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初冬,依稀还是秋的模样。去木渎吧,这个隐居在灵岩山下的小镇。初闻木渎,便以为这是个古色古香的庭院,在江南,安静的座落在苏州城的西郊,如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江南女子。 如此温软的水乡,名字里怎么会有个木字呢?原来,当年吴王宠爱西施,特地为她造馆娃宫,“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谓之“木塞于渎”,从此便有了木渎。 虽然已经是初冬,江南的天气却依然和暖,行走山塘街,小亭飞檐,石桥一侧,密密的爬山虎蜿蜒其上,那幽幽的绿,从眼里醉到心底。站在桥上,香溪的水缓缓流过,两岸垂柳如荫。正如文征明父子的题字,一为“垂荫”,一为“浮翠”。想起那两句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 木渎不大,一山,一溪,一街而已。山是灵岩山,溪是香溪,街便是山塘街。闲闲的逛,才发现,这里的每一座桥,每一个码头,甚至是每棵树,都有它的故事,如光阴散落在江南水乡的珍珠,让人对江南心生向往。 人说木渎“九里十三桥”,而这十三桥里最著名的便是斜桥了,“斜桥分水”说的是胥江和香溪在斜桥相会,却各自安好,一浑浊一清澈,一磅礴,一柔婉。 门前泊航船,又闻弦歌起。香溪的水清兮,她滋润了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一方人,她也浸润了木渎的每一处风景的魂。 山塘街上的虹饮书房,曾是乾隆的民间行宫,乾隆多次下榻于此,亭台、假山、楼阁、曲桥......处处都彰显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 严家花园则是一个安居江南水乡的隐士,三分遐想,七分执着,那是文人的一个诗意的梦。这梦一场,便有了如此入心的人间桃源。 空旷的老戏台,飞檐翘角,古韵依然,如长长的水袖,温柔一抛,便抛出了悠悠时光里的缱绻。原来,天地光阴,唯深情可依。 其实不用刻意去景点,只要在山塘街上随意的走一走,听一听吴语呢哝的商家几声亲切的吆喝,或者聆听着香溪上船娘哼唱的吴语小调,便能感受到水乡的温软和安逸。 小镇在冬日的阳光中安然着。我们一边逛,一边品尝着这里的美食,生姜糖,烤肉串,豆腐花,乌米饭,此刻的我们,如同生活在小镇的土著,了无牵挂,自得其乐,安闲自在。 若有空,便去茶社,泡一壶碧螺春,赏一出昆曲,伴着古镇流水潺潺,听一曲“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戏里戏外,那便是生活原来的样子。 “姑苏繁华图,开篇在木渎”。木渎,无论我来,或者不来,你都在这里;木渎,我来了,我又将离去,你还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