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深。我们相约婺源。 第一站。屯溪。 “明清有个屯溪,唐宋有个黎阳”。夜晚的黎阳老街,灯火阑珊,最引人注目的是五彩斑斓的灯笼墙,站在墙边,仿佛在历史沧桑与现实繁华的边缘。我们几个人在青石板路上闲逛,偶遇樊登书店,便走进去看看,体验一下里面的文化气息。 想当年,霸气外露的孙权设置犁阳县,便成黎阳的前身。此后,一代代的徽州人跨过老大桥,从黎阳走出大山,走向五湖四海,终于营造出无徽不成镇的局面。缘于“两江交汇,三省通衢”的地理位置,让黎阳成为皖浙赣边陲商业中心和新安江的码头重镇。当年的“屯浦归帆”便是从黎阳身边经过,然后驶向沿江的万家灯火。按照俗语说法,黎阳的昌盛从唐绵延到宋,当时的盛况可谓好一幅清明上河图。老黎阳留在现代人的记忆只剩下一条老街。自东向西南延伸,全长一千二百余米,和屯溪老街差不多长,一样地由青石板铺成。比较而言,黎阳老街要窄些,沿街的建筑,基本上是普通民宅,够得上规模的也仅石家大院和贾家大院等少数几家清代建筑而已。看来当年的黎阳老街再昌盛繁荣,终究抵不住历史的风雨。 第二站。石城。 吃好晚饭,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上山,去山顶看星星。一路上,借着微弱的灯光,一大群人边走边随意地聊天。好像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暗夜中,也不知道是谁在说话,只是那些关于童年的话题却令人心生感慨。 到了山顶,忽而静穆。仰望星空,我们读到的是深邃,是寥廓,是遥远。世界巨大,我以渺小来爱它;时间悠长,我以短暂来爱它。而努力的意义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放眼望去,都是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看日出。我们在微弱的晨光中上山,一路都是人,爬到山上,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还不时有扛着单反相机的人走到我们身边,借地拍照。等了大约一个小时,估计日出是看不了了,我们便下山。回过头看,那一排排在山边上等待日出的人们却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而我以为,最美的正是那日出前的风光:晨曦微露,山里的空气清新湿润,薄雾缭绕中的村庄忽隐忽现。炊烟袅袅,村边那千百年的古枫林,色彩斑斓,于宁静里跃动,在蕴藉中张扬。 路边,勤劳的石城村民已经开始摆摊,我们仨买了烤红薯,那叫一个香,咬一口甜到心里,原来幸福就是这样简单。 第三站。石城—长溪。 在黑皮小院早餐。今天是我们的领队飞翔老板生日,早饭比较丰盛,有稀饭鸡蛋烤红薯馒头,还有面条。 早饭后,我们准备徒步,这是今天的重头戏。石城到长溪,13公里的山路。好在是一路下坡,难度不大。 出发喽。向导把我们带出村子,到有通向长溪的路口那,他便回头了。我们一行20人,开始徒步之旅。太阳照在山里,宁静安适。我们来得有点早,枫叶才微微泛红,但是婺源的秋色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层峦叠巘铺就的绿色地毯上,上帝仿佛童心未泯,打翻调色盘,于是大地便洒落了明黄酒红浅褐,点点片片,浓烈丰盈,向着天空喷薄着生命的激情。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歌,热心的如成大哥一路既是摄影师,又是艺术指导,为我们拍了许多照片和视频。穿林过溪,踩着厚厚的落叶,沉醉在山野里。 四个多小时的山路,在说说笑笑,热热闹闹中过去。经过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登上山垭,豁然开朗。山坡下,青山簇拥,碧溪环绕,层林尽染,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庄掩映其中,那种美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我们几个在这里拍照留念,用光与影记录这人间的绝唱。 秋天最像人生,虽万分温柔,骨子里藏着的却是一点点孤独,一点点温暖。而我们一路走来,常常会遇到带着光芒万丈的路人,他们温暖、闪耀并且慷慨,防不胜防地从我们的人生擦肩而过,却点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那么,请让我用石城村委会的一副对联结束这婺源的秋之旅吧:“莫说读书难,日就月将,茅塞顿开心匪石;慢云佳景少,水流花放,山高排闼势如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