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大学科学研究:一个人没有出息的6大根源,看完扎心了

 精读君 2022-08-04 发布于福建

这两年,董卿可以算是最火的主持人之一。
 
节目中,她过硬的知识底蕴,妙语连珠的谈吐,总是让人佩服不已。
 
很多网友感叹,每次听到董卿说话,我就觉得自己该看书了。
 
之前看过一段环球人物董卿的采访,董卿说:
 
“我基本上每天睡之前阅读一个小时,雷打不动的,很多人问我还能坚持啊。
 
其实无所谓坚持不坚持,这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了。”


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益终身,坏的习惯,则让人深受其害。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没有出息,有大根源。

其中包括:犹豫不决、拖延、三分钟热度、害怕被拒绝、自我设限、逃避现实、找借口、恐惧、拒绝学习。

从本质上来说它们就是一些坏习惯,但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习惯,却可能给命运带来不可能扭转的颓势。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常见的6大根源,看看你中了几个。
 

01

拖延

 


在豆瓣上有一个叫“我们都是拖延症”的小组,成员数超过14万。
 
成员们用文字宣泄着拖延带给他们的痛苦、悲伤、忏悔、无助以及绝望:
 
“拖延症晚期,我快疯了”、“后天就要交报告了,怎么办,还没做完”......
 
有的则通过打卡,表达自己想要战胜拖延症的决心:“打卡,病入膏肓者的自救”。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
 
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
 
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
 
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事实上,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在某些情境上都会拖延,无非是有多严重,是不是习惯性地拖延,是否演变成拖延症。
 
塞缪尔·约翰逊说:“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面对拖延继续拖延,这种无力感,日积月累,最后会把人压垮。
 
戒掉拖延,有很多具体的方法,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行动起来,提高执行力,只有对症下药,分而治之,才能克服这个人性弱点。
 

02

半途效应

 


乐羊子远离家乡去拜师求学。
 
过了一年,乐羊子突然回到家中,妻子很惊讶地问他:“你怎么这么快就完成学业了?”
 
乐羊子回答道:“学业还没有完成,可是我在外面天天想念你,所以回来看看。”
 
他的妻子听了以后,转身拿起剪刀,咔嚓几下就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的布,剪成两段。
 
乐羊子忙上前阻止,他的妻子就对他说:
 
“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根根蚕丝累积成尺、成丈、成匹的,是长期辛劳的结果。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时间
 
你读书求学,不是也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吗?”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离开家,继续拜师求学。
 
几年后,乐羊子终于完成学业,返乡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兴地迎接,满载而归的丈夫。
 
这就是心理学上“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又称之为“半途效应”。
 
选定方向,瞄准目标,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半途而废只能失败,这样的道理,似乎并不难理解。
 
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在犯类似的错误,比如:
 
下定决心健身,但是跑步没几天,就放弃了;
 
买了一本好书,翻了几页,到现在都还没有读完;
 
逛完画展,忍不住报了绘画班,却在削铅笔时就觉得兴趣索然;

三分钟热度的人,永远体验不到坚持做一件事成功后带来的喜悦。
 
歌手刘宪华曾说,自己特别感谢父母小时候对自己的“逼迫”,才让自己能坚持下来:
 


那些令你羡慕的人,可能只是比你多坚持了那么一下。
 

03

自我妨碍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将跳蚤装在一个玻璃罩中,将玻璃罩倒扣在桌面上。拍动桌子,跳蚤便跳了起来,并碰到罩顶。
 
如此重复几次,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的高度。
 
接下来研究人员逐渐调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被动改变高度。最后,当罩顶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
 
研究人员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了“爬蚤”。
 
这就是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限: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故意提前说某些言语或为自己制造障碍,从而尽可能将失败的原因外在化。
 
自我妨碍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很普遍,比如:
 
读书的时候,其他人紧张备考,有些同学却经常花时间打篮球、上网吧,如果考得不好,就说:“我只是懒得努力而已,要是下了功夫,肯定比现在考得好!”
 
