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臭氧穴位注射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

 脊康中医黄医生 2022-08-04 发布于湖北

图片

臭氧穴位注射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

马赛 姚东文 陈琳 陈旭军 陈良华 章芬 林森森 黄发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疼痛科( 福州 350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医用臭氧对“痛痹型”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

方法  

在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符合“痛痹型”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臭氧穴注组和口服氯唑沙宗组,每组30例,通过MPQ量表评分、ODI量表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两组治疗后MPQ量表评分、ODI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  

医用臭氧穴注治疗痛痹型腰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医用臭氧;肌筋膜炎;穴位注射

肌筋膜炎为一系列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出现的以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中医学将其归为“痹证”范畴,多因劳损、正虚、风、寒、湿邪,尤以寒邪为主入侵人体所致,常有得温痛减的特点,故辨证为“痛痹”证型者较多见。随着现代人手机、电脑使用频繁,长期的不良姿势使本病的发病率日愈增高。尤以腰背肌多发,病程长,中医和西医各种方法多能缓解症状,但到目前为止,对本病的根治仍相当困难。笔者采用臭氧穴位注射治疗本病患者3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7.25±11.43)岁;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9.35±11.86)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肌筋膜炎诊断标准[1]进行诊断:①常有外伤或劳损史。②肩背部疼痛,为自发性局部酸痛、钝痛。③在局部有明显压痛的同时伴有弥漫性疼痛。④劳累或受凉后疼痛加重。⑤肩背部肌肉僵硬,可触及局部有硬结或条索带。⑥肩背部活动功能有不同程度障碍。⑦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⑧排除颈椎病、肩周炎、细菌性炎症等其他类似疾病。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2]

参照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痹证”辨证分型中的“痛痹”型。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中“痛痹”型的患者。②年龄18~70岁。③依从性好,愿意接受本疗法者。

1.2.4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或晡乳期妇女。②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③软组织挫伤或断裂伤。④合并心血管、肝、肾、消化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病人随访期间因各种原因失访,病人因其他随意原因自行退出者。

1.2.5 中止、剔除标准

①未能完成疗程,中途要求退出的受试者。②未能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执行的受试者。③临床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变化不能继续接受治疗的受试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臭氧穴位注射(治疗组)

穴位注射组主穴:天应穴。配穴:肾俞、膈俞。操作方法:穴位注射:选取4~6个穴位,在患者穴位上标记进针点,常规消毒,配制1%利多卡因抽取0.5ml,配5号长针头,于进针点打一皮丘,进针后稍作提插,取得针感无回血后,拔去针管,用5ml-次性注射器抽取浓度为30μg/ml的臭氧(德国卡特臭氧治疗仪)接针头于穴位内注射3~5ml,拔针后,针孔严格消毒并贴创可贴,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皮肤干燥。疗程:10天为一个疗程,3天注射1次,共3次,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2 常规西药组(对照组)

口服复方氯唑沙宗,每次2片,每日3次,餐后服用。疗程同治疗组。

1.4 观察指标

1.4.1 疼痛性质及强度评定

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MPQ)量表,该量表包括三部分内容:①疼痛分级指数(PRI)。②视觉模拟评分(VAS)法。③现有疼痛程度(PPI)。

1.4.2 功能评定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1.5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制定。痊愈:腰背部疼痛完全消失,未扪及压痛点或条索状结节,随访1个月无复发;显效:疼痛基本消失,但劳累或受凉后,腰背部可扪及压痛点,或有肌紧张;有效:疼痛减轻,肌肉僵硬缓解,但可扪及结节、压痛等反应点;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adi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P>0.05无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肌筋膜炎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图片

2.2 两组肌筋膜炎患者疼痛性质及强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图片

2.3 两组肌筋膜炎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

图片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肌筋膜炎属“背膂伤筋”,多因劳损伤筋、正气不足,外邪入侵,经络气血闭阻不通而发病。其外因多为寒湿、外伤,内因主要为慢性劳损,以“痛痹”型最为常见,病理过程为以上因素导致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导致迁延难愈的疼痛[4],经临床观察,肌筋膜炎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其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年轻人中罹患此病的人员也在逐年增加。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家务劳动者及低头族、办公室人员患病率居高。其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且疼痛范围广,病程长,治疗较为困难。传统的针灸、推拿等治疗需要较长疗程,患者不易坚持,长期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易引起胃黏膜损害等多种不良作用,局部注射消炎镇痛液主要成分多为类固醇,禁忌症多,不宜反复使用。臭氧在医学中应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较之氧气氧化性强,水溶性高,易溶于血液和组织液,提供更充足的氧化作用和氧饱和作用[5]。研究认为臭氧具有杀菌、抗病毒、消炎、镇痛及免疫调节等生物效应,且不会对肌肉造成明显损伤[6],目前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的各个领域,安全性高,可反复治疗[7]。穴位注射将药物注射于腧穴,通过针刺结合药物刺激产生疗效,本次临床观察中将臭氧注射于天应穴即压痛点最明显的部位,也可称为肌筋膜触发点,配合辨证取穴及针刺手法来进行治疗,因现代研究表明,肌筋膜炎的形成与肌筋膜痛性触发点有关[8]。目前对肌筋膜炎的治疗,既强调对肌筋膜综合征的症状进行治疗,也更加重视对引发的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而臭氧天应穴注射的机理与中医“以痛为腧”的概念相符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将臭氧注射到相关腧穴在对肌筋膜炎患者疼痛及功能的改善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说明臭氧与针刺结合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起到了协同甚至增效的作用,关于其机理及不同浓度、剂量的臭氧对治疗的影响将是下_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1994:200.

[2] 袁皖肖水源.疼痛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27 (5) :331-334.

[3] 毛晶,吴建贤.腰背痛患者康复功能评估方法学的研究和进展[J].安黴医药,2010,14(5):497-500.

[4] Cummings M, Baldry P. Regional myofascial pain :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 .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07, 21 (2): 367-387.

[5] BocciV. Thecaseforoxygen-ozonetherapy [J] . BrJBiomedSci, 2007, 64 (1) :44-49.

(6] 俞志坚,何晓峰,陈勇,等.臭氧对髓核超微结构的影响[J].介入放射志,2001,10(3) :161463.

[7] 徐清榜,张小洺,张建强.医用臭氧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J].广东医学,2012,33(9):13404343.

[8] 刘琳,黄强明,汤莉,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 (46) :7520-7527.

马赛,姚东文,陈琳,陈旭军,陈良华,章芬,林森森,黄发樟.臭氧穴位注射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7,32(09):1269-127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