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此月明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倚竹斋 2022-08-04 发布于浙江

又是中秋。小时候盼中秋节,只是因为喜欢月亮,喜欢那圆圆的、甜甜的月饼,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那也算是一种美味。但是,可能是因为我们家的生活缺乏仪式感,所以中秋节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怀念的。唯一记得清楚的应该是我上大学的那一年,因为学校开学迟,考上了,我也真正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那一年的中秋节去街上买了菱角、花生、藕等等,然后一家人在一起过了一个算是有点仪式感的团圆节吧。所以我小时候的中秋节,应该就是像周作人说的,“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先生的这两句词写出了天下人的心声,何谓“但愿”?只因别离才是人生的常态,悲欢亦是长情。而此刻,他和感情深厚的弟弟苏辙已经分别7年,人生又有多少个7年呢?人生又能经得起多少别离呢?何事长向别时圆,苏东坡一生才华横绝,却又命运坎坷,浮浮沉沉几十年,他的光芒,他的性格并没有给他带来安逸的生活,我想安逸、委曲求全应该也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但也正是因为兄弟情深,却又聚少离多,他一生中写给弟弟的诗词就有一百多首。

其实又有多少个家庭不是如此呢?最美好的不过是一段童年时光,长大后,求学、工作,成家立业,每个人都要为生活奔波。父母与子女也好,兄弟也好,姐妹也好,又有多少时光是能够聚在一起的呢?像我们家兄弟三人,长大后各奔东西,各有各的生活,也是难得相聚。

前两年因为父亲生病,两个弟弟分别都请假回来照顾父亲,这么多年来,才算聚得多了一点。但是,恍惚间已经是几十年时光流逝,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少年,兄弟在一起,居然也没有多少贴心的话好聊。也许是多年不见,彼此之间总会有些陌生,有些隔膜吧,但是,血浓于水,那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情义永远都会在。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兄弟如此,父母与子女又何尝不是如此?回头想想,女儿从读初中开始住校,基本是周末可见,寒暑假可以相处;读大学后只有寒暑假能够呆在一起,一年里在一起的时间都没有三个月;再然后去香港读博,开始一年还能回来一两次,一次呆上一个礼拜,后面因为疫情,来去都要隔离,根本就没法回来,这一去快两年不见。于是想起龙应台《目送》里那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如果灵魂有香气,那一定是桂花香。而中秋之所以如此牵动人心,是因为那是灵魂散发香气的节令。“如此月明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我可以煮一壶月光,一饮而尽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