梦也就此破灭。 所以,人生翻覆,时运无常,我们每个生命个体,无论草草,还是显赫,懂得珍惜寻常,懂得本色谦逊,懂得选择时刻深思熟虑,大概至少可以活得不那么狼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