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董生活随笔90】放逐天涯的感伤——品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有感

 与时光对坐 2022-08-04 发布于陕西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北宋·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初逢此词,被城上、城下的风光吸引。城上莺歌嘹亮,风光无限;城下烟波浩渺,春水拍岸,好一派明丽热闹的场景,好一种美妙醉人的风光!按理说,词的后几句应该顺着这种意境继续写下去,但是,“几时休”这三个字是“什么时候能没有呢”的意思,让词的情感陡转,下句的一个“泪”字,一个“愁”字,是何等的哀伤,又是何等的惆怅,直抵词人的内心世界。

上阕的四句,内容前后对比,情感发生转换。让人不禁想起王国维先生的“以我眼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理论。猜测词人当时观景时哀伤惆怅,才有“春光”“春水”尽失风情,“莺语”“拍岸”尽失妙音的感觉;才认为眼前“绿杨芳草”扰乱心绪,并由此发出“几时休”的无理诘问。

翻阅钱惟演的生平经历和作词的时间,证实了自己的猜度。作为北宋初年政坛大臣,壮年时仕途顺遂,曾任工部尚书、枢密使等要职,文学上亦取得颇高的成就,在当时可谓赫赫有名。但是,哪知暮年却被外放至汉东,即今天湖北随州地区。这种远离京城,放逐天涯的经历让词人难以承受。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容颜衰老、心已沧桑的老者,步履蹒跚地登上城楼,眼见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光景,想到昔年京城的繁华,然而尘梦如歌,旧事如风,那些过往的岁月,早已散落天涯,流转风干。眼前的光景只能让自己平添感伤,只能让心底长满厚厚的茧。所以词人所谓的“几时休”就是希望春景早点过去,自己才不会触景生情,内心刻满忧伤。

词人被外放时已经五十七岁,知天命的年纪应该很多事都能想得开,况且外放相比罢官丢命来说,已经很不错;随州相比岭南夜郎之地,也还说得过去。词人要是有半点苏轼豁达的胸襟,亦不会有如此的惆怅。怎奈何词人热衷功名,喜欢权力,他曾对人说过:“吾平生不足者,惟不得于黄纸上押字尔。”意思是对自己没有当上中书令(宰相)而深感遗憾。眼看自己年老体衰,东山再起无望,所以才生发出难以消减的愁绪。

带着这种了解我们读下阕,内容情感就顺理成章。时光飞逝,自然有老去光阴速可惊的慨叹;由于心绪难平,愁肠百结,容颜越发地衰老憔悴。每每照镜子,就感慨霜华染鬓角,碎梦空落尘。面对此,词人只能用频频举杯的方式,消减心中的失落惆怅。借酒消愁,本是古代文人排遣愁绪的惯用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词作宕开一笔,说词人早年因为身体原因不喜饮酒,但是现在不饮酒又怎能消减心中的愁绪呢?词的下阕,有浓重的感伤色彩,让人读后不觉黯然销魂。这凄婉的笔触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词人对酒痛哭之态。可能也正是在这种心态的催化下,词人不久便死在随州任上。

对于词人的文学成就,我们更多的是欣赏赞叹;对词人痴迷官场的心性,我们也只能扼腕叹息。但转念一想,正是词人的这个经历,才有了这么一首凄婉的词作,才让我们从中窥探出宋初纤丽的词风。文学家的不幸是文学史上的大幸,就让我们在前人文字的剪影中,且行且惜,莫失莫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