给朋友准备晚餐时,总是提前放话:“我天生就是个不会做饭的人!”
 
生活中,有太多人在过着“跳蚤人生”,总是呆在自己设定的空间内,限制自己的成长,最终让自己越过越差。
 
尼赫鲁说:“一个人能在战场上制胜千军,但只有战胜自己,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
 
只有打破限制,你才能有所超越。
 
 

04

总找借口

 


作家李尚龙写过这样一段经历:
 
几年前,他和同事小方,都在一所城市里当英语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备课,生活像上了发条,虽累,但重复着。
 
几年后,小方依旧在上课,李尚龙则成功转型成了导演、作家。而小方将李尚龙的成功,归结为聪明、运气好,却完全忽略了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下班很累,同事打开电视,而他打开电脑;同事看节目,他码字;同事准备睡,他继续熬。那段时间,他每天一部电影,每三天一本书。笔记记在厚厚的本子上,光是本子,就写满了十多个。
 
而这些,同事小方都选择性忽略了,她只会继续抱怨着工作太累,重复性太高......下班后依旧逛街、看电视、睡觉。
 
遇到困难,不想承担,很多人都会自动给自己找借口,因为这是最容易办到的事,它是我们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常用的手段。
 
奥斯卡·王尔德所说:你一旦为自己找到一个错误的借口,你不久就会再为自己找到一百个借口。
 
当找借口成为习惯的时候,人正在变得越来越没出息。
 

05

恐惧 

 


为了研究婴幼儿的恐惧情绪,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视觉悬崖实验”。
 
实验者在屋子的地板上有意弄出一个深坑,搭一座玻璃桥,形成一个简易的玻璃栈道。然后,让一个小宝宝站在桥的一边,妈妈站在另一边。
 
实验开始后,妈妈拍手让小宝宝过来。正常情况下,只要妈妈叫,小宝宝一定很高兴地挪着小步过去。
 
但在看到用玻璃罩着的“坑”时,小宝宝怎么都不愿意,过去妈妈身边了。
 
恐惧,指的是面临危险情境所产生的、担惊受怕的、强烈压抑的心理体验。
 
恐惧,是人的本能,但如果超过限度,就会对学习、工作等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平时学习成绩挺好,或是技能锤炼得不错,一到考试、演讲、互动等正式场合,被恐惧所控制,出现焦点效应社交焦虑等,水平完全无法发挥。
 
比如说,对不确定性产生恐惧,过分追求安全感,停在舒适区中难以迈出精进的脚步,无法合理冒险,既无法创造机遇,又导致能力贬值,最终损失更大。
 
生活往往是,“你什么都害怕,就什么也得不到。”
 
恐惧会滋生恐惧,只有直面恐惧,才能克服恐惧。
 

06

鸵鸟心态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后,蔡桓公说:“医生就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来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仍不理睬,表现得非常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蔡桓公还是没有理睬。
 
再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了。
 
蔡桓公于是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
 
“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用汤熨就能治好;病在肌肉和皮肤里,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
 
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无法医治的。现在,蔡桓公的病在骨髓里,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这就是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
 
很多人面对压力,会倾向于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更难处理。
 
但生活就像这句话所说:人,可以逃避现实,但是不能逃避人生。
 
当一个人习惯推卸责任,就难以成长,就更会觉得解决问题很难,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07

结语

 
乔布斯说过这么一句话:
 
“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养成习惯;在你生命的最后的30年中,你的习惯决定了你。”
 
一个人在人生上半场培养起来的习惯,将决定你在下半场的人生层次
 
戒掉坏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当你选择勇敢面对时,就多了一分改变的可能。

除此之外,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中还介绍了更多其他的习惯:抱怨自欺海洛因效应情绪化饮食青蛙效应约拿情结不作为偏误花盆效应......

欢迎留言